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洛陽》:風雲詭谲 暗流湧動

作者:張冬梅

近日,電視劇《風起洛陽》上映,短短幾日便迅速飙升至愛奇藝電視劇熱播榜榜首。同為馬伯庸小說改編作品,該劇口碑和熱度能否趕超此前爆紅的《長安十二時辰》,引發不少觀衆關注。

《風起洛陽》:風雲詭谲 暗流湧動
《風起洛陽》:風雲詭谲 暗流湧動
《風起洛陽》:風雲詭谲 暗流湧動

(配圖為《風起洛陽》海報和劇照)

小人物 大情懷

電視劇《風起洛陽》雖然改編自馬伯庸小說,但是為了保持劇集的神秘感,這部原著小說目前尚未出版。

《風起洛陽》講述了武周時期發生在神都洛陽的懸疑故事。混迹于洛陽底層的不良井人高秉燭(黃軒飾)為了複仇卷入懸疑案件,恰逢百裡弘毅(王一博飾)追查父親被毒殺真相。世家出身的内衛武思月為了調查任務也在有意接近高秉燭。随着案件真相的不斷揭露,一個關乎洛陽存亡的驚天秘密即将浮出水面。

劇中三位不同階層、不同立場的主角,最初查案都有着各自目的。高秉燭出身于陰濕破敗的不良井,表面落拓不羁,實則仗義重情,不畏兇險一心隻為兄弟複仇,最後為了守護國家而戰。百裡弘毅起初不谙人情世故,從屢屢負氣頂撞父親到追查父親死因,最後不惜為國以身為餌,在找尋真相的同時慢慢步入成熟。武思月出身顯赫,身為朝廷内衛始終堅守正義、果斷勇敢,從完成聖人的調查任務到立誓拯救洛陽,展現了為國盡忠、為民盡責的巾帼氣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風起洛陽》的故事傳遞了東方傳統精神的力量,那就是家國情懷、俠義之氣。

馬伯庸IP的影視化

80後作家馬伯庸被許多微網誌網友親切地稱為“馬親王”,其創作生涯始于網絡論壇時代,真正成為一名全職作家是在2015年,而小說改編作品面世則是在2018年。很多網友對馬伯庸的印象,一是學富五車,曆史知識信手拈來;二是“腦洞大”,作品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2018年可以說是馬伯庸IP崛起的一年,這一年他的多部作品相繼被改編成網劇。2019年,随着《長安十二時辰》的一炮走紅,馬伯庸成為影視圈炙手可熱的IP作家。目前正在熱播的《風起洛陽》以及電影《古董局中局》均改編自馬伯庸小說。待播的馬伯庸IP影視作品近十部,包括電視劇《風起隴西》《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敦煌:歸義英雄》等。

為什麼馬伯庸作品改編如此風靡?首先,他的小說适宜進行影視改編。他曾把自己的作品稱為“曆史可能性”小說,即在曆史間隙之中大開腦洞。比如講朱瞻基奔喪并登基的《兩京十五日》,《明史》中隻記載了短短50字。馬伯庸通過自己的曆史考據,将之寫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再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小說的靈感腦洞最早出自網絡平台上的一個提問:“如果讓你給《刺客信條》寫劇情,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馬伯庸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刺客信條:長安》。在他的筆下,一個刺客的身影在月圓下的大雁塔上躍下,追捕他的火紅燈籠從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驚起樂遊原上無數宿鳥……他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十二時辰,最終寫下《長安十二時辰》。

其次,馬伯庸的小說兼具網絡小說的節奏和類型文學的元素。他的小說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畫面感,同時吸收了大量類型元素(比如懸疑、諜戰、反恐、動作等)。跌宕起伏的故事外加特定朝代的文化基調,造就了馬伯庸小說的特質,非常适合影視化呈現。

再次,馬伯庸的小說充滿了翔實的曆史考據。在創作《風起洛陽》原著小說時,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隋唐洛陽城1959—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書中囊括了隋唐洛陽城40餘年田野考古的發掘成果,對城牆、城門、街道、裡坊、宮殿、園林、水系等都有詳細介紹,這些翔實的曆史考據也為《風起洛陽》美輪美奂的布景奠定了文本基礎。

匠心再現洛陽風貌

作為一部古裝劇,《風起洛陽》的劇中場景較好地還原了古洛陽的風貌,幾乎每幀畫面都自帶電影質感。牡丹、水系、石窟、佛像等标志性元素的運用,複刻了神都洛陽的城市景象,呈現了洛陽百姓市井生活的鮮活畫卷,賦予觀衆更多關于東方美學的想象。

《風起洛陽》中洛陽被稱為“神都”(意為“神州大地之都”)。據史料記載,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定都“神都”洛陽。洛陽也是曆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作為隋唐時期重要的都城之一,洛陽是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遠近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各國商品貿易集散地。洛陽城内設有南市、東市、西市三個市場,其中南市規模最大也最為繁華。《風起洛陽》開篇人群熙攘、光影斑駁的熱鬧景象,就呈現了繁盛的洛陽古都風貌。

《風起洛陽》劇中場景、風物、美食、服飾頗為講究,經過細心考究、反複推敲。這些匠心打磨的設計元素也展示了這部劇的文化底蘊。據悉,該劇還原了100多個曆史場景、5000多件古裝等。

在參考諸多文獻和壁畫後,《風起洛陽》盡可能在劇中還原了洛陽古都的曆史風韻,比如除了宮城内保留朱紅色外,其餘建築均是全素設計;“水系”作為洛陽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在劇中也得到淋漓盡緻的展現。又如牡丹元素的運用。從南市街頭出門必手持牡丹的少女再到聖人禦賜的牡丹芙蓉令,可見洛陽當時盛行牡丹文化。此外,在服飾方面,柳七娘、窈娘穿的“帔帛”,武思月女着男裝“大領胡服”,以及武則天宮女穿的“條紋裙”均有曆史考據。(張冬梅)

來源: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