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愿身不复生帝王家!”这是南朝刘宋王朝新安王刘子鸾在死之前,发出的一声叹息。中国古代皇室中,为了利益,手足相残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但是,也不乏兄友弟恭的故事。还是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每一朝都曾有一段兄弟和睦的佳话。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康熙帝和哥哥裕亲王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母亲是宁悫妃董鄂氏。需要说的是,这位董鄂氏不是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董鄂妃,否则就不会有后边的故事了。一次顺治皇帝问福全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四个字:愿为贤王。后来他的一生,也确实是践行了自己的愿望。

顺治帝去世之前,继承人的候选者实际上只有两人:九岁的福全和八岁的玄烨。从个人感情和长幼排序来看,福全更有胜出的可能。但是孝庄皇太后听取大臣汤若望的意见,认为已经出过天花的玄烨更有福气,于是力排众议,让顺治立了玄烨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康熙帝。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从上面这段故事能看出,福全曾经是玄烨皇位的直接竞争者!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福全的身份相当危险。但是康熙帝不愧为清朝最杰出的皇帝,心胸博大,不但没有迫害这位二哥,还对他委以重任。康熙六年,已经十五岁的福全被封为了裕亲王和议政大臣。虽然此时康熙还没有亲政,但是也不能不说,他对自己这位哥哥是没有任何猜忌。

此后的十六年,福全没有留下什么太多的事迹。而相对的,康熙在这期间平三藩、收台湾,忙得不亦乐乎。兄弟俩这一忙一闲,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可能是福全本身的才能属性,不适合内战和海战。到了康熙二十二年,福全开始活跃起来。兄弟康熙先后去五台山和长城巡视,自己去打头阵,而让福全陪同孝庄太皇太后同行。在康熙二十七年,孝庄太皇太后生病,康熙亲自服侍,福全则全程陪同,得到了康熙的嘉奖。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重头戏是康熙二十九年,漠西蒙古首领噶尔丹率军攻入朱穆秦。为了反击,康熙封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带领大军出古北口,联合其他几路军队共同讨伐噶尔丹。一开始福全取得了一些胜利,用夜袭的办法打败了噶尔丹麾下的厄鲁特军。但噶尔丹狡猾,随即摆出了一副要归降的姿态。福全轻信,导致错失良机;紧接着,福全又在没有请旨的情况下,私自命令部队回师。这在当时可是大忌,但康熙帝却没有杀掉或者圈禁福全,而是罚俸禄三年,撤去三佐领和议政之权。而他的王爵则得以保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度亲征噶尔丹,福全跟随,并立了功。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帝当时正在外地巡游,就命令自己的各位皇子回京探望。当年的六月二十四日福全病故,终年五十一岁。康熙帝在回京之后,立即前来吊唁,在灵前痛哭不止。待平静之后,康熙帝又命令御史罗占在黄花山修建了福全的坟莹、墓碑。而除了每年的常规祭祀之外,还单独增加了祭奠的规格。福全丧事办完后,康熙又让人将自己和福全共同坐在树下的居家图画了出来,以寄托哀思。

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

雍正帝是著名的铁腕皇帝。由于“九龙夺嫡”的关系,雍正和几个兄弟关系非常紧张。在他继位后不久,这些兄弟就被他圈禁的圈禁、监禁的监禁。连自己的亲兄弟十四爷胤禵,也难逃这个命运。但是他和自己的十三弟胤祥,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铁哥们儿,感情甚至超出了兄弟之情,而可以看做人生的知己。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雍正帝和胤祥关系融洽是有原因的。小时候的胤祥聪明伶俐,很得父亲康熙帝的宠爱,于是便让已经成年的胤禛(即雍正帝)亲自教授胤祥数学。兄弟二人朝夕相处,每每共同讨论时事,交换心得,因此彼此间十分了解。如果康熙出巡,同时带着这兄弟二人,二人则形影不离;如果只带其中一人,兄弟间也会频繁的书信往来。因此可以看出,胤禛和胤祥是真正交心的兄弟。

更为难得的是,胤祥无心皇位,这让他不会受到深沉的胤禛的猜忌。其实要说起个人感情,康熙帝最喜欢的是胤祥。可是后来胤祥被卷入废太子一案,被圈禁了一年,从此便失宠了。在恢复自由之后,胤祥坚定地和四哥站在一起,二人共同进退,最终在权力的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对于兄弟的支持,雍正帝投桃报李。在继位之后的第二天,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廷大事。胤祥对四哥的赏识也非常感激,废寝忘食地为其工作。康熙晚年,积弊丛生,国库空虚,各地府库亏空严重;各级衙门积压的旧案,处理起来毫无头绪;西北准噶尔汗国一直和清朝敌对,为了保持军事压力,军队还需要大量的粮饷;再加上康熙帝的丧事、会考的事宜、造办处的监督、外国传教士的相关事宜。一桩桩一件件,胤祥都亲自过问,并处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雍正帝之所以能坐稳江山,和胤祥的努力分不开。所以雍正帝才会称赞胤祥“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兄弟二人赤诚相待,共同努力,将康雍乾盛世推向高峰。

