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作者:宋橘

学会接纳自己:人总得学会自洽。

“费尧多尔这个人,就很奇特,他把自己活得很垃圾,很讨厌,但是又很自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一环扣一环,给自己的所有行为冠以正确。”

友人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给我发来了以上的评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卡拉马佐夫兄弟》讲述的是卡拉马佐夫一家所发生的弑父案,向我们展现了道德败坏的老卡拉马佐夫费尧多尔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 费尧多尔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了风流女子格露莘卡发生冲突,被误以为真凶而被捕,次子伊万因此而疯,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自杀,三子阿廖沙也从事件中产生了更多的哲学思辨。

故事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阿廖沙纯洁善良,是一个小天使,几乎是我们所有人都会喜爱并且向往的人。他心怀信仰,虽然只是一个苍白无力的理想人物,但他内心中对世界充满爱与希望的快乐。

德米特里的性格堕落,纵情酒色,生活无秩序和混乱,正如现实中我们的真实生活。但在他身上,在人性的善和恶的挣扎中,除了情欲和放荡的恶,还有因背叛卡捷琳娜而产生的愧疚和对格露莘卡强烈的爱。他在做了一个关于娃娃的梦之后,德米特里意识到了自身的罪孽,并认为苦能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从而回归信仰,灵魂得救。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思想矛盾,言论激进。伊万不信上帝,却无法消除自身的信仰需求,他对每个人几乎都是既憎恨又深爱,在相信和怀疑之间饱受痛苦的煎熬。因为自己产生过希望父亲快点死去的想法而终生受困于自己是帮凶这个罪名的梦魇中,他最后疯了。

斯乜尔加科夫曾向往美好的生活,但私生子和奴仆的身份却成为了他的牢笼,他的神经质、自卑、嫉妒和变态,像我们内心中更小人个更那个阴暗更不能见人的一部分,最后,他因为弑父的罪恶而自杀身亡。

而他们的父亲,费尧多尔,他好色,贪财,疯癫。他说:“我在人前确实总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我比谁都卑鄙,谁都把我当做小丑,于是我心想:‘那我就真的扮演小丑吧,你们怎么看、怎么想我不在乎,因为你们个个比我更卑鄙!’所以我成了小丑,由于羞惭而成了小丑,伟大的长老,是由于羞惭!我纯粹是因为过于敏感而耍赖。”

他因为受屈辱而成为一个小丑式的人物,但他对自己的接纳,思想逻辑的自洽,使他成为一个放荡但却能够从痛苦中获取快乐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我并不否认费尧多尔、德米特里、格露莘卡和阿廖沙等人的痛苦,但他们在思考之后仍能在世俗之间行走,是因为即便痛苦,他们仍然接纳自身,明白自身的价值。而伊万为何发疯,斯乜尔加科夫为何自杀,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整个思维的逻辑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

抛开人性的善恶之分,我们会发现,陀氏小说的主角所追求的,其实就是内心思维的逻辑自洽。

又譬如陀氏的另一本书《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一开始为什么能拿起斧头去杀人,正是因为他那一套杀人理论:人分为天才与材料,少数的天才的天才可以越界杀人。 这个理论在他的内心中是成立的,是有逻辑的,是一环扣一环的可行的。但杀人后为什么他会痛苦,正是以为他发现杀人这条路,并不能改变真实的现实,这一套理论变得无法完满。

人内心的逻辑自洽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不自洽却能带来痛苦。

譬如众所周知的二二得四,我们认为是对的,这是一条真理,不必思考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就跟日常饮食一样习惯,但是当有一天你忽然觉得二二并不等于四,而你并不知道为什么不等于,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相信二二得四。

终日为此苦思冥想时,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上,建立起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理论思维系统,这套思维系统手尾呼应,达到了自我完备。按照这套理论,所发生的的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够自圆其说,能自己说服自己,认为必然如此,便就心安理得,便就是逻辑自洽。

自洽能减少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那如何才能达到自洽呢?

书中的长老是这样说的:"主要的是勿对自己说谎。对自己说谎和听自己说谎的人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无论在自己身上还是周围,即使有真理,他也无法辨别,结果将是既不自重,也不尊重别人。一个人如果对谁也不尊重,也就没有了爱;在没有爱的情况下想要消遣取乐,无非放纵情欲,耽于原始的感官享受,在罪恶的泥淖中完全堕落成畜类,而一切都始于不断的对人和对己说谎。"

所谓自洽,即是成为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也相当于拯救了自己。

承认自己是一个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并且愿意去改正缺点错误,便是走出了自洽和拯救的第一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