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文|阿水

劇集《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以下簡稱《顯微鏡下的大明》)接棒《狂飙》上線,平台熱度最高達8800+,但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來看,全網熱度尚未“殺”入單日前五。

相較于開播前的期待,整體還是有些不符預期。

一方面,劇集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他的小說在這兩年一直是影視市場的香饽饽,有已經開播的《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還有若幹部官宣未播項目。

《顯微鏡下的大明》更是馬伯庸首次擔任編劇,深度參與創作的作品。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另一方面,男主角由張若昀飾演,從《慶餘年》到《警察榮譽》,其近年的産量和口碑都有一定保障。

口碑方面,上線一周,豆瓣開分7.8分,相較于開年若幹部上8分的劇集市場而言,這個成績不功不過。翻看評論區,有人誇贊分數低了,有人覺得過譽了,褒貶不一。

那麼,《顯微鏡下的大明》到底怎麼樣呢?

01.

先說故事,故事改編自馬伯庸小說《顯微鏡下的大明》中的一個故事,《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故事,更應該算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是馬伯庸在明代檔案庫裡挖出來的曆史,“因為這些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态,往往隻能從史書中揣測,但這個争議從頭到尾,所有争議的文檔、來往書信、政府公文都被保留下來裡,它給我們展現的不是一個片段,而是非常全面的案例。”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根據原小說,故事發生在徽州,即如今的安徽。一個對算學十分執拗的人,在計算過程中,發現本縣百年一直在繳納的部分稅費,其實該是整個州共同擔當的稅目。至此,他開始了層層上報,追求真相的過程。

作為非虛構類的曆史讀物,故事本身非常精彩,更是馬伯庸擅長用曆史長河中切面講的故事。但從文字到影像,需要更有戲劇張力。馬伯庸也很清楚,“《顯微鏡下的大明》不是小說,它是一本曆史紀實,沒有情節,也沒有人物,它就是記錄一個事件。”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很多編劇幾乎都覺得這個故事沒法改,尤其是裡面涉及了不少關于數學的辯論。于是,馬伯庸決定親自上陣,并邀請了電影《大明劫》的編劇周榮揚。

小說并不長,不過是一篇數十頁的中篇小說。創作團隊并沒有将其刻意拉長,而是選擇以14集短劇的方式打開。即便如此,劇集仍相較于小說,做了很多調整改動。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譬如在事件的背後,還藏着和帥家默(張若昀 飾)一家離奇死亡的相關事件。于是,偏執的性格驅使着他,找到父親留下了的那本《絲絹全書》,以及書扉上的那串和絲絹人工稅一樣的數字。

在加入了這類懸疑線索之後,也讓原本看似簡單,更趨生活的故事變得更具張力,符合當下觀衆對懸疑劇的觀影喜好,也可以跟随着主角對謎底的探尋,進入到故事裡。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可見,整個故事始終以帥家默為核心,向外延伸。

但就目前劇情發展來看,人物對立相對直接,甚至沒有進行過多的立意說明,部分人物始終如工具一般,僅在故事推進的特别環節就出現,有事後補足故事動機,自圓其說之意。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之一是在府衙中,多次各方的激辯,言語的魅力,以及自下而上的控訴。在劇集裡,控訴仍有保留,但是辯駁的激情幾乎蕩然無存,堂前的對手戲更是隻見人,不見事,缺乏可看性。

馬伯庸坦言,這些專業辯論确實是整個創作中最難的地方,“就算我也沒有辦法做到把這些東西生動活潑給大家講出來,就隻能把它盡量簡單化,可視化。”在劇集裡,編導就安排用類似思維導圖的形式,更直覺的畫出來,“盡量加深大家的了解,但即使這樣,我覺得從目前呈現的效果來看,我覺得還可以再簡單一點。”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本該精彩的博弈,最終隻是成為了單一事件的推進,每個演員都隻是淪為了功能性的工具。當然,導演在庭審戲的排程方面,也明顯缺乏經驗,并沒有為此提供足夠的加分項。

整部劇的事情發展是好看的,有趣的,但是細究到細節,或者的人物整體,又是缺乏連貫的。很多人物的發展單看是順滑的,一旦聯系起來,很多情感變化都強行轉折。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馬伯庸采訪中曾說,豐寶玉(費啟鳴飾)是一個功能性的角色,代替旁白,解釋劇集裡涉及到的一些明代專用詞彙,“但沒想到這個角色太跳了,當他出現的一瞬間,就到處蹦跶,搶了很多戲,最後硬生生變成男三的戲份。這就是我筆下人物活起來,都沒有辦法控制。”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劇集裡,豐寶玉出場就是一副纨绔子弟的狀态,沉迷于賭坊之中。但随着故事的推進,他的正義感越來越強,幾乎沒有很強的情感轉折點,就很自然的過渡成了男主重要的夥伴,匡扶正義。

整體而言,編劇對人物刻畫是深刻的,但又很片段化,群像表達略有丢失。

02.

之是以在人物表達上會有這樣的情況,很大方面是來自對主角帥家默人設的調整。

在小說裡,他是一個學霸,腦子轉得很快,同時也是“做事很謹慎”的人,雖然孤注一擲,但也會對很多事情有足夠的探尋,甚至能自己撰寫文書。

但是到了劇集裡,帥家默的性格似乎隻留下了有着高超算術技能,整個人外在顯得更為“呆滞”。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這個“呆”在第九集便有提及,“多吃雞頭,專治呆頭”。

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設改變,讓觀衆在前期看的時候,實則對帥家默有很多的“先天印象”。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對于原著粉而言,自動帶入了小說裡較為優秀的一面;對于熟悉張若昀的觀衆而言,更自然地放入了他在《慶餘年》《雪中悍刀行》那種“扮豬吃老虎”的設定。

尤其是在公堂上,帥家默發揮自己擅長的算術一面時,俨然有一種範閑在朝堂上背詩的狀态。或許這種天才式的人物,已經讓演員張若昀陷入制式化表達。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從前期采訪來看,或許更多是這位演員對角色把控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有針對角色本身,設計了不少的細節,譬如眼角旁的傷疤,與此同時,他盡可能在聲形動作上,去接近這個角色本質上的“呆”。

可事實上,“呆”和“傻”僅一線之差,就目前張若昀的狀态來看,時不時在兩邊搖擺。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在這樣的改動之後,如果周邊沒有豐寶玉、豐碧玉,以及後面“跳反”的程仁清,其實很難讓人相信帥家默這樣性格的人物,足以撼動整個事件。

《顯微鏡下的大明》從整體而言,故事極具可看性,尤其是針對稅務議題,能直接對應當下社會。但是從劇集編排,人物設定上,即便是原著編劇馬伯庸上陣,也欠缺很多立足點。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這幾年,改編馬伯庸小說的影視作品似乎都“吃力不讨好”,少有交口稱贊的項目。多數都會在改編方面被诟病,這次《顯微鏡下的大明》由馬伯庸親力親為,依舊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

隻是唯一不變的是,劇集開播之後,服化道的用心考究,成為外界一緻的認可。《顯微鏡下的大明》亦是如此。

馬伯庸首擔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為什麼沒能成功接棒《狂飙》?

一部優秀的劇作,不止是在制作層面的用心,在劇作,以及鏡頭排程方面,更是有高度的講究,真正用鏡頭說故事,但《顯微鏡下的大明》顯然隻是一個不錯的說書先生,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細究則欠缺細節。

而劇集背後的制作方留白影視,在成功打造《狂飙》之後,并沒有真正乘勝追擊,制造出下一個優質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