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1457年正月十六的晚上,大臣徐有貞換上朝服,懷着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自己要有心理準備。”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原來此時宮中,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太子之位空缺,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為了自身利益及謀求不世之功,決定聯合大臣徐有貞迎明英宗朱祁鎮複辟。當晚,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以瓦剌擾邊保護京城安全為由發動政變,先是調集軍隊控制了皇城,而後撞破南宮宮牆,迎出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于第二日淩晨在奉天殿宣布複位,上朝的群臣見已成定局隻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奪門之變”前,石亨先是與張軏、曹吉祥密謀,接着又派曹吉祥去宮裡取得孫太後支援,還有聯合徐有貞及調動軍隊發起政變,這一系列行為是不可能瞞得住當時掌握朝廷大權兵部尚書于謙的。誰都知道,一旦複辟成功,作為擁立朱祁钰繼位的大功臣于謙自然首當其沖要被清算治罪,可奇怪的是,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的态度卻是完全坐視不管,這是為什麼?

朱祁钰去世後的皇位繼承人問題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蒙古瓦剌,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瓦剌大軍在太帥也先的率領下迅速逼近京師。

面對如此危險的局面,大明朝堂圍繞是“戰”還是“南遷”發生了一系列紛争,其中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的徐有貞)提出的遷都南京、以避刀兵的提議,獲得了很多朝臣的支援,在這關鍵時刻兵部尚書于謙站了出來否決了這個提議,并認為這是亡國之論,要吸取北宋南遷江南的教訓。

為了穩定朝野人心,明英宗生母孫太後主持召開了禦前會議,任命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監國,暫時統領百官代理國政。同時,孫太後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長子年僅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

不久,也先挾持明英宗一路攻城略地包圍了北京城,為了不受蒙古人的要挾,同時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聯名上奏孫太後,擁立郕王朱祁钰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钰即位後,大膽任用兵部尚書于謙率軍抵抗瓦剌,在于謙等人的全力指揮下,最終擊退了瓦剌軍隊,取得了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而也先見占不到便宜,又得知明朝立了新皇帝,認為朱祁鎮失去了利用價值,于是有心放了他以便與明朝求和。可此時朱祁钰大權在握,做皇帝正上瘾着呢,心裡不願意他的哥哥明英宗回來,更不想派大臣去迎接,最後是于謙勸說道:“皇位已定,不會再更改,是以理當盡快接太上皇回來”,朱祁钰這才答應。

景泰帝朱祁钰雖然迎回了哥哥朱祁鎮,但對他并不放心,于是将其幽禁在南宮,為了防範他與舊臣聯系,還派人嚴密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随着太上皇被軟禁,再加上帝位日漸穩固,朱祁钰已經不滿足自己做皇帝,還想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先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位,進而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然而皇太子朱見深是孫太後立的,且受到大臣們的普遍認同,要想廢立太子談何容易,但朱祁钰并沒有是以放棄,先是在太監、大臣中間進行換儲試探,見沒有效果,接着又放低姿态極盡拉攏賄賂朝臣。

在朱祁钰的努力下,不少宦官和大臣對朱祁钰換太子一事采取預設的态度,唯一反對立朱見濟為太子的汪皇後,被大怒的朱祁钰廢了皇後位,還打入了冷宮。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廢侄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可誰也沒想到,到了第二年好不容易成為皇太子的朱見濟夭折了,這也是景泰帝朱祁钰唯一的兒子,太子的夭折使朱祁钰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朝廷雖然沒有了儲君,但朱祁钰正值壯年,是以此事對朝局并沒有什麼影響。可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皇帝無子而儲位空懸,這恰好給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提供了機會。

對于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陰謀策劃明英宗複辟事件,史書上沒有明确記載于謙是否事先知情,但在朱祁钰病重不起皇位空懸的情況下,明英宗重新複位可能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宣宗一系隻有朱祁鎮、朱祁钰兩個皇子,同時作為朱祁钰信任的首席大臣,于謙更不願意背叛朱祁钰而去主動迎合朱祁鎮複位,是以面對“奪門之變”的行為,他采取了既不反對又不支援的預設态度。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孫太後支援朱祁鎮複位,難以行動

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後,有一個人雖然平時不輕易幹涉朝廷政事,可一旦遇到大事,實際上話語權最大的還是她,她就是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後。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皇帝被俘朝堂無主,作為皇帝的母親孫太後自然而然成為國家合法且權力最高的主事人。為了穩定人心,她力排衆議任命郕王朱祁钰擔任監國暫時代理國政,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并賦予他全權備戰禦敵的重任。

