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願身不複生帝王家!”這是南朝劉宋王朝新安王劉子鸾在死之前,發出的一聲歎息。中國古代皇室中,為了利益,手足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但是,也不乏兄友弟恭的故事。還是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每一朝都曾有一段兄弟和睦的佳話。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康熙帝和哥哥裕親王福全

愛新覺羅.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母親是甯悫妃董鄂氏。需要說的是,這位董鄂氏不是那位“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董鄂妃,否則就不會有後邊的故事了。一次順治皇帝問福全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四個字:願為賢王。後來他的一生,也确實是踐行了自己的願望。

順治帝去世之前,繼承人的候選者實際上隻有兩人:九歲的福全和八歲的玄烨。從個人感情和長幼排序來看,福全更有勝出的可能。但是孝莊皇太後聽取大臣湯若望的意見,認為已經出過天花的玄烨更有福氣,于是力排衆議,讓順治立了玄烨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康熙帝。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從上面這段故事能看出,福全曾經是玄烨皇位的直接競争者!按照一般的情況來說,福全的身份相當危險。但是康熙帝不愧為清朝最傑出的皇帝,心胸博大,不但沒有迫害這位二哥,還對他委以重任。康熙六年,已經十五歲的福全被封為了裕親王和議政大臣。雖然此時康熙還沒有親政,但是也不能不說,他對自己這位哥哥是沒有任何猜忌。

此後的十六年,福全沒有留下什麼太多的事迹。而相對的,康熙在這期間平三藩、收台灣,忙得不亦樂乎。兄弟倆這一忙一閑,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可能是福全本身的才能屬性,不适合内戰和海戰。到了康熙二十二年,福全開始活躍起來。兄弟康熙先後去五台山和長城巡視,自己去打頭陣,而讓福全陪同孝莊太皇太後同行。在康熙二十七年,孝莊太皇太後生病,康熙親自服侍,福全則全程陪同,得到了康熙的嘉獎。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重頭戲是康熙二十九年,漠西蒙古首領噶爾丹率軍攻入朱穆秦。為了反擊,康熙封福全為撫遠大将軍,帶領大軍出古北口,聯合其他幾路軍隊共同讨伐噶爾丹。一開始福全取得了一些勝利,用夜襲的辦法打敗了噶爾丹麾下的厄魯特軍。但噶爾丹狡猾,随即擺出了一副要歸降的姿态。福全輕信,導緻錯失良機;緊接着,福全又在沒有請旨的情況下,私自指令部隊回師。這在當時可是大忌,但康熙帝卻沒有殺掉或者圈禁福全,而是罰俸祿三年,撤去三佐領和議政之權。而他的王爵則得以保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度親征噶爾丹,福全跟随,并立了功。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帝當時正在外地巡遊,就指令自己的各位皇子回京探望。當年的六月二十四日福全病故,終年五十一歲。康熙帝在回京之後,立即前來吊唁,在靈前痛哭不止。待平靜之後,康熙帝又指令禦史羅占在黃花山修建了福全的墳瑩、墓碑。而除了每年的正常祭祀之外,還單獨增加了祭奠的規格。福全喪事辦完後,康熙又讓人将自己和福全共同坐在樹下的居家圖畫了出來,以寄托哀思。

雍正皇帝和怡親王胤祥

雍正帝是著名的鐵腕皇帝。由于“九龍奪嫡”的關系,雍正和幾個兄弟關系非常緊張。在他繼位後不久,這些兄弟就被他圈禁的圈禁、監禁的監禁。連自己的親兄弟十四爺胤禵,也難逃這個命運。但是他和自己的十三弟胤祥,卻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鐵哥們兒,感情甚至超出了兄弟之情,而可以看做人生的知己。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雍正帝和胤祥關系融洽是有原因的。小時候的胤祥聰明伶俐,很得父親康熙帝的寵愛,于是便讓已經成年的胤禛(即雍正帝)親自教授胤祥數學。兄弟二人朝夕相處,每每共同讨論時事,交換心得,是以彼此間十分了解。如果康熙出巡,同時帶着這兄弟二人,二人則形影不離;如果隻帶其中一人,兄弟間也會頻繁的書信往來。是以可以看出,胤禛和胤祥是真正交心的兄弟。

更為難得的是,胤祥無心皇位,這讓他不會受到深沉的胤禛的猜忌。其實要說起個人感情,康熙帝最喜歡的是胤祥。可是後來胤祥被卷入廢太子一案,被圈禁了一年,從此便失寵了。在恢複自由之後,胤祥堅定地和四哥站在一起,二人共同進退,最終在權力的争奪戰中笑到了最後。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對于兄弟的支援,雍正帝投桃報李。在繼位之後的第二天,就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廷大事。胤祥對四哥的賞識也非常感激,廢寝忘食地為其工作。康熙晚年,積弊叢生,國庫空虛,各地府庫虧空嚴重;各級衙門積壓的舊案,處理起來毫無頭緒;西北準噶爾汗國一直和清朝敵對,為了保持軍事壓力,軍隊還需要大量的糧饷;再加上康熙帝的喪事、會考的事宜、造辦處的監督、外國傳教士的相關事宜。一樁樁一件件,胤祥都親自過問,并處理得井井有條。可以說雍正帝之是以能坐穩江山,和胤祥的努力分不開。是以雍正帝才會稱贊胤祥“朕實賴王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兄弟二人赤誠相待,共同努力,将康雍乾盛世推向高峰。

