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2021年12月10日晚,南方周末2021 N-TALK“文學之夜”在深圳舉辦,今年的主題是“明天的人類”。

科幻作家王晉康在24年前的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上曾公開發表觀點:“後人類時代”已經來臨。那時剛發生了克隆羊誕生和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兩件科學史大事,王晉康認為,前者挑戰了人類的繁衍方式,後者則挑戰了人類最為自傲的智慧,科學技術已發展到新階段——從改變客觀世界轉變為改變人類自身了。

王晉康在N-TALK“文學之夜”上自嘲,科幻作家的特點是,作為草根百姓,在社會上站的位置并不高,卻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是以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也不排除會把未來看錯。

2021年12月10日晚,江波、夏笳、譚楷、王晉康、韓松五位科幻作家參加了南方周末2021 N-TALK“文學之夜”。這是南方周末第三年舉辦“文學之夜”,今年的主題是“明天的人類”。

每年歲末,N-TALK“文學之夜”會與讀者相聚,希望在現代社會的浮躁之中依然留存一處用文字建構的純粹世界,在世事喧嚣中依然能夠肆意想象,暢快感悟,尋找心靈回歸的方向。2021與2022年的交彙處,“文學之夜”在深圳這座未來之城舉辦科幻專場,想象全新的未來。

主持人劉悠翔說,科幻作家最擅長預測未來,但他們大部分人都不會承認這一點,會強調自己隻想影響現在。“也就是說,當我們談論‘明天的人類’時,我們談論的其實是今晚的自己。”

江波:人類向何處去?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江波在2021文學之夜現場。

江波畢業于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曾摘得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創作科幻小說之餘,他的主業是半導體研發人員。江波說,這個職業雖然和科幻文學在内容上少有交集,但訓練了他的邏輯嚴謹、井井有條,給予了思維上的幫助。

在他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最後的遊戲》中,江波描述了一種超級人類,他們能在宇宙中穿梭自如,劈開恒星,創造世界,他把這種新人類叫做“機器人類”。機器人類長壽、強壯、高度智慧,和人類剛好相反。現實裡,目前醫學上已經實作肢體和髒器的部分機器化,人工心髒、腎髒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江波預測,50到100年之内,可能就會出現機器人類,并且在未來社會達成共識——機器人類屬于人類的一支,能夠獲得人權。

江波談到了基因技術,修複缺陷基因在醫學上已有成功案例,如果基因技術實作精準的編輯,人類壽命有望提高二三十年,并且提升整體的智力。同時,基因技術又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倫理挑戰,甚至淪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除此之外,元宇宙演化的虛拟人類也是未來人類一種可能的形态。江波認為,元宇宙剛誕生時,人類以玩家身份加入,随着時間的推移,會漸漸全身心被捆綁其中。元宇宙中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可能會以虛拟人類的身份出現,他們沒有身體的負累,成為強大的超級人類。這時,“人類”這個概念将面臨重新定義。

在江波的眼中,未來的人類世界豐富多彩、搖曳多姿,機器人類、基因技術、元宇宙可能會構成三個不同的生态位,有些人在它們之中穿梭。他預測的未來圖景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機器人類生活在太空中,虛拟人類生活在虛構世界裡,“但他們都是人類的後裔”。

夏笳:更好或更壞的未來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夏笳在2021文學之夜現場。

夏笳同樣是一位擁有雙重身份的科幻作家,她的本名叫王瑤,是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的副教授。她創作了多篇科幻小說,2004年曾獲銀河獎。

夏笳是當晚最年輕的演講作家,她生于1984年,成長過程中讀了很多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小說。她發現當人們想象一種新技術,通常更容易想到糟糕、悲觀的未來,而不是更好的未來,她認為這反映了“這個時代某種想象力的局限”。

于是夏笳創作科幻小說時,會有意識地避免落入過去的寫作套路,嘗試想象一種更有希望的未來。在她的作品裡,她描繪了能提供上門醫療的機器人、給鄉村孩子提供虛拟沉浸式教育的“雲”技術、能讓人感覺他人痛苦的新技術、用大資料追蹤善業與惡業的寺廟系統等等。

“我想探讨我們如何能夠跨越認知之間的邊界,去嘗試跳脫出常識對我們的束縛,去嘗試了解他者的知識和世界。”這是夏笳《中國百科全書》系列作品裡貫穿始終的命題。

她相信,2050年前後,小說裡的部分技術可能真的會成為現實,帶給人們更好的未來。

譚楷:未來人類的标準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譚楷在2021文學之夜現場。

78歲的譚楷曾是《科幻世界》的總編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發掘了多位科幻作家,包括後來被稱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的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當晚,他分享了1997年美俄宇航員參加成都科幻夏令營的往事。