之後又是孫太後下旨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在瓦剌挾持英宗朱祁鎮攻城之際,為了穩定守城将士軍心,孫太後接受群臣的建議立郕王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可以說在重大的國家事件上,孫太後都有着很高的話語權,正是在孫太後的支援下,郕王朱祁钰得以順利繼承皇位,迅速穩定朝野人心,而于謙則臨危受命,擊退瓦剌大軍,最後取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奪門之變”發生前,石亨、張軏等人密謀由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後,密告她英宗複辟一事,以取得孫太後的支援。孫太後對于朱祁钰幽禁太上皇朱祁鎮、廢掉太子朱見深之事肯定是不滿的,畢竟朱祁鎮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朱見深也是自己所立,但為了維持朝局的穩定并沒有站出來說什麼,而是私下裡細心照顧好他們以待将來。

現在朱祁钰病重不起,國家又面臨皇位傳承的危險時刻,孫太後于是明确支援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奪門之變”行為,擁戴太上皇朱祁鎮重新複位,《明史》中“石亨謀奪門,密白于太後,許之。”孫太後的支援不但堅定了石亨等人複辟的決心,而且使這次行動有了合法的外衣。

于謙能成為朝廷的兵部尚書并成功擊退瓦剌,有賴于孫太後的提拔和支援,于謙十厘清楚孫太後在時局中所起的作用,是以隻要知道了孫太後支援英宗複位,其他人再做什麼都是無用的,而于謙可能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因而在“奪門之變”當晚并沒有采取什麼行動。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以大局為重,不願折騰

于謙出身傳統士大夫之家,崇尚儒家氣節,志向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後來考中進士出仕做官,為官清正廉潔、不畏權貴,為人剛直、甯折不彎。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軍兵敗,瓦剌大軍包圍京師。當很多朝臣畏懼瓦剌提議南遷都城時,于謙站出來力主抗戰,并認為建議南遷的官員應該斬首,正是于謙的力排衆議才使得守城抗戰的決策很快定下來。

之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臨危受命全權負責京師防禦,他親自督戰,率領二十二萬明軍列陣于北京九門外,堅決抵抗瓦剌大軍。瓦剌太帥也先見明軍早有準備,強行攻打可能不利,于是挾持英宗朱祁鎮逼迫明朝求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見占不到便宜,攻城又沒有勝算,隻得無奈退走。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不久,瓦剌也先想和大明緩和一下關系,于是決定把滞留瓦剌一年多的明英宗放回去,也先願意放,可景泰帝朱祁钰卻不願意太上皇回來。關鍵時刻是于謙勸說朱祁钰改變了主意,可以說朱祁鎮能回來完全是于謙的功勞。而對于謙來說,接回太上皇不但是臣子應有之義,而且在情理上也應該這樣做,絲毫沒有為個人利益着想,然而沒想到的是,後來正是明英宗朱祁鎮冤殺了于謙。

“奪門之變”前,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儲君之位空缺,作為當時朝廷最有實權的于謙,為了自身利益和後代子孫着想,就算不考慮英宗複位的可能,完全可以擁立其他藩王為帝,這對打赢京城保衛戰、深得百姓之心的于謙來說并不十分困難。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可是于謙并沒有這樣做,因為天下藩王這麼多,誰都想當皇帝,而選擇誰為皇位繼承人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旦處理不慎就可能引發紛争,使好不容易平穩起來的朝局又陷入動亂中,這是于謙不願意看到的。

而在于謙猶豫不定之時,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一夥人卻為了自身利益及謀求不世之功,密謀策劃了“奪門之變”,擁立太上皇朱祁鎮重新複位。于謙作為朱祁钰最信任的大臣,一旦英宗複位他肯定不得好死,可即便如此,政變的當晚于謙卻什麼也沒有做,在他看來,由皇室嫡長子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為帝,從大局來說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朝廷可以很平穩地過渡,也減少了動亂,他自己也不願意折騰。

令人可笑的是,一心為國的于謙被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以策劃迎接冊立襄王之子及謀反的罪名殺害,天下皆冤之。

于謙明知英宗複辟成功,自己會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仍坐視不管?

小結

于謙個性剛直,容易招緻徐有貞、石亨等人的忌恨,同時他憂國忘身,遵循“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儒家理念,雖是忠臣,忠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卻不是明朝的哪一位皇帝。是以石亨等人誣陷他,他并不急于分辯,因為知道分辯也沒用;奪門之變”當晚他無所作為,預設英宗複位,明知自己可能不得好死,可如果這件事對國家有利,他願意慷慨赴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