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隻“獨角獸”走到一起 網際網路醫療進入深水區

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兩家獨角獸級别的企業走到了一起。

第一财經記者從醫聯集團處确認,該公司已經整合未來醫生。兩者最新一輪融資後的估值分别達40億美元和10億美元,這也是數年來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最大的合并案之一。

這一合并案是中國網際網路醫療進入深水區的最新迹象。随着線上和線下環節逐一打通,網際網路醫療的閉環正在形成。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醫療的新規更加明晰和嚴格,線上醫療和線下醫院的監管趨同,比如醫院已經破除以藥養醫,今後這類行為也不會線上上得到豁免。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正在适應,規範化發展的階段到來了。

網際網路醫療閉環

兩家兄弟公司,如今合二為一了。

未來醫生與醫聯的CEO皆為王仕銳。這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醫學博士掌舵的兩家公司業務模式有所不同:前者從全科診所起家,偏向于線下問診;後者主營疾病管理,聚焦線上上診療。

第一财經記者了解到,這兩家公司合并後,醫聯集團的法人主體得到保留,而未來醫生并入其中成為事業部。王仕銳擔任集團CEO,原未來醫生總裁馬丁任醫聯集團副總裁,分管未來醫生事業部。

中國網際網路診療行業的發展,最初起源于線上預約挂号,進而在監管允許的範圍内拓展至線上輕問診、線上藥房及網際網路醫院等業務。一位接近醫聯集團的人士表示,此次未來醫生的并入,一方面可以擴容醫生總量,另一方面則會為醫聯線上業務提供線下服務支點。

這兩家網際網路醫療企業背後都站着為數衆多的風險資本和産業投資者,而且雙方的估值都不低。

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在其2020年年報中披露了當年向醫聯做的一筆投資,價值5.14億美元。以此估算,這筆投資彼時給予醫聯最新估值達40億美元。在此前的A輪到D輪融資中,騰訊、紅杉中國以及中電健康産業基金已經成為醫聯的重要股東。

未來醫生的投資方同樣包括了騰訊、紅杉中國,此外還有碧桂園投資與嘉實财富等。在2019年完成最近的一筆融資後估值越過了10億美元,跻身獨角獸行列。

此次未來醫生的并入是醫聯集團貫通網際網路醫療閉環的一次大膽嘗試。

目前中國衆多的網際網路醫院同質化嚴重,大多數側重提供線上問診。醫聯有意避開在咨詢問診這個層面的競争,而是朝着技術門檻更高、整合難度更大的全流程管理發展。

合并後的醫聯集團擁有超140萬注冊醫生,線下擁有超70家門店,包含全科診所、專科診所、手術中心和企業醫務室等多種業态,覆寫一二線的16個城市;線上擁有20+種疾病科室,覆寫惡性良性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多個病種。

這起合并案也再次顯示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已經走向深水區。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際網路醫院超1600家。此前被視作禁區的網售處方藥也在有條件放開,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可納入醫保覆寫。據央視新聞報道,随着人工智能、5G技術的發展,遠端醫療得到廣泛應用,目前遠端醫療已覆寫所有地市級醫院和近九成縣級醫院。

醫療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而此前醫院端的監管又強于線上醫療。現在,線上線下監管正在趨同。因為,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病人的需求始終是一緻的:安全可靠和有效的診療。

今年的10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外釋出了《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對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品質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方面列出了細緻的規定,強調先方後藥、首診線下,也明确提出要禁止以藥養醫。

如果這份意見稿落實的話,意味着整個行業的發展門檻将大幅提高,行業将進入更加規範運作的時代。那些缺少醫生積累,以AI替代診療和下處方的操作方式将會受到打擊,而那些前期技術積累到位、具有完善合規體系的專業平台在競争中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步入深水區

網際網路改寫了衆多産業,但在醫療領域尤其艱難。

網際網路颠覆了衆多消費場景。比如購物線上化,每年超過7億人從電腦和手機端選擇各類家電、服飾,甚至是汽車,同時阿裡巴巴、京東和拼多多等平台型企業崛起;網際網路與出行行業的結合,改變了人們在路上招手打車的習慣,滴滴、優步等平台趁勢而起;現在數以億計的人群通過線上選餐并支付,帶動了美團和餓了麼等平台做大。

曾經,投資人和創業者希望類似颠覆性的改變發生在醫療領域。但這種預期被事實證明過于樂觀了。網際網路與醫療領域的結合速度,遠遠不及購物、出行等領域。安永研究報告《中國網際網路醫療–曙光初現》認為,“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發展至今,基本上是将線下的診療、配藥、支付三個環節轉移至線上,各環節的商業模式和戰略路徑都還在摸索中,目前還未看到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網際網路醫療的瓶頸在何處?

《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指出網際網路醫療的定位是在醫療,回歸醫療本質才是這一行業的發展基礎。安永的報告同樣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醫院更應以患者需求為價值驅動,而不是醫院或政府,以患者的真正需求設定應用場景,才能使中國的網際網路醫院真正發揮作用。

“這份意見稿對提供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人員、業務等具體監管内容做了規定,同時新增明确複診憑證、加強與省級監管平台對接後的資料傳輸、強制年檢等重要要求,未來這些細則的推出将讓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機構有據可依,進一步助推行業規範化發展。”王仕銳此前對第一财經記者說。

2020年的新冠疫情促進了公立醫院積極開展線上業務,同時患者線上診療行為和購藥數量激增。好大夫線上創始人兼CEO王航此前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将進入到一個由使用者需求來驅動的發展階段。“使用者會更加注重服務品質,醫生也會把網際網路當作一個真正的工作平台。”

網際網路醫療經曆了線上挂号、線上問診和購藥的階段。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在下一個十年,慢病管理可能成為重要方向。醫聯也于2018年将業務轉向了慢病管理,當年開設了首個網際網路醫院的感染科,啟動了C肝患者管理體系。

國家衛健委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現有的慢性病患者已接近3億人,每年增加1000萬人,中國已經進入慢性病高發期,同時也有全球最大的慢病患者群體。據沙利文研究,中國慢病管理市場規模約4.5萬億人民币,占醫療健康總支出的七成左右。

糖尿病、腎病、肝炎等領域的龐大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複診并長期續簽處方藥。相比傳統慢病管理方式,網際網路慢病管理模式可以實作分級診療、提高依從性、降低就診門檻、優化醫療診斷。既可以友善患者和醫生,同時也能緩解醫院端的承載壓力。

“慢病管理乃至健康管理是網際網路醫療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安永的研究報告表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