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文|經緯

豆瓣評分7.8,愛奇藝熱度峰值8866,微部落客話題閱讀9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下稱《絲絹案》)在愛奇藝接檔《狂飙》後,能取得這樣的口碑和熱度,似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實際上,由于該劇較短的體量及開篇略慢的叙事節奏,在劇集開播前期,并沒有引起特别高的反響,随着後期帥家默、程仁清、豐寶玉等角色聯手“抗敵”、成功為民請命劇情的逐漸鋪開,“漸入佳境”、“絲絲入扣”、“邏輯缜密”、“燃”、“質感”、“細膩”等好評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傳播開來。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而這部根據馬伯庸同名曆史紀實讀本改編的古裝短劇,既是馬伯庸首次擔任編劇的“試水之作”,也是馬伯庸IP影視化系列中極為特殊的一部。“這是一次實驗,它讓我跨了一次界;也是一次冒險,非虛構的作品改編難度很大。”

近日,骨朵連線馬伯庸,與他本人聊了聊關于這部作品幕後的故事及他對當下文學、影視寫作的看法。

作家跨界編劇?

一次艱難審慎的冒險

從三萬字的《徽州絲絹案》微網誌,到“10萬元售賣版權”,再到“分文不留、轉贈給四位論文作者”,網上流傳的一篇馬伯庸自述文章《四起幾乎未遂的學術“詐騙”案始末》将《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本書的寫作起源和相關“秘聞”介紹得十分詳盡。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而從書到劇,這部作品也經曆了數年的影視開發,以及馬伯庸親自擔任編劇、曆時五個月的閉關改編。

一開始馬伯庸也沒想到過要做編劇,隻是《絲絹案》對于明代的曆史背景、稅收财政、法律體系、官場規則、經濟形态等展現的内容過于詳細和龐雜,讓一個不熟悉這些的編劇從無到有地做出一個故事來,難度非常大。“要了解的東西太多了,與其我去給編劇老師講,不如我自己先試試。”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在和平台、制作方達成合意後,馬伯庸改編自己的作品,實際上也面臨一個難題:自己沒做過編劇,如何讓故事在枯燥的曆史細節中實作戲劇性和精彩的視覺化呈現?

首先,馬伯庸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大功夫。在曆史紀實性質的原著裡,所有人物的性格、履曆、線索、邏輯等均不夠清晰,是以,“重新把這些人物梳理和挖掘一遍十分必要。”

他舉例說明,原創角色豐寶玉原本設定時,隻是考慮帥家默身邊需要有一個活躍氣氛的輔助,是一個戲份很少的功能性角色,但寫着寫着,他就活了,會不停地跳出來搶戲,“本身人設就讨喜,我又控制不住他的出場,最後他給自己争取到了一個主角團的地位。”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而作為一部聚焦明代基層政治的作品,劇中有許多關于政策的讨論和官場關系的刻畫,這些内容很難外化,是以馬伯庸就設計了相對輕松的輕喜劇元素來沖淡這種晦澀。“就像做菜時放一點糖,不是為了甜,而是可以提鮮。”

其次,用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改編劇本是“新人編劇”馬伯庸深有體會之處。他表示,原本第一集開場自己寫了一個官員開會的場景,寫的很嗨,但是導演指出場景會比較呆闆,人物沒什麼大動作,主要是動嘴說話,視覺上不好看。後來就在導演的建議下,改成了現在由賭坊賭錢開頭。

此外,劇中有場戲是帥家默給官員和百姓講解“人丁絲絹稅”的由來,“這個事情要講清楚,至少得兩頁紙,但是觀衆不可能有耐心聽你講半個小時的算術。”是以,馬伯庸設計了一個視覺化的細節去呈現,“讓帥家默在牆上畫一個示意圖,就像現在的PPT一樣。”

馬伯庸: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寫作本身|專訪

戲劇性和視覺性之外,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在確定故事足夠精彩的前提下,還能保證曆史的真實性。在馬伯庸看來,真實性不是指曆史上某件事真實發生過,而是要符合當時的社會邏輯。“換句話說,要始終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曆史劇創作原則。”

曆史劇,還是懸疑劇?

這是一部“世情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