雍正對于胤祥的寵愛,當然不止是封王那麼簡單。他曾經賞賜胤祥白銀23萬兩,并特旨胤祥可以在六年之間,從國庫中直接拿錢家用。在佐領的人數方面,雍正為胤祥加派了不少人,以及17名各等護衛。在儀仗方面,雍正也為胤祥加了兩杆豹尾槍和長杆刀。雍正三年,皇帝又給了胤祥一個郡王的名額,讓他可以在所有兒子中選一個人指封。而胤祥對這些賞賜,大部分都是辭謝,實在辭不了的就盡量減少數量,從不照單全收。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但是誰也不是超人,胤祥的身體,在繁重的工作下逐漸不支。雍正八年,胤祥終于病倒。可他躺在病榻上,心裡想的仍然是治河的工程,讓人不禁感歎他的責任心是如此之強。雍正帝也心疼這位能臣,不停地派太醫診治,下旨為胤祥減負,并動用内帑設立祭壇,為胤祥祈福。但是一切都是徒勞,胤祥還是在這一年的五月初四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和和親王弘晝

相比前面的兩對兄弟,乾隆帝和弘晝的名聲就差多了。

弘晝是清朝中前期最無法無天、荒唐胡鬧的王爺。他曾經在議事時,和軍機大臣讷親起了争執。弘晝不顧皇家體面,竟然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動手打了讷親。而乾隆皇帝則是看着弟弟恣意妄為,絲毫不加勸阻。而事後,也沒有對弘晝做出任何懲罰。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除了打人之外,弘晝對金錢的狂熱,也讓人難以想象。乾隆帝繼位後,曾經将雍正皇帝的私房錢和舊邸财物全部給了弘晝。具體有多少,史書沒提,但想來應該不會太少。加上弘晝親王的俸祿,他應該不缺錢花。但是弘晝絲毫不滿足,還曾經命人扣留朝廷的“運鈔車”,相當于從國庫拿錢用。此外,他還熱心給自己辦喪事,每次他都坐在院子裡大吃大喝,卻指令家人号哭。王公大臣自然也不好不來吊唁,弘晝是以收了不少的份子錢。

對弟弟的荒唐,乾隆帝的态度是視而不見,随他去。但是弘晝漸漸地忘乎是以,開始對乾隆帝不規矩了起來。一次科舉殿試的時候,天進中午,弘晝請乾隆帝回去吃飯。乾隆帝不準許,弘晝就嘟囔了一句:“皇上是怕我收買這些士子嗎?”這句話放在别人那裡,可是絕對的欺君大罪。但是乾隆帝不露聲色,沒做回答。第二天弘晝也覺得自己過分了,便來向乾隆請罪。乾隆說了一句:“昨天我要是說一句話,你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說完了還依舊放縱這個小老弟,一切沒有任何改變。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乾隆對弘晝的放縱,是有原因的。弘晝打小在乾隆的生母熹貴妃那裡長大,是以兄弟二人感情很深。再加上乾隆繼位後,其他兄弟都已去世,隻有弘晝還活着,他當然會更溺愛這位兄弟一些。

但是作為弘晝來講,他的胡鬧很可能隻是一種“自污”之計。雍正皇帝曾評論弘晝,認為他聰明絕頂,和自己最像。而且在雍正十三年,朝廷設立了苗疆事務處。弘晝小小年紀,就随後來的乾隆帝一起管理,可見他的才能和潛力,至少不在乾隆之下。這和他在乾隆年間表現出來的狀态簡直大相徑庭。

看慣了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鬥,那有沒有關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然而不管怎麼說,弘晝恣意妄為的名聲是造出去了。可以說隻要乾隆帝還活着一天,他就可以繼續妄為下去。但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弘晝胡鬧到了頭。這一年,他真正的經曆了一次葬禮,可惜他已經不可能親自主持了。乾隆帝沒有表示特别的悲痛,而是給了他一個“恭”字的谥号了事。可能對他這個當哥哥的來講,弘晝的死是一個解脫。

除了這幾位之外,清朝的其他幾位皇帝,隻要是有兄弟的,關系處的都還可以。究其原因,清朝獨特的藩王制度和“秘密立儲”的傳統應該發揮了很大作用。清朝的藩王隻有封号和尊位,還都是住在京城的,而不回去外地“就藩”,因而就不會有太強的私人力量。一旦大位确定,藩王隻有臣服的份兒。而秘密立儲制度确定之後,各個皇子都沒有明确的對手,隻能拼命地讨好父皇,自然也就不會上演太多兄弟相殘的戲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