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影視劇中,特别是漢末三國這段時期的相關影視中能見到許許多多的将軍稱号,包括前将軍、後将軍、左将軍、右将軍及四征四鎮,骠騎将軍、車騎将軍。那麼為什麼當時要用前、後、左、右來命名将軍稱謂呢?他們是否有着不同的職責或是決定着地位高低的不同?以下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這些稱謂的差別。

早在戰國時期,左将軍的稱謂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把統領軍隊左翼部分的将軍稱作左将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軍職進行改革,各國雜亂的将軍職位被整合統一,其中,左将軍作為官職被保留了下來,但是自從漢朝建立以後,這個職位就不常設立了。然而東漢末年以後,各地豪強并起,諸侯們割據一方,四處混戰。這就導緻各個軍隊對武将的需求特别大,同時也就需要更多的封号來命名這些将軍們,于是那些被遺棄的稱謂又被拉出來使用,其中就有前、後、左、右這一稱号。三國時期不少将領曾經獲得這些封号,例如馬超、于禁、張郃就曾是左将軍,張飛、徐晃等領過右将軍。
通常情況下,左、右将軍官職是同級的,而且職位也一樣,隻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
每個朝代的官職都展現了一部分這個時代的特點,而東漢三國時期,因為常年的諸侯割據,大大小小的戰争頻發,武将的官職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擴充,一度達到二十餘種,按品階高低可分為大将軍、膘騎将軍、車騎将軍、衛将軍、前後左右将軍,以及一堆的雜号将軍。曹氏集團把持着漢獻帝和朝廷,可以肆意任命下屬一些正統的官職。而劉備手下,雖然同樣人才衆多,但是因為劉備自身官職也不高,而且任命下屬的進階将軍職位還需要獲得大漢朝廷的認可,是以也就沒法給下屬們一些正統的将軍稱号,隻能擴充一批雜号将軍的封号來敕封下屬。是以在劉氏集團中,如果你立下了大功,劉備怎麼都會想辦法給你弄一個威武霸氣的将軍稱号,什麼平虜将軍破賊将軍之類的。但是你不要以為名字響亮官職也高,這些稱号甚至還不如前、後、左、右品階來得高。
是以,在三國時期前後左右将軍已經屬于職位較高的等級了,蜀漢的五虎将和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有人擔任這一職位。
雖說名義上左右将軍官職同級,但是漢朝畢竟遵循着左卑右尊的規矩,是以在當時左将軍的地位會稍遜于右将軍。不過這種差距非常之小,幾乎是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的,右将軍也并不能指揮左将軍,在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會仔細去區分前後左右之間的差別的。在所有的将軍職位中,漢朝大将軍是一品職位,膘騎将軍和車騎将軍以及衛将軍屬于二品,隻有這幾個将軍擁有指揮全局的權利,其他的将軍隻能作為執行者。
而在三國時期降低了之前作為進階職位的前将軍,同時提高了左右将軍的等級,使他們也擁有制定軍政政策的權力。
前後左右将軍在他們被使用最多的年代裡,也屬于對将軍的一種進階稱謂,他們擁有部分軍隊的指揮權,大都是由能夠獨自領軍一方的武将擔任。他們之間由于時代對等級稱呼上的細微差别也存在着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來說是相近且功能相同的。而偏将軍屬于将軍的輔佐官職,主要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而非帶陣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