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為什麼會痛苦?

學會接納自己:人總得學會自洽。

“費堯多爾這個人,就很奇特,他把自己活得很垃圾,很讨厭,但是又很自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一環扣一環,給自己的所有行為冠以正确。”

友人在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時,給我發來了以上的評論。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為什麼會痛苦?

《卡拉馬佐夫兄弟》講述的是卡拉馬佐夫一家所發生的弑父案,向我們展現了道德敗壞的老卡拉馬佐夫費堯多爾和他四個兒子的故事。 費堯多爾獨占妻子留給兒子們的遺産,并與長子德米特裡為了風流女子格露莘卡發生沖突,被誤以為真兇而被捕,次子伊萬是以而瘋,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自殺,三子阿廖沙也從事件中産生了更多的哲學思辨。

故事中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為什麼會痛苦?

阿廖沙純潔善良,是一個小天使,幾乎是我們所有人都會喜愛并且向往的人。他心懷信仰,雖然隻是一個蒼白無力的理想人物,但他内心中對世界充滿愛與希望的快樂。

德米特裡的性格堕落,縱情酒色,生活無秩序和混亂,正如現實中我們的真實生活。但在他身上,在人性的善和惡的掙紮中,除了情欲和放蕩的惡,還有因背叛卡捷琳娜而産生的愧疚和對格露莘卡強烈的愛。他在做了一個關于娃娃的夢之後,德米特裡意識到了自身的罪孽,并認為苦能洗滌心靈上的污垢,進而回歸信仰,靈魂得救。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時刻,思想沖突,言論激進。伊萬不信上帝,卻無法消除自身的信仰需求,他對每個人幾乎都是既憎恨又深愛,在相信和懷疑之間飽受痛苦的煎熬。因為自己産生過希望父親快點死去的想法而終生受困于自己是幫兇這個罪名的夢魇中,他最後瘋了。

斯乜爾加科夫曾向往美好的生活,但私生子和奴仆的身份卻成為了他的牢籠,他的神經質、自卑、嫉妒和變态,像我們内心中更小人個更那個陰暗更不能見人的一部分,最後,他因為弑父的罪惡而自殺身亡。

而他們的父親,費堯多爾,他好色,貪财,瘋癫。他說:“我在人前确實總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我比誰都卑鄙,誰都把我當做小醜,于是我心想:‘那我就真的扮演小醜吧,你們怎麼看、怎麼想我不在乎,因為你們個個比我更卑鄙!’是以我成了小醜,由于羞慚而成了小醜,偉大的長老,是由于羞慚!我純粹是因為過于敏感而耍賴。”

他因為受屈辱而成為一個小醜式的人物,但他對自己的接納,思想邏輯的自洽,使他成為一個放蕩但卻能夠從痛苦中擷取快樂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為什麼會痛苦?

我并不否認費堯多爾、德米特裡、格露莘卡和阿廖沙等人的痛苦,但他們在思考之後仍能在世俗之間行走,是因為即便痛苦,他們仍然接納自身,明白自身的價值。而伊萬為何發瘋,斯乜爾加科夫為何自殺,正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了解,對人生的思考,整個思維的邏輯無法得到圓滿的解決。

抛開人性的善惡之分,我們會發現,陀氏小說的主角所追求的,其實就是内心思維的邏輯自洽。

又譬如陀氏的另一本書《罪與罰》中的拉斯科爾尼科夫,他一開始為什麼能拿起斧頭去殺人,正是因為他那一套殺人理論:人分為天才與材料,少數的天才的天才可以越界殺人。 這個理論在他的内心中是成立的,是有邏輯的,是一環扣一環的可行的。但殺人後為什麼他會痛苦,正是以為他發現殺人這條路,并不能改變真實的現實,這一套理論變得無法完滿。

人内心的邏輯自洽不一定是對的,但是不自洽卻能帶來痛苦。

譬如衆所周知的二二得四,我們認為是對的,這是一條真理,不必思考就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中,就跟日常飲食一樣習慣,但是當有一天你忽然覺得二二并不等于四,而你并不知道為什麼不等于,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相信二二得四。

終日為此苦思冥想時,痛苦就是這樣産生的。

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上,建立起一套能夠說服自己的理論思維系統,這套思維系統手尾呼應,達到了自我完備。按照這套理論,所發生的的事情的前因後果,能夠自圓其說,能自己說服自己,認為必然如此,便就心安理得,便就是邏輯自洽。

自洽能減少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為什麼會痛苦?

那如何才能達到自洽呢?

書中的長老是這樣說的:"主要的是勿對自己說謊。對自己說謊和聽自己說謊的人會落到這樣的地步:無論在自己身上還是周圍,即使有真理,他也無法辨識,結果将是既不自重,也不尊重别人。一個人如果對誰也不尊重,也就沒有了愛;在沒有愛的情況下想要消遣取樂,無非放縱情欲,耽于原始的感官享受,在罪惡的泥淖中完全堕落成畜類,而一切都始于不斷的對人和對己說謊。"

所謂自洽,即是成為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也相當于拯救了自己。

承認自己是一個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普通人,并且願意去改正缺點錯誤,便是走出了自洽和拯救的第一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