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三巨头中,最有能力也最有实力的,当然是曹操曹孟德。有曹操活着,刘备孙权蠢蠢欲动,但最终都不敢迈出建号称帝那一步。
在大汉天子刘协眼里,三国三巨头最靠得住的还是曹操,因为曹操是肯把三个女儿一股脑送给皇帝当后妃的,而刘备孙权来连皇帝的面都不肯见,就更别说上缴赋税和特产、酎金了。
正如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说的那样:“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不以魏代汉,只要他当一天大汉丞相,孙权刘备就只能自称汉臣。曹操可以用大汉天子刘协的圣旨,命令刘备打孙权、命令孙权打刘备,他们要是不听,那么曹操在大义上就占据了制高点,包括诸葛亮、张昭在内,东吴和西蜀的文官和门阀世家,都不会全心全意地辅佐割据势力。
曹操能镇住刘备孙权,是因为他不但比刘备孙权厉害,也比刘备孙权聪明——如果曹丕能学到他父亲一半聪明,三国就一统了。事实上曹操原本是有机会一统三国的,但可惜却被徐晃蛮干给搅了局。
我们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伤筋动骨,他还是三巨头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而刘备和孙权这对郎舅,其实就是一对抱团取暖的刺猬:太远了不热乎,太近了都会受伤。
曹操的聪明之处,或者说老谋深算之处,也正在于此:赤壁之战后和汉中之战受挫之后,曹操就再也不主动进攻了,他回到邺城,摆出一副安享晚年的姿态,在铜雀台上夜夜笙歌,背地里却厉兵秣马,准备在孙刘翻脸的时候趁火打劫。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操终于等来孙刘反目成仇的那一天:关羽攻襄樊,孙权抄后路,为的就是荆州这块肉骨头。
按照曹操的本意,是坚守樊城不弃,坐观孙权与关羽死掐:“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曹操的做法很不厚道,但却也极其精明,这就是要学刺虎的卞庄,等关羽和孙权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他好剥虎皮吃虎肉。
张辽是很了解曹操的战略布局的,所以他磨磨蹭蹭,一直到关羽败亡,他才把大军开赴前线。
按照当时的战况来分析,即使陆逊吕蒙拿下了江夏和南郡,也未必能顶得住关羽回师反攻,因为吕子明白衣渡江,带的是轻装水军陆战队,新打下来或骗下来的城池,人心不稳、器械不足,而关羽攻打襄樊,是带着全套攻城装备的。
关羽从襄樊前线撤退,曹仁是没有能力追击的,因为曹仁只有几千人,而且已经饿得打晃儿了。
不管关羽能否收复失地,他跟陆逊吕蒙之间肯定会有一场恶战。于是曹操给徐晃下了命令:“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徐愣子你别贪功冒进,等大家凑齐了再说。
张辽磨磨蹭蹭,曹操慢慢悠悠,等大家聚齐了,关羽和吕蒙也该分出死活了,但是徐晃这个愣货,居然违背曹操命令,向关羽发动了全面进攻,不但绊住了关羽回援南郡、公安的脚步,还把关羽打得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读者诸君都知道,古代战争一向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徐晃打光了关羽人马,自己的损失也十分惨重,所以郾城之战后,徐晃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新的攻势——他的残兵胜将,已经不足以跟吕蒙陆逊争地盘的。
徐晃杀得关羽落花流水,自己也成了火中取栗的猫——猫爪子烫起一串燎泡,那个栗子,却被孙权捡去吃了。
曹操愤恨之余,也有些庆幸:幸亏关羽跑得快,如果他死在徐晃手里,我可就亏大了!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徐晃向张辽一样迁延不进,远远地看着关羽回师打吕蒙陆逊,那将会是怎样一个局面?最终的受益者,是不是曹操曹孟德?
徐晃这个混不吝,硬是把曹操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曹操嘴上夸奖,却没有给徐晃任何实质性奖赏,而磨磨蹭蹭的张辽,却受到了曹操的格外礼遇:“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
曹操跟张辽一起撤军,就是对徐晃的贪功冒进极其失望:你打关羽是惨胜,让吕蒙捡了大便宜,用你的残兵去打吕蒙的胜兵,一点好处都没有,我白忙这一场,算是替孙权做嫁衣了!
细看《三国志》卷一、卷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七、卷五十四,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下一盘大棋,他的对手是孙权,也是刘备,关羽、张辽、徐晃、吕蒙、陆逊等人,只不过是棋子而已。
曹操唯一的遗憾,是徐晃这枚棋子有点不听使唤,如果他再稳个十天半月,那么曹操不但能把整个荆州收入囊中,江东和西川的部分州郡,也有望拿下——当此之时,曹操打刘备,孙权不会帮忙,曹操打孙权,刘备也只会看热闹,曹操一统天下,襄樊之战就是最好的契机和转折点。
曹操因为徐晃的莽撞而错失了消耗刘备孙权有生力量的大好时机,他的儿子曹丕虽然比徐晃稳重一些,但最后也没沉住气,又一次放弃了一举而得二虎的一统三国的良机。
关羽被东吴擒斩,曹操的战略意图达成了一半:拆散了孙刘联盟,让刘备和孙权结下了不死不休的血仇。
可惜曹操的头疼病一直没治好,在刘备孙权开打之前,他自己先挂了。
猴急的曹丕称帝,刘备也不甘人后,于是三巨头打架,就成了三国争霸,谁也不会赢得天下全部人心。
刘备和孙权开打,首战夷陵,刘备失利,但并非没有再战之力,他退守永安,等来了驰援的江州都督赵云,准备重整旗鼓再战东吴,孙权也整军备战,二次战役一触即发。
按照常理,曹丕应该坐山观虎斗,等着孙刘两家决出胜负再说,但是他在刘备没缓过气的时候,就抢先对东吴发动了进攻:“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曹丕大兵压境,孙权只好跟刘备讲和,这时候的刘备准备看一场热闹了:“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在曹丕军事压力下,孙权怂了,刘备成了最终受益者,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三国鼎立谁也不服谁的局面,这才正式形成。
我们细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曹操的精明、徐晃的莽撞、曹丕的猴急,同时刘备和孙权也不是善茬子:这二位能屈能伸,都不想两面作战,该屈膝缩头的时候毫不犹豫,让曹丕有了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嘴的感觉。
历史不能改写,但读者诸君可以展开想象:如果当初徐晃不贪功冒进,也别折损关羽主力,那么荆州之战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如果曹丕不急着攻打东吴,孙权会主动跟刘备求和吗?如果刘备缓过气来,会不会发起第二次夷陵之战?那时候三国是不是就会加速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