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召至朝歌軟體,在西岐代理他治理百姓的嫡長子伯邑考因為思念父親,決定把守土重任交給弟弟,而他本人選擇孤身前往朝歌探視父親,結果呢,此後一去不回。

到了朝歌,纣王把他做出大餐送給文王,以此來檢測文王姬昌是不是所謂的聖人,因為虎毒不食子,結果,姬昌事先知道了纣王的用心,于是吃掉了自己長子做成的美食,纣王見此,于是釋放了他。
回到西岐以後,年事已高的姬昌于是冊立次子姬發為繼承人。後來,伯邑考被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職位威望權勢可謂相當高。演義如此,曆史上真實的情況又是啥樣子的?究竟是不是伯邑考為了孝道而孤身犯險?還是說他是繼承人争奪失敗者?
在周禮中,有嫡子必須立嫡長子,沒有嫡子則立長子,這個制度相信成文已久,早就是周部落的繼承制度,抑或是,當時商朝的制度已經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是以呢,姬發成了繼承人是不成規矩的。
當然,曆史不可能如演義那樣玄幻,曆史的走向沒有什麼必然,而是一些毫不相幹的偶然串聯在了一起,給人形成錯誤的感覺:以為曆史是必然發生的,不會因為某人的出現而改變必然走勢,也就是常見的沒有張三,定有李三出現的謬論。
誠然如封神演義的情節,當時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據絕對的優勢,而伯邑考作為嫡長子,代替父親鎮守一方,負責守土護民,既沒有理由也沒有可能主動離開,當時的他完全可以派遣自己的親信大臣亦或者,一堆弟弟任一個前往探路。
絕對沒有自己前往的必要,因為纣王囚禁姬昌,這時候他的繼承人也主動前往,無異于自投羅網,這樣做完全違背常理,别人打了左臉,又把右臉遞過去試探一下,不應該,到時候纣王手中握有兩個重要人質,隻要稍微動動心思,恐怕周人就自相殘殺了。
這樣事情纣王能幹出了,而周人也不會想不到,是以作為長子、有孝心的伯邑考不可能考慮不到輕身前往朝歌會導緻啥後果,不去朝歌自投羅網,好好守土安民才是他的主要工作,換句話說,當時他保護好西岐百姓土地不受他人攻擊就是最大的孝順。
至此,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伯邑考前往朝歌唯一的可能就是競争繼承資格失敗,抑或是,姬昌真的被扣押,他在西岐無法懾服衆人,最後被姬昌逼宮趕走,總之,離開西岐,就是死路。
但是,不離開西岐,對于伯邑考來說也是死路,作為權力競争失敗者,從來都是投鼠忌器的,沒準活的生不如死,在後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因為野心家的構陷,長子被廢的事情此起彼伏。
在正史中,伯邑考的記載不多,最少是沒有活到商朝滅亡之後,根據現有的資料,周人奪得天下之後,對這位長子及其後裔沒有任何的記載和冊封,當時有非常多的宗室被冊封為諸侯,顯然印證了伯邑考屬于權鬥失敗者,他的後裔要麼被清除,要麼被貶為庶民,而且,周人對此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