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就在曹操初步顯現他的政治遠見和英雄氣概的時候,有這樣一群人,卻正在上演着自己的愚蠢和蠻橫,也正是這群人,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
在古代,如何對待皇帝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就定會招來滅頂之災。東漢時期,董卓、袁紹以及袁術三人可謂是野心勃勃,但卻偏偏在這個重大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落了個千夫所指、身敗名裂……

董卓:廢帝另立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乘虛而入掌控朝政,将帝國京城置于自己的血腥統治之下。
董卓對待現任皇帝的态度是最野蠻的,他的做法就是“廢帝另立”。董卓心裡很清楚,作為一個軍閥,自己手下的部隊在京城裡是難以立足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将皇帝捏在自己的手裡當傀儡。可是,原先王朝裡的那些名流、士大夫們打心底就看不起自己,要想控制他們,就隻能耍野蠻了。
除了野蠻,董卓也有狡猾的一面。剛進洛陽時,董卓手下隻有三千兵士,擔心鎮不住局面,董卓就下令讓這三千人每晚換上百姓的衣服出城,次日又換上軍裝大張旗鼓地進城,一連幾天,天天如此,沒想到還真就奏效了。
然而,董卓沒有想到,皇帝可不是說換就能換的。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董卓更是大開殺戒,随着自己的性子硬是将皇帝換掉了。
自此以後,他就成為了曆史上的亂臣賊子,天下人民的公敵。
“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在曹操看來,任何一個朝代,撤換皇帝都是非常忌諱的一件事情,不但很不吉利,還存在很大的風險。畢竟,皇帝就是一國之君,一國之君就是一國之本,撤換皇帝就如同動搖國本,除了引起天下大亂,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雖說,董卓成功地撤換了皇帝,但卻也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成為了整個國家共讨之、共誅之的“衆矢之的”!
袁紹:搞分裂、異地另立
如果說,董卓靠着廢帝另立做着自己不是皇帝的皇帝夢,是愚蠢至極的話,袁紹自立為帝的做法和他相比較起來,也不見得高明。
有了董卓的“前車之履”,袁紹卻偏偏沒有以此為“後車之鑒”。作為四方諸侯的首領,袁紹的膽色顯然沒有他的野心大,他不敢帶領關東聯軍前去攻打洛陽和長安,于是便想了一個法子:在自己的地盤,另立一個皇帝!
但是,袁紹的如意算盤卻沒能打響。首先,忠于大漢王朝,且在當時頗有名望的幽州牧劉虞就不同意。其次,曹操也表示不贊成,畢竟漢獻帝劉協還是名義上的天子,大漢并沒有亡。如果現在就另立皇帝,那就等同于另立中央政權,就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而曹操是主張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分裂的,是以曹操拒絕了袁紹。
可即便是這樣,袁紹還是不死心。于是,袁紹便和自己的弟弟袁術商量,沒成想袁術也不贊成自己,而袁術之是以反對,卻并不是為國家社稷着想,隻是從骨子裡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袁紹。作為一個庶出、一個嫡出的兩兄弟,袁紹和袁術之間更多的卻是勾心鬥角和互相嫉妒,唯一相同的就是出身高貴、自命不凡,且愚蠢至極。
袁術:自立為帝
當初,袁術反對袁紹另立皇帝時,那話說得簡直是大義凜然:“我隻知道要滅董卓,其他什麼也不知道!”可實際上,他卻是另有打算,相比起董卓和袁紹,袁術的想法和做法則更加地猖狂和愚蠢。
在袁術看來,天下早已大亂,大漢王朝也即将傾倒,遲早都會有别的家族來取代大漢王朝。既然是這樣,那我們老袁家“四世三公”,就是最有資格和能力取而代之的人。更何況,我袁術是嫡出,他袁紹是庶出,讓小老婆生的兒子做皇帝,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公元197年,袁術等不及了,迫切地捧着太監偷出來的傳國玉玺正式稱帝,袁術此舉又是引來了大片的反對。最終,鬧得衆叛親離的他,在曹操的追殺下吐血倒地、一命嗚呼了。
相比起以上三人,曹操的心裡卻是透亮的!
至少此時,在曹操的心裡還是沒有想過要當皇帝的,他還是想要以擁護現任皇帝,來起到統一國家的目的。
但是到了後期,特别是曹操晚年的時候,他肯定也有自己做皇帝的心思。畢竟,他也确實有了這個條件,漢獻帝賜予曹操最高的待遇,封王爵、使用天子儀仗……可以說,滿朝政權都掌握在曹操手中,他隻是缺少一個皇帝之名而已。
可即便是這樣,聰明的曹操都不曾站出來稱帝,在面對孫權的“勸進表”時,曹操依然無動于衷。因為曹操心裡很清楚,什麼叫作“槍打出頭鳥”,這般愚蠢的事情,曹操是打死都不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