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檔案裡,舉凡提到“洋鬼子”,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以一種趾高氣揚的文化優越感蔑視地稱呼人家為“夷”,如“英夷”、“法夷”等。

在古漢語裡,“夷”字最早用來指中國東部的一些偏遠部落。譬如,膠東半島一帶在周朝就被稱為“東夷”。後來,“夷”這個詞用來泛指那些在中國周邊、典章器物明顯落後于中國的蠻夷之邦。用“夷”來稱呼歐美國家,顯然表示清政府是把這些歐美國家當成連越南、北韓也不如的“蠻邦”了。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面對蜂擁而來的“洋鬼子”,中國的讀書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那些神話著作《山海經》。還在乾隆盛世時,大學者紀曉岚就把傳說中的歐洲等地同《山海經》中的記載互相參照比附。按照這一邏輯,在那裡生活的居民也就很難逃脫《山海經》裡那些半人半鬼的形象。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所在多有,非止一人。在鴉片戰争爆發之前,中國社會上普遍流行一個觀點,這就是英國人“腿足糾纏,難伸屈,一撲不得起,故往往挫衄”。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鴉片戰争後期,英軍在中國沿海如入無人之境,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戰局明顯對清廷不利。道光二十一年,一直在“剿”“撫”之間搖擺不定的道光皇帝決定背水一戰,他迅速将此前的欽差大臣琦善撤職換成奕山,還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戰的“果勇侯”楊芳當欽差參贊大臣。

這個楊芳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四處征戰,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一路升遷,曆任千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将、副将、總兵。後來因平定四川等地彜族起義,晉封一等果勇侯,成為道光皇帝十分倚重的功臣良将。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他到了廣州後,一面與堅持抗英的林則徐會晤,一面與妥協求和的奕山鬥争。他力主拒英軍于廣州郊區,絕不讓英軍進入廣州城。他看到英軍的火炮幾乎彈無虛發,認定其中有邪術,于是想出一條“以邪破邪”之計。他搜集了大量民間的馬桶,将婦女用的穢帶,載于竹排之上,挂在廣州的城牆上,對準英軍的槍炮。他還在城隍廟做法事,将符水裝入壇中埋在地下……

楊芳将軍的這些怪行,源于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巫術信仰,即對于邪門的東西必須以邪門治邪門,是為“以毒攻毒”。很顯然,在這位楊大将軍的眼裡,英國鬼子根本不是人,是妖怪之類的玩意兒,其使用的洋槍洋炮更是邪物,對于這樣的妖魔和妖術隻能采用馬桶之類的污穢之物讓它們的法術失靈。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這種“戰法”叫厭鎮法,今天的讀者恐怕不容易弄明白。其實,它是在糟蹋陰陽學說基礎上衍生的“陰門陣”。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提到了“陰門陣”,說他在幼年時,保姆對他說:“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魯迅說的這段表明,太平天國就已經有了這種“戰法”。

1841年3月13日,戰火再起,英軍攻陷了大黃滘炮台。楊芳費盡心力,寄予厚望的馬桶戰術并不能克敵制勝。污穢之物對付英軍的大炮,基本啥作用沒有,反而白白浪費了許多馬桶。清軍被英國軍艦一通猛轟,紛紛落荒而逃。英艦長驅直入,楊芳急忙将部隊撤回廣州内城。

晚清名将,用女子穢物大擺“陰門陣”,抗英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軍功卓著的沙場宿将,廣州官民倚為長城的果勇侯楊芳,竟以如此荒唐的辦法抵禦敵人,這豈不正說明自诩為天朝上國的大清,其實已愚昧無知到令人驚異的程度。歐洲憑借科技,高歌猛進,天朝依靠迷信,蒙昧昏聩。既是如此,被人家暴捶一頓,确實一點都不冤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