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三巨頭中,最有能力也最有實力的,當然是曹操曹孟德。有曹操活着,劉備孫權蠢蠢欲動,但最終都不敢邁出建号稱帝那一步。
在大漢天子劉協眼裡,三國三巨頭最靠得住的還是曹操,因為曹操是肯把三個女兒一股腦送給皇帝當後妃的,而劉備孫權來連皇帝的面都不肯見,就更别說上繳賦稅和特産、酎金了。
正如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說的那樣:“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最聰明的地方,就是不以魏代漢,隻要他當一天大漢丞相,孫權劉備就隻能自稱漢臣。曹操可以用大漢天子劉協的聖旨,指令劉備打孫權、指令孫權打劉備,他們要是不聽,那麼曹操在大義上就占據了制高點,包括諸葛亮、張昭在内,東吳和西蜀的文官和門閥世家,都不會全心全意地輔佐割據勢力。
曹操能鎮住劉備孫權,是因為他不但比劉備孫權厲害,也比劉備孫權聰明——如果曹丕能學到他父親一半聰明,三國就一統了。事實上曹操原本是有機會一統三國的,但可惜卻被徐晃蠻幹給攪了局。
我們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并沒有傷筋動骨,他還是三巨頭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劉備和孫權這對郎舅,其實就是一對抱團取暖的刺猬:太遠了不熱乎,太近了都會受傷。
曹操的聰明之處,或者說老謀深算之處,也正在于此:赤壁之戰後和漢中之戰受挫之後,曹操就再也不主動進攻了,他回到邺城,擺出一副安享晚年的姿态,在銅雀台上夜夜笙歌,背地裡卻厲兵秣馬,準備在孫劉翻臉的時候趁火打劫。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曹操終于等來孫劉反目成仇的那一天:關羽攻襄樊,孫權抄後路,為的就是荊州這塊肉骨頭。
按照曹操的本意,是堅守樊城不棄,坐觀孫權與關羽死掐:“孫權遣使上書,以讨關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驿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曹操的做法很不厚道,但卻也極其精明,這就是要學刺虎的卞莊,等關羽和孫權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好剝虎皮吃虎肉。
張遼是很了解曹操的戰略布局的,是以他磨磨蹭蹭,一直到關羽敗亡,他才把大軍開赴前線。
按照當時的戰況來分析,即使陸遜呂蒙拿下了江夏和南郡,也未必能頂得住關羽回師反攻,因為呂子明白衣渡江,帶的是輕裝水軍陸戰隊,新打下來或騙下來的城池,人心不穩、器械不足,而關羽攻打襄樊,是帶着全套攻城裝備的。
關羽從襄樊前線撤退,曹仁是沒有能力追擊的,因為曹仁隻有幾千人,而且已經餓得打晃兒了。
不管關羽能否收複失地,他跟陸遜呂蒙之間肯定會有一場惡戰。于是曹操給徐晃下了指令:“遣将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徐愣子你别貪功冒進,等大家湊齊了再說。
張遼磨磨蹭蹭,曹操慢慢悠悠,等大家聚齊了,關羽和呂蒙也該分出死活了,但是徐晃這個愣貨,居然違背曹操指令,向關羽發動了全面進攻,不但絆住了關羽回援南郡、公安的腳步,還把關羽打得幾乎成了光杆司令。
讀者諸君都知道,古代戰争一向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徐晃打光了關羽人馬,自己的損失也十分慘重,是以郾城之戰後,徐晃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新的攻勢——他的殘兵勝将,已經不足以跟呂蒙陸遜争地盤的。
徐晃殺得關羽落花流水,自己也成了火中取栗的貓——貓爪子燙起一串燎泡,那個栗子,卻被孫權撿去吃了。
曹操憤恨之餘,也有些慶幸:幸虧關羽跑得快,如果他死在徐晃手裡,我可就虧大了!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徐晃向張遼一樣遷延不進,遠遠地看着關羽回師打呂蒙陸遜,那将會是怎樣一個局面?最終的受益者,是不是曹操曹孟德?
徐晃這個混不吝,硬是把曹操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曹操嘴上誇獎,卻沒有給徐晃任何實質性獎賞,而磨磨蹭蹭的張遼,卻受到了曹操的格外禮遇:“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辇出勞之,還屯陳郡。”
曹操跟張遼一起撤軍,就是對徐晃的貪功冒進極其失望:你打關羽是慘勝,讓呂蒙撿了大便宜,用你的殘兵去打呂蒙的勝兵,一點好處都沒有,我白忙這一場,算是替孫權做嫁衣了!
細看《三國志》卷一、卷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七、卷五十四,我們就會發現曹操在下一盤大棋,他的對手是孫權,也是劉備,關羽、張遼、徐晃、呂蒙、陸遜等人,隻不過是棋子而已。
曹操唯一的遺憾,是徐晃這枚棋子有點不聽使喚,如果他再穩個十天半月,那麼曹操不但能把整個荊州收入囊中,江東和西川的部分州郡,也有望拿下——當此之時,曹操打劉備,孫權不會幫忙,曹操打孫權,劉備也隻會看熱鬧,曹操一統天下,襄樊之戰就是最好的契機和轉折點。
曹操因為徐晃的莽撞而錯失了消耗劉備孫權有生力量的大好時機,他的兒子曹丕雖然比徐晃穩重一些,但最後也沒沉住氣,又一次放棄了一舉而得二虎的一統三國的良機。
關羽被東吳擒斬,曹操的戰略意圖達成了一半:拆散了孫劉聯盟,讓劉備和孫權結下了不死不休的血仇。
可惜曹操的頭疼病一直沒治好,在劉備孫權開打之前,他自己先挂了。
猴急的曹丕稱帝,劉備也不甘人後,于是三巨頭打架,就成了三國争霸,誰也不會赢得天下全部人心。
劉備和孫權開打,首戰夷陵,劉備失利,但并非沒有再戰之力,他退守永安,等來了馳援的江州都督趙雲,準備重整旗鼓再戰東吳,孫權也整軍備戰,二次戰役一觸即發。
按照常理,曹丕應該坐山觀虎鬥,等着孫劉兩家決出勝負再說,但是他在劉備沒緩過氣的時候,就搶先對東吳發動了進攻:“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曹丕大兵壓境,孫權隻好跟劉備講和,這時候的劉備準備看一場熱鬧了:“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将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将尹盧,殺獲數百。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于白帝,始複通也。”
在曹丕軍事壓力下,孫權慫了,劉備成了最終受益者,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三國鼎立誰也不服誰的局面,這才正式形成。
我們細看這段曆史,就會發現曹操的精明、徐晃的莽撞、曹丕的猴急,同時劉備和孫權也不是善茬子:這二位能屈能伸,都不想兩面作戰,該屈膝縮頭的時候毫不猶豫,讓曹丕有了老虎吃刺猬——無處下嘴的感覺。
曆史不能改寫,但讀者諸君可以展開想象:如果當初徐晃不貪功冒進,也别折損關羽主力,那麼荊州之戰會是怎樣一種局面?如果曹丕不急着攻打東吳,孫權會主動跟劉備求和嗎?如果劉備緩過氣來,會不會發起第二次夷陵之戰?那時候三國是不是就會加速一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