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南韓古裝戰争電影《安市城》,耗資150億韓元(約合9147萬人民币),影片以唐軍圍攻安市城八十八天無功而返為主線,場面宏大,制作精良。2018年首映後,觀影人數累計突破542萬,成為當年票房亞軍。《安市城》中的衆多bug,引起網友的吐槽,使其藝術價值飽受置疑。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1電影《安市城》劇照

安市城舊址位于遼甯營口大石橋市湯池鎮。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6月,唐太宗李世民親率二十萬主力,在此和高句麗軍隊激戰。雙方交戰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唐軍與來援的高句麗别将高延壽、高惠真等人展開野戰。李世民作戰一向善用奇兵,他命長孫無忌穿插敵後,唐軍再從兩翼夾擊高句麗軍隊。在唐軍的淩厲攻勢下,“延壽、惠真帥其衆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

第二階段。

唐軍對安士城展開攻城戰。五千守軍憑城抵抗,誓死不降。唐軍在城東南築起土山,派兵駐守。不久,山頂崩陷,壓塌城牆,果毅都尉傅伏愛撤離職守,安士城守軍趁機奪占土山。雙方圍繞土山展開激烈争奪,唐軍始終未能如願,“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2安市城之戰

一、《安士城》圍繞着這個史實展開,随着情節的深入,槽點亮瞎了觀衆的雙眼。

南柱赫飾演的“學員兵”,在電影中表現十分搶眼。然而,由高句麗太學生組成的學員兵,在《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均未記載,就連高麗官修史書《三國史記》也沒有類似的編制,這種純粹為了渲染情節而刻意安排的角色,在情節中顯得十分突兀。

影片之初,呈現了一場氣場強大的騎兵作戰。導演還原了規模龐大的高句麗甲騎具裝,令觀衆眼前一亮。然而高句麗壁畫中的甲騎俱裝,騎手會在馬铠上加上起裝飾作用的配飾,這一點并未得到導演的重視,不過,能在電影中看到萬馬奔騰的騎兵作戰,實屬難得。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3(上)電影中的高句麗甲騎具裝(下)吉林集安高句麗族三室墓壁畫甲騎具裝戰鬥圖

二、不僅是高句麗的裝備有bug,唐軍的兵器同樣有出入。

唐軍的主力騎兵并沒有裝備馬甲,唐軍中著名的玄甲軍,可是在曆史上極富戰力的重裝騎兵之一。假設導演安排雙方重裝騎兵互掐,将為影片增色不少。

在唐軍布置的盾陣中,長矛的長度明顯偏短,數量着實偏少。據《考工記》記載:“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也就是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通過實踐,認為矛的最佳長度應該三倍于身高,長度至少在4.5米以上。

唐朝文獻《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有明确記載,唐軍以五十人作為基本機關,“甲三十領六分,戰袍二十領四分,槍五十根十分,牌十面二分。”可見,唐軍人手一矛。在影片中,導演一味呈現高句麗騎兵的沖擊力,忽視了唐軍步兵的防禦力,給個差評并不為過。此外,電影中唐将手持清朝風格的戰刀指揮戰鬥,這種亂入的風格,令人大跌眼鏡。作為唐軍主戰兵器的陌刀,并未在電影中出現,實在令人費解。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4唐朝陌刀隊與弓弩隊組成的陣型之一

電影中的唐軍憑借攻城塔進行的夜戰,十分震撼。在現實中,開戰前,進攻方為防對手火攻,将濕牛皮蒙在攻城塔上。導演顯然不願這樣的狀況發生,唐軍客串了一回快遞小哥,攻城樓成了安士城前一個個火炬,這一幕與《天朝王國》中的面畫驚人地相似。

影中的主人公是安士城守将楊萬春。這個人物來自于明代小說《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書中安士城的守将名叫“梁萬春”,是作者熊大木筆下的虛拟人物。十六世紀末,該小說傳入北韓半島,按照韓語的頭音規則,“梁”念成了“Yong”,梁萬春硬生生改名為楊萬春,他成為北韓群眾心中的民族英雄,南韓還将其命名了現役驅逐艦。一個小說人物,能享受如此待遇,舉世罕見。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5?唐軍的具裝騎兵

四、重點來了,李世民到底有沒有在此戰中被射瞎一眼呢?

事件的起因源自《資治通鑒》的記載:“諸軍急攻安市,上聞城中雞彘聲,謂李世勣曰:‘圍城積久,城中煙火日微,今雞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襲我,宜嚴兵備之。’是夜,高麗數百人缒城而下。上聞之,自至城下,召兵急擊,斬首數十級,高麗退走。”雙方戰況焦灼之際,高句麗數百死士發動夜襲,唐軍早有準備,斬首數十人後,守軍敗走。

1732年,南韓學者金昌翕在《三淵集》中,以“上聞之,自至城下,召兵急擊”作為關鍵證據,首次将楊萬春和箭射李世民一眼相聯系,繪聲繪色地寫道:“鳳城或雲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虬髯說的就是李世民。

1855年,《夢經堂日史》言之鑿鑿的說楊萬春射中的是李世民左眼,1911年,太白教教徒桂延壽編寫的《桓檀古記》記載:“世民憤不自勝,敢出決戰,楊萬春乃呼聲張弓。世民出陣,矢浮半空,遂為所中,左目沒焉。”整個射目細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既視感。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6?電影中李世民被射瞎一隻眼

事實上,北韓學者對此也存在争議。學者李德懋在《靑莊館全書》中,坦承:“安市城主世傳姓名楊萬春,三淵詩亦用之。然尹月汀謾錄,已辨其出于唐書演義,不足取信。”而《三淵集》本身就是一本不夠嚴謹的民間史書,并非官修史料,缺乏足夠的可信度,《桓檀古記》被證明是一本僞曆史書。

出現這種情況在于20世紀初,北韓遭日本殖民。半島學者紛紛曲解篡改曆史,任意誇大北韓的獨立性,以此鼓勵群眾的自信心,力圖将北韓塑造成與中國地位對等的地區大國,正因如此,衆多虛假曆史資訊廣為流傳,至今仍然發揮着巨大的負面影響。

影片最後的字幕顯示,三年後,李世民傷重而亡,臨死前立下遺囑,要求永不侵犯高句麗。事實上,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由扶餘遺支建立的高句麗,被唐軍攻滅。這個建立在中國境内的國家,與北韓沒有半毛錢關系。半島學者強行将其與高麗曆史混為一談,這種亂認祖宗的行為,徒增網友的笑料。

唐太宗在電影裡被高句麗射瞎成了獨眼龍,為何南韓人腦洞如此大

圖7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南韓媒體評論《安士城》是“動作導演的完勝”。動作戲的精彩,并不能掩蓋該片對史實的篡改和歪曲。導演誇大了虛拟人物的能力,試圖以虛假的橋段,還原曆史的真相,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影片在人物設定、雙方兵器、戰術安排上存在的諸多漏洞,難以令人信服。可以說,《安士城》不過是南韓電影人一部人為意想曆史的肥皂劇而已。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靑莊館全書》《桓檀古記》《三淵集》《資治通鑒》《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考工記》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