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的時候,日軍的兵力是有限的,當他們的華中和華北方面軍因為兵力不夠而請求派兵支援的時候,這時候,日軍卻拿不出兵力來。但是在1945年的時候,日本的師部數量迅速擴充,兵力可以說是相當地多的,但是這些軍隊卻都向美軍投降了,他們都沒有投入到真正的戰争當中去。

在想起抗日戰争的事情的時候,李宗仁曾寫道:“要是日本在當時能夠迅速地集中兵力,并且采用閃電戰術的話,它就非常地有可能擊敗我方的野戰軍,并且将一些零零散散的遊擊隊趕走,使我軍對日軍的一個整體抵抗的這樣一個局面解散。”
在早期的時候,日軍并沒有這麼做,它并沒有在最初的時候就集中全國的兵力。即使在當時軍事實力相當強大、武器先進的日本,犯下了四個主要的錯誤,最終導緻了戰敗。
一、日軍在戰略判斷上的失誤
在抗日戰争中,日軍在戰略上判斷的失誤,是日軍所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判斷的失誤,錯誤地導緻日軍認為南京政府因為他們隻要占領了石家莊和平津就會向他們求和的。但是抵抗力超強的南京政府并沒有求和,而是進行繼續地抗争。這樣一下子就把日軍的所有的計劃都打亂了,日軍在戰略上出現了判斷的失誤。
所有計劃都被打亂的日軍就隻能再增加兵力了,這時候日軍就從華東開始進攻了,但是在之前日軍沒有想要再華東地區用兵的計劃。在淞滬會戰的時候,日軍一直在不斷地派兵進攻,其中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後來即使是上海和南京都淪陷了,但是南京政府還是沒有投降,這使日軍感到更加的困惑和不解了。
二、日軍在戰術上出現錯誤
在華東戰事中,日軍在戰術上也出現了錯誤,日軍的這種戰術上的錯誤被稱之為“添油”。而其中也有戰略上面的問題,對于這一場侵華的戰争,日軍在開始的時候在戰争戰略上并沒有進行整體的部署。日軍在戰争上是屬于哪裡出現漏洞了就補哪裡的漏洞的一種打法,基本上是哪裡有沖突、有戰争就派兵往哪裡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軍是沒有戰術部署的,處于走一步算一步的狀态,根本就沒有下一步的計劃。在武漢會戰中,日本本以為會順利攻取武漢這座城市,然後讓國民政府投降,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于是在國民政府到了武漢之後,日軍便派了相當大的兵力進攻武漢,但是日軍卻萬萬沒想到,即使武漢也淪陷了,國民政府還是沒有投降。
三、日軍在戰略方針上犯下錯誤
在抗日戰争中,日軍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在戰略方針上,他們把原來的戰略方針修改了,修改後的戰略方針是“以戰養戰”。這樣的一個戰略方針是錯誤的,他們在軍事戰略上并沒有很堅定。是以,在1939年的時候,日軍處于一個停戰休養的狀态。
處于停戰休養狀态的日軍,他們四處搶奪軍事資源,而且日軍還企圖想要控制我軍,并且想要動搖我軍在戰場上的士氣。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我軍的士氣可謂是越來越強大的,在受挫之後變得更加的堅定。
四、軍事上所需要的物資未能夠及時得到
最後的這第四個錯誤是由前面的日軍在戰略方針上的錯誤所導緻的。正是因為日本的“以戰養戰”的戰略方針使日本沒能戰勝中國,是以緻使他在軍事上所需要的物資為能夠從其他的地方通過中國及時得到。
後來日本跟國民政府之間的沖突就更加的激烈了。因為日本隻有快速地獲得軍事物資才能夠繼續進行戰争。在1941年的時候,日軍又引起了美國的極其強烈的不滿,再後來的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談判也都失敗了。
總結:在抗日戰争中,日本的這些在軍事上的錯誤,對于其他的國家來說真的是一個警醒,當時軍事實力相當強的日本,由于一連串的錯誤,就導緻了自己國家在戰争中慘敗了。其實從這一連串的曆史事件中,我們能夠發現,日本在這上面的很多的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