譚楷全程陪同五名宇航員,他原本擔心兩個超級大國的宇航員發生争吵,結果雙方的氛圍始終友好。五名宇航員都是在宇宙空間生活過的“明天的人類”,他們在不同場合和時間,都給了譚楷共同的感覺,如同其中的别列佐沃依上校所說:“我看見地球是個整體,國界、省界這些人為劃定的疆界全都看不見了;我感到宇航員屬于全人類,自己是個地球公民,我們應該有一本聯合國的護照,在全世界通行。”

宇航員們在中國科技館的古代科技展廳參觀了萬戶飛天的塑像,他們認為萬戶是“人類第一個宇航員”。參觀長城時,兩位宇航員發生了小分歧,來自美國的羅斯說,在航天飛船上看不見中國的長城,來自俄羅斯的列昂諾夫卻堅持說能看見。

這則往事讓譚楷感慨,談到人類的未來,既然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給機器人提出了三條标準,譚楷認為歌德的詩可以給人類定下三個标準:高貴、善良、樂于助人。

王晉康:過去的擔憂變成了現實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王晉康在2021文學之夜現場。

王晉康直到45歲才偶然闖入科幻文壇,他過去一直讀的都是主流文學作品,44歲那年,他把給兒子講的睡前故事寫下來,投稿給《科幻世界》,獲得當年全國科幻征文的首獎。如今他有十幾部長篇和多本短篇集作品,曾獲國際科幻大會頒發的銀河獎,以及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終身成就獎。

在他登台之前,譚楷強調想象力最好從小培養,成年人可能不可救藥了。王晉康不同意,“他是胡說八道,實際上我就是45歲才開始發表第一篇作品。”

他分别從自己的作品談及了人機合一、基因編輯、克隆人、人造人等前沿科學問題。不過,他認為這些僅僅算是“小土坎”,人類發展正在面臨更高的斷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否能超越人類,是人類曆史的“彌天大變”。

20年前,王晉康曾在《科幻世界》發表雜文,探讨人工智能能否趕超人類。他說,當時的探讨還有些玄學意味,如今随着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在圍棋這樣的高智商領域碾壓了人類,過去的擔憂已經變成了沉甸甸的現實。

韓松:我們已經活在未來世界裡

“總愛踮着腳尖向前看,偶爾能比周圍人群看得遠一點”

韓松以線上形式參與2021文學之夜。

韓松從北京遠端參與了“文學之夜”。他首先提出,科幻文學究竟是不是文學,至今仍有疑問,而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科幻的事情。

科幻進入大衆視野僅有十年左右的時間。2010年《三體》出版,那一年中國成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制造業國,後來又成了最大的出境旅遊國,成了最大的消費市場。“外國人說,中國是最科幻的國度,關注中國的未來,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的科幻。”韓松談到。

他發現如今各行各業都很關注科幻,很多企業家、上司幹部自稱是科幻迷,一些城市建設了科幻産業園,房地産商要做科幻的建築,連月餅都被做成登月飛船的形狀。

韓松認為,20世紀出現了很多重大科學發現,人類第一次擁有了毀滅自己和整個地球的技術能力,這些是科幻興起和受到關注的背景,“科幻是一種關注人類命運的‘現代神話’”。某種程度上,世界按照科幻的構造在發展,人類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關注未來。由于科幻的存在,我們已經事實上活在了未來世界裡。

他列舉了各色科幻小說裡描繪的未來,認為這樣的想象很有必要。“如果科幻真的是文學,那它像它前輩們的文學一樣,面對的是最現實的也是最終極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文學或科幻才能回歸它的本性——它的遊戲心和好奇心,這甚至是比思想更稀缺的品質。”

N-TALK是南方周末主辦的大咖演講秀,通過邀請文化、科學、設計、藝術、商業等領域的優秀代表人物,分享奇思妙想與人生奇遇。單霁翔、阿來、孟京輝、田沁鑫、王津、史航、陳彼得、朱民、肖全、黃章晉、程璧、關正文等嘉賓都曾登台分享真知灼見。

活動當晚設定了“好書互贈”環節。現場觀衆帶上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放入“書籍互換池”,活動結束後,在票号箱抽取另外一本書籍。“書籍互換池”中藏有當天所有演講嘉賓的親筆簽名著作,以及主辦方精選的推薦書籍,等待幸運兒的抽取。當天現場還有“緻未來的人類”明信片,參與活動的嘉賓和觀衆各自寫下了奇思妙想,寄給未來。

更多N-TALK“文學之夜”科幻專場的精彩内容還将在南方周末新媒體陸續釋出,敬請關注。感謝書單、未來局科幻辦、八光分文化對本次活動的參與和支援。

南方周末記者 李慕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