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政府用2.3億兩白銀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争,經過8個月的血戰,中國戰敗,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自《南京條約》以來最為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用自己2.3億兩白銀的賠款,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日本,這個敵人此後侵略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清政府用2.3億兩白銀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

甲午戰争

19世紀中葉的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的封建軍事政權統治時期,天皇沒有權威,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閉關鎖國200多年,讓幕府财政困難,許多中下級武士對幕府也日益不滿。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将馬修.佩裡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内憂外患的現狀,讓日本人逐漸認識到,隻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日本才能變得富強,于是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1867年,日本西南地區一批迫切希望改革的封建領主兼軍閥,以“還政于天皇”的名義興兵讨伐德川幕府,天皇則暗自配合,頒發密诏确認其行為的合法性。

10月14日,德川幕府末代将軍德川慶喜辭職,還政于天皇,德川幕府的統治到此結束。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複古诏書,正式宣布廢除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

這批成功倒幕并主張改革的封建領主兼軍閥掌握了中央政權後,迅速推行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措施,啟動了日本近代化程序,成為日本發展的轉折點,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的确推動日本迅速開啟了近代化程序,但“明治維新”的發動者群組織者本身大多是封建領主和軍閥,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價值取向,但更多的是利用資本主義的某些因素,以維護其封建制度而已。

這就導緻明治維新後,封建制度依舊存在廣泛影響,政權體制依舊維持着舊有的模式,他們一方面發展城市的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一方面又維系着舊有的封建領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沒有土地,封建生産關系依舊統治着農村。

城市新興的工商業資産階級絕大多數是高利貸商人,他們與封建領主、軍閥和官僚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他們采取各種封建手段和方法經營近代工商業,使得工商業仍舊帶有濃郁的封建色彩。

明治政府直接與天皇制結合,具有實力的軍方人士一直操縱着中央政權,天皇利用軍方恢複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軍方則利用天皇建立了對全國的控制,并利用日本傳統的神道教強化天皇的至尊主宰地位,以更好地統馭社會。

此外,封建軍閥統治日本長達650年,培育了日本的武士階層和尚武精神,這種尚武傳統依附于兇殘的封建地主階級,就塑造了日本封建文化的武士道精神,這種武士道精神已經滲透進社會各個領域。

是以,大量封建因素、傳統武士道精神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深度融合,産生了一種“封建地主階級的掠奪性與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酷性、瘋狂性相結合”的怪胎,這種怪胎就是:軍國主義。

清政府用2.3億兩白銀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

日本明治天皇

走上“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的明治政府一開始就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口号,1868年3月14日,日本以天皇的名義宣稱要“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于四方”。

日本從1872年開始建立現役與常備役相結合的近代軍隊,到1890年日本已擁有53000餘人的7個現役近代陸軍師團,以及256000餘人的近30個常備役陸軍師團,海軍擁有總噸位達51000噸的近代艦隻25艘。

軍國主義不僅成為日本的國策,而且已經内化成為日本的國家體制,1881年,明治政府頒布教育敕令,明确規定學校要把軍國主義思想作為教學的基本内容,并在學校普遍開展軍事訓練。

此時,作為政府部門的軍部(陸、海軍省)長官,必須由陸、海軍将官出任,這就意味着軍方在實際上擁有了對政府的幹預和否決權,隻要軍方意圖不能得到實作,就不派人參加政府,政府就無法組成,更别說開展工作了。

1878年,日本設立參謀本部,以将官為首腦,直屬天皇,與政府平行,參與制定國策;而政府無權過問參謀本部的事務。參謀本部可以直接指令軍部,這就意味着作為政府部門的軍部也隸屬于參謀本部了。

這為參謀本部通過軍部幹涉政府打開了友善之門,而根據規定,軍部大臣必須執行武官制,于是,軍方在實際上完全操控了日本政府,從此,日本天皇和政府在軍國主義旗幟下融為一體了。

實行軍國主義的日本變得更加貪婪和具有掠奪性,從19世紀70年代後,日本快速走上了瘋狂侵略擴張之路,而其侵略和擴張的矛頭,首先就指向了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

