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作者:大家書畫藝術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癡道人,今江蘇常熟人,元代著名的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擅長山水畫的創作,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作了屬于自己的的繪畫風格,後人稱其為“淺绛山水”,就是指淡彩山水畫,即以墨色為主,花青、赭石二色為輔,呈現出“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的特點。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述黃公望繪畫特色,稱:

“大癡(黃公望)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绛色者,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

清沈宗骞在《芥舟學畫編》也曾經中說過:

“淺绛山水,則全以墨為主,而其色輕重之足關矣。”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立軸 絹本 淺绛

橫57.2厘米 縱139.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寫山水訣:

1、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焉。

2、樹要四面倶有幹與枝。蓋取其圓潤。

3、樹要有身分、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生。

4、樹要偃仰稀密相間。有葉樹枝軟。面後皆有仰枝。

5、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

6、石無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圓之法。須方多圓少。

7、董源坡腳下多有碎石。乃畫建康山勢。董石謂之麻皮皴。坡腳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着色不離乎此。石着色要重。

8、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中有雲氣。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橫43.8厘米 縱101.3厘米

9、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10、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

11、大概樹要填空。(去聲)小樹大樹。一偃一仰。向背濃淡。各不可相犯。繁處間疏處。須要得中。若畫得純熟。自然筆法出現。

12、畫石之妙。用藤黃水浸入墨筆。自然潤色。不可用多。多則要滞筆。間用螺靑入墨亦妙。呉妝容易入眼。便墨士氣。

13、皮袋中置描筆在内。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登樓望空闊處氣韻。看雲采。即是山頭景物。李成郭煕。皆用此法。郭煕畫石如雲。古人雲。天開園畫者是也。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

紙本 墨筆

縱74.2厘米 橫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14、山水中惟水口最難畫。

15、遠水無痕。遠人無目。

16、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斷脈。要取活流之源。

17、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衆峰如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寫真山之形也。

18、山坡中可以置屋舎。水中可置小艇。從此有生氣。山腰用雲氣。見得山勢高不可測。

19、畫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悪。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側。皆可為面。臨筆之際。殆要取用。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溪山圖 立軸

題識:至正七年秋八月廿有五日,大癡學人黃公望畫。

題跋:空蒙煙水浸浮岚,幽意都歸白鹭灘。欲向此間結茆屋,佳山鎮日飽遊觀。淞上釣鳌叟陶振。

20、山下有水潭謂之瀬。畫此甚存生意。四邉用樹簇之。

21、畫一窠一石。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纔多便入畫工之流矣。

22、或畫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後着筆。若無題目。便不成畫。更要記春夏秋冬景色。春則萬物發生。夏則樹木繁冗。秋則萬象粛殺。冬則煙雲黯淡。天色模糊。能畫此者為上矣。

23、李成畫坡腳。須要數層。取其濕厚。米元章論李光丞有後代兒孫昌盛。果出為官者最多。畫亦有風水存焉。

24、松樹不見根。喩君子在野。雑樹喩小人峥嵘之意。

25、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石。小塊堆其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螺靑。又是一般秀潤。畫不過意思而已。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溪山茅屋 鏡片 34×23.5cm

26、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

27、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紙上難畫。絹上礬了好着筆。好用顔色。易入眼。先命題目。此謂之上品。古人作畫。胸次寛闊。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畫法盡矣。

28、好絹用水噴濕。石上槌眼匾。然後上幀子。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

29、着色螺靑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30、作畫隻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雲:良工善得丹靑理。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九峰雪霁圖

立軸 絹本 水墨

縱117.2厘米 橫55.3厘米

31、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32、作畫大要,去邪甜俗頼四字。

33、山水之作,昉自漢唐,古筆遺墨,不複多見。米南宮評品稱董北苑無半點李成、範寬俗氣,一片江南景也。厥後僧巨然、陸道士皆宗其法,陸筆罕見,然筆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學于然者曰:“江貫道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視然則大有徑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黃公望最出名的作品便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黃公望用其“虛靈”的線條,勾勒出了一幅江水茫茫,水天一色,樹木蔥郁,峰巒競秀的美麗富春山水圖。後世人稱這幅畫為“右軍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元四家黃公望的山水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