雍正对于胤祥的宠爱,当然不止是封王那么简单。他曾经赏赐胤祥白银23万两,并特旨胤祥可以在六年之间,从国库中直接拿钱家用。在佐领的人数方面,雍正为胤祥加派了不少人,以及17名各等护卫。在仪仗方面,雍正也为胤祥加了两杆豹尾枪和长杆刀。雍正三年,皇帝又给了胤祥一个郡王的指标,让他可以在所有儿子中选一个人指封。而胤祥对这些赏赐,大部分都是辞谢,实在辞不了的就尽量减少数量,从不照单全收。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但是谁也不是超人,胤祥的身体,在繁重的工作下逐渐不支。雍正八年,胤祥终于病倒。可他躺在病榻上,心里想的仍然是治河的工程,让人不禁感叹他的责任心是如此之强。雍正帝也心疼这位能臣,不停地派太医诊治,下旨为胤祥减负,并动用内帑设立祭坛,为胤祥祈福。但是一切都是徒劳,胤祥还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初四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和和亲王弘昼

相比前面的两对兄弟,乾隆帝和弘昼的名声就差多了。

弘昼是清朝中前期最无法无天、荒唐胡闹的王爷。他曾经在议事时,和军机大臣讷亲起了争执。弘昼不顾皇家体面,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动手打了讷亲。而乾隆皇帝则是看着弟弟恣意妄为,丝毫不加劝阻。而事后,也没有对弘昼做出任何惩罚。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除了打人之外,弘昼对金钱的狂热,也让人难以想象。乾隆帝继位后,曾经将雍正皇帝的私房钱和旧邸财物全部给了弘昼。具体有多少,史书没提,但想来应该不会太少。加上弘昼亲王的俸禄,他应该不缺钱花。但是弘昼丝毫不满足,还曾经命人扣留朝廷的“运钞车”,相当于从国库拿钱用。此外,他还热心给自己办丧事,每次他都坐在院子里大吃大喝,却命令家人号哭。王公大臣自然也不好不来吊唁,弘昼因此收了不少的份子钱。

对弟弟的荒唐,乾隆帝的态度是视而不见,随他去。但是弘昼渐渐地忘乎所以,开始对乾隆帝不规矩了起来。一次科举殿试的时候,天进中午,弘昼请乾隆帝回去吃饭。乾隆帝不准许,弘昼就嘟囔了一句:“皇上是怕我收买这些士子吗?”这句话放在别人那里,可是绝对的欺君大罪。但是乾隆帝不露声色,没做回答。第二天弘昼也觉得自己过分了,便来向乾隆请罪。乾隆说了一句:“昨天我要是说一句话,你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说完了还依旧放纵这个小老弟,一切没有任何改变。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乾隆对弘昼的放纵,是有原因的。弘昼打小在乾隆的生母熹贵妃那里长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很深。再加上乾隆继位后,其他兄弟都已去世,只有弘昼还活着,他当然会更溺爱这位兄弟一些。

但是作为弘昼来讲,他的胡闹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污”之计。雍正皇帝曾评论弘昼,认为他聪明绝顶,和自己最像。而且在雍正十三年,朝廷设立了苗疆事务处。弘昼小小年纪,就随后来的乾隆帝一起管理,可见他的才能和潜力,至少不在乾隆之下。这和他在乾隆年间表现出来的状态简直大相径庭。

看惯了历史上帝王兄弟的争斗,那有没有关系非常好的?清朝有三例

然而不管怎么说,弘昼恣意妄为的名声是造出去了。可以说只要乾隆帝还活着一天,他就可以继续妄为下去。但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弘昼胡闹到了头。这一年,他真正的经历了一次葬礼,可惜他已经不可能亲自主持了。乾隆帝没有表示特别的悲痛,而是给了他一个“恭”字的谥号了事。可能对他这个当哥哥的来讲,弘昼的死是一个解脱。

除了这几位之外,清朝的其他几位皇帝,只要是有兄弟的,关系处的都还可以。究其原因,清朝独特的藩王制度和“秘密立储”的传统应该发挥了很大作用。清朝的藩王只有封号和尊位,还都是住在京城的,而不回去外地“就藩”,因而就不会有太强的私人力量。一旦大位确定,藩王只有臣服的份儿。而秘密立储制度确定之后,各个皇子都没有明确的对手,只能拼命地讨好父皇,自然也就不会上演太多兄弟相残的戏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