“如果說西進太平洋是19世紀美國的天定命運,那麼,西進中國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日本的天定命運”,對日本這個在軍國主義道路上狂奔且自信心爆棚的國家來說,腐朽、保守、沒落、動蕩的中國幾乎唾手可得。

日益膨脹的日本野心勃勃,它的終極野心是幹翻歐洲最強的美國,以稱霸世界;要稱霸世界得先掃平亞洲,要掃平亞洲,則要先征服中國——這個國土面積遼闊、資源豐富的鄰邦不可避免地要成為日本掠奪的主要對象。

1874年,日本以報複台灣土著居民殺害琉球漂流民為借口入侵中國台灣,遭到清政府的強烈抗議,旋即,日本派出大臣大久保利通赴北京與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談判。

在英國駐華公使的“斡旋”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北京專約》,條約規定日本撤兵,但中國必須賠款50萬兩白銀,作為償還日軍侵台的費用。這次輕而易舉地成功勒索中國,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擴張行動。

1875年,日本海軍武力挑釁北韓江華島炮台,威脅北韓,第二年2月,北韓被迫與日本簽訂“友好”通商條約,第一條就寫明“北韓是自主國”,此舉意在否定中國與北韓“宗主國與附屬國”的關系,為其日後争奪北韓、侵略中國鋪好路。

清政府用2.3億兩白銀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

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

琉球王國自古是一個獨立國家,在曆史上長期屬于中國的勢力範圍,向中國納貢。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琉球拼死反抗,清政府據理力争。

但日本根本沒有把腐敗、衰落的清政府放在眼裡,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鎮壓琉球的反抗,廢除琉球藩,改設“沖繩縣”,清政府無能派兵援助琉球,至此,琉球國滅,變成了日本的“沖繩縣”!

對台灣、北韓和琉球的侵略行徑,實際上就是日本為直接侵略中國試水,也是為侵略中國掃清外圍、奠定基礎,因為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明治政府一直将中國看作其主要的潛在敵手和擴張對象。

1880年,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寫了《鄰邦兵備略》一文,此文是他在派遣人員秘密潛入中國北京、天津竊取軍事情報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的軍情和軍備記錄在案,并呈報明治天皇,以此作為中日戰争的準備。

山縣有朋提出,要準備對中國作戰,當務之急是擴充軍備,因為強兵是富國之本,而不是富國為強兵之本。10年後,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提出“衛國之道”,一要捍衛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要防護利益線,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勢。

山縣有朋所說的日本的“利益線”,是指北韓和中國。是以,他所謂的“衛國之道”說白了就是:一要防衛疆域,二要吞并北韓,三要侵略中國。山縣有朋的“衛國之道”深獲明治天皇及政府的賞識,從此,被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

1894年5月,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積極準備趁機出兵吞并北韓,但表面上卻誘使清政府答應北韓政府出兵鎮壓起義的請求,其目的就在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并以此挑起中日戰争。

從6月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日本以護送駐朝公使返任和保護僑民,以及與中國享有對朝同等權益等等借口,出兵北韓10000餘人,占據了戰略要地,并包圍了駐北韓牙山的清政府軍隊。

一切準備就緒後,日本政府不宣而戰,于7月25日突襲中國派往北韓的陸海軍。腐朽、衰落又遲鈍的清政府對此毫無防備,不得不于8月1日倉促宣戰。

但日本早就摸清了腐朽無能的清政府軟弱可欺,經過為期8個月的甲午戰争,中國戰敗,于1895年4月17日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為喪權辱國的條約。

日本通過這個條約奪取了遼東半島,與俄國發生直接利益沖突,俄國聯合法、德兩國要求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日本最終雖然被迫退還遼東半島,但又趁機訛詐了清政府3000萬兩白銀的賠款,清政府給日本的賠款總額由此高達2.3億兩白銀。

甲午戰争後,日本以勒索清政府得來的2.3億兩白銀發展了近代工商業,由此迅速跻身于當世先進的帝國主義國家行列,而悲哀的清政府則用自己2.3億兩白銀的賠款,給中國制造了一個強悍兇狠、滅絕人性的敵人——日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