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1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能否戰勝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

這個題目當然很有些關公戰秦瓊的意思,德國納粹和日本法西斯都壽終正寝了,即使是都從墳墓裡刨出來,時光也不會倒流,即使時光倒流,日本和德國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狼狽為奸,他們也不會打起來。

軍力比拼是真刀真槍、你死我活。即使現在讓日本跟德國去PK也不現實,戰争畢竟不是足球賽。

但既然這是個假設,我們也可以來推測一下。

先看希特勒的家底,德軍強盛時期,也就是1941年入侵蘇聯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全部家底,手下有3個裝甲叢集和3個步兵集團軍,一共76個師,其中包括17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坦克2000輛、飛機1320架、重型火炮4000門,加上其它炮數量則有14000門,兵力超過192萬。

1941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能否戰勝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

日本陸軍在1941年,擁有54個師團,坦克1500輛,重型火炮4000門,作戰飛機1100架,日本陸軍的地面部隊人數是205萬人。雖然不同時期數字不那麼準确,但德國比日軍裝備好是事實。僅僅從資料上看,雙方戰力當在伯仲之間。

如果是武器比拼,日軍的坦克打不過德國的坦克,步槍幹不過德國的步槍,日本的92重機槍更打不過德國的MG-42重機槍,火炮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分析,德軍跟日軍的PK,就見分曉了。

1941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能否戰勝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

現在我宣布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勝,日本陸軍敗。

可是偉大領袖教導過我們,決定戰争勝負的還是人。他老人家是戰神,雖然不能說他的話一句挺一萬句,但這句話是颠撲不破的真理,至少參考完二戰時期的兵器水準後,我們會發現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以裝備論輸赢,那以後世界上就沒有戰争了。戰争就沒有必要再打了,交戰雙方把裝備放那裡一比較,飛彈比比射程,比比精确度。機槍比比射速,比比命中率,叫戰略局長去當評委一清點武器,勝負就出來了。不用打仗傷亡,也不打爛壇壇罐罐,勝利的人提條件,失敗的人讨價還價,最後達成協定,化幹戈為玉帛,多好。

日本在中國鋪開攤子四年後,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向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美國宣戰,開辟了太平洋戰場。

我們可以說日本是在賭博,但最起碼他有一半的勝算,總不能說日本軍部是一幫神經病在指揮戰鬥,清醒的人還是占上風的。

是以我們不能低估了日本侵略軍的總體實力和戰鬥力,要不然它就不會那麼自信,同時開辟幾個戰場。

而且在中國戰場,日軍面對的不僅有蔣介石600多萬正規軍,而且還有共産黨上司的200多萬作戰勇敢、遊擊戰經驗豐富的敵後作戰部隊。雖然被我抗日遊擊軍民打得丢盔卸甲,但依然可以苦苦撐着。在這樣情況下,跟美國宣戰,開辟新的戰場,實力不容小視。

1941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能否戰勝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

日本陸軍在1941年的時候,名義上有54個作戰師團,但實際上還有編外獨立混成旅、武裝守備隊和野戰後備隊等大批其它形形色色的武裝,事實上日軍兵力不低于230萬。此外,日軍的預備役部隊還有250萬左右。

日軍和德軍PK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日軍信奉武士道精神,拼死效忠天皇,而德國軍人對希特勒的忠誠度就大打折扣了。

蘇德戰争還沒能進入後期,德國軍人戰場投降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即使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将軍也會為了保全性命而舉起雙手,德軍整團整師投降已經司空見慣。

反觀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日軍大規模的投降幾乎沒有發生過。常見的是自殺,剖腹,玉碎,每一仗都是不拼到最後一個人不肯罷休。柏林淪陷的時候德國黨衛軍精銳也是比賽投降,唯一一支拼命打的部隊還是外籍軍團。

日軍獨特的作戰作風使它的戰鬥潛力巨大,已經不能單純用武器裝備優劣和人數多少來衡量。如果把日本的軍隊放到戰場,跟德軍較量,德國人取勝的幾率大為降低。

蘇聯軍隊在沒有得到美英援助的時候,屢戰屢敗,戰鬥力低下、裝備落後,軍隊高官幾乎全部被清洗,士氣也低落,每一仗幾乎都有一半蘇軍士兵投降。即使是斯大林出台軍規都無法制止。而且蘇軍中有不少加盟共和國的非俄羅斯族軍人他們打仗一點都不用心,他們一上戰場不是投降就是調轉槍口;同時斯大林的指揮水準也不敢恭維。但即使這樣,德軍也沒有拿下莫斯科,給了斯大林反擊的機會。

1941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能否戰勝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

是以,那種德國軍隊跟日本軍隊較量,德國碾壓日軍的推斷是不科學、也不客觀的。真要讓德國整個陸軍與日本全部陸軍決一勝負,當然德軍會赢;單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迎戰日本全部陸軍,打個平手都要很費勁。

兩國軍隊較量,除了武器裝備的多少和武器性能的優劣,指揮官的素質和士兵的士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不能不考慮在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