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作者:亨利扒史

美國人就戰争、拉塞爾·亞曆山大·阿爾傑和威廉·魯弗斯·沙夫特的能力、軍糧供應和野戰醫院、威廉·托馬斯·桑普森的失敗和與威廉·魯弗斯·沙夫特的合作、溫菲爾德·斯科特·施萊的戰術和所謂的弱點、威廉·麥金利外交的誠意等問題展開了無休無止的辯論。在這些可恥的辯論中,隻有一個名字吸引了公衆的關注,唯一能吸引士兵參與政治、尋求晉升的就是西奧多·羅斯福。

那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他一直積極進取。1880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西奧多·羅斯福進入了動蕩的紐約州政壇。當斯蒂芬·格羅弗·克利夫蘭還是州長的時候,他就主張立法改革。1884年,他是與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競争總統提名的對手之一。他并沒有為自己拉選票,也沒有進入超然派,因為他已經形成一種政治哲學,即隻有堅定留在黨内的人才有能力進行改革。但他選擇辭職,在西部開始了牧場生活。

後來,本傑明·哈裡森總統任命他為文職機關事務專員,并支援他用文官錄用制度嚴格管理相關事務。1895年,在離任原職就任紐約市警察局長之前,西奧多·羅斯福對政治腐敗進行堅決有力的打擊已經成為他作為新改革家的标志。他始終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政治家和共和黨人,從來沒有喪失過對改革的興趣。作為警察局長,他赢得了新的聲譽和更多的支援者。1897年,西奧多·羅斯福擔任海軍部副部長一職,為發動戰争做準備。他還抽出時間寫了許多關于美國西部、改革、海軍曆史和戶外生活的書。

1898年4月,戰争前夕,他辭去原有職務,組織志願騎兵團,公衆很快将其命名為“莽騎兵”。戰争期間,哪裡有戰鬥,哪裡就有表現英勇的志願騎兵團。1898年秋,西奧多·羅斯福冒着違反所有學科理論的風險抨擊政府的衛生政策。1898年10月,盡管托馬斯·科利爾·普拉特公開反對,西奧多·羅斯福還是獲得了共和黨紐約州長的提名。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西奧多·羅斯福與他的志願騎兵團的合影

在1898年的競選中,作為候選人的西奧多·羅斯福來到紐約州各地的選民面前,日複一日地站在講台上演講。西奧多·羅斯福的政黨和身着制服的“莽騎兵”強化了他的善政主張和愛國熱情。1898年11月,西奧多·羅斯福當選紐約州長,同一天,共和黨對國會的控制也得到了保證。這樣一來,共和黨就有可能履行1896年選舉時所承諾的最後一項義務。

1900年3月通過的《金本位制法案》就是共和黨努力的結果。它依法将黃金美元作為本位貨币,建立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的黃金儲備,并将維持黃金價值列為财政部的一項職責,用于兌換内戰時期三億一千三百萬美元的綠背紙币、五億五千萬美元的白銀和銀元券、七千五百萬美元的《謝爾曼白銀采購法》國庫券以及1900年國家銀行發行的三億美元紙币。這項貨币法案遠不能令人滿意,它依賴于贖回政策,容易導緻價值的突然變化。但這項法案消除了人們對自由鑄造銀币的恐懼。

1900年春,國會不得不考慮殖民政府的基本問題。自夏威夷和波爾圖建立了準州政府之後,美國也準備在菲律賓群島建立類似的政府,但因為一場叛亂而受到阻礙。在美西戰争爆發之前,這些島嶼上的當地人發動叛亂,使美國更容易推翻西班牙的統治。這些島嶼不像古巴那樣得到了獨立的保證,而是成為美國的領土。1899年2月,在當地上司人埃米利奧·阿吉納爾多的帶領下,一場針對美國的暴動爆發了,獲得了很多美國人的支援。美國鎮壓菲律賓獨立勢力刺激了反對兼并這些島嶼的反帝國主義運動。菲律賓的共和體制和美國其他外國殖民地格格不入。統治階級專政的負面影響和羅馬帝國滅亡的教訓都擺在公衆面前。卡爾·克裡斯汀·舒爾茨是此次抗議活動的上司者之一。他的追随者包括許多在倡導關稅和文官制度改革方面的著名人士。1901年,美國最高法院支援了領土擴張和帝國控制的合憲性。事實上,早在1900年,它就根據自身利益做了決定。

在1900年的競選中,所有提名都毫無争議。1896年,威廉·詹甯斯·布萊恩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确立了上司地位。盡管保守派民主黨人仍然不信任他,但被群眾對他誠實和仁慈的認可所淹沒。在堪薩斯城舉行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上,約翰·彼得·奧爾特蓋爾德說道:“四年前,我們不再走中間路線,不再使用具有雙重含義的語言。我們帶着坦誠賦予的力量來參加美洲大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競選活動……在這個國家的曆史上,美國民主第一次如此一緻地支援一個人。”威廉·詹甯斯·布萊恩以重複1896年貨币改革需求并譴責帝國主義的政治綱領得到一緻提名,阿德萊·尤因·史蒂文森作為副總統候選人得到提名。

對帝國主義的強烈譴責使威廉·詹甯斯·布萊恩和阿德萊·尤因·史蒂文森得到一群獨立人士的支援,也就是共和黨媒體所稱的“牽着你的鼻子投票”團體。他們強烈支援金本位制度,但認為貨币政策沒有帝國主義的問題重要。共和黨認同美西戰争,認為美國在戰争中存有善意,并在費城毫無争議地重新提名了威廉·麥金利。副總統加勒特·奧古斯都·霍巴特在任時就去世了,否則他很可能還會得到提名。作為替補者,西奧多·羅斯福因為謠言的攻擊而名譽受損。參議員托馬斯·科利爾·普拉特則不願讓他再次競選紐約州長,鼓勵他努力競選副總統。1900年春,西奧多·羅斯福曾多次宣稱他不會争取或接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馬庫斯·阿朗佐·漢納和威廉·麥金利不希望西奧多·羅斯福得到提名,但代表們在大會上力排衆議使他不得不接受這項提名。

1900年,威廉·麥金利延續了自己在1896年維護美國尊嚴的設想,其副總統候選人則表現出與威廉·詹甯斯·布萊恩一樣的遊說能力。在幾乎遍及所有州的數百次演講中,他們向選民們展現了自己的個性。帝國主義和自由鑄造銀币這兩個問題将選民劃分為不同陣營,但政府在各個方面給商業複蘇提供了經濟基礎。共和黨人因為國内普遍出現繁榮景象而受到贊譽,支援共和黨的漫畫家則強調了“滿滿的飯盒”這一概念作為繼續支援他們的理由。與1896年相比,1900年,競選者的議題并不明确,公民參與投票的比例較小。對兩位候選人不滿的許多選民把選票投給了禁酒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最後,共和黨候選人得到二百九十二張選舉人票當選,而威廉·詹甯斯·布萊恩和阿德萊·尤因·史蒂文森獲得了一百五十五張選舉人票。同時,共和黨對國會的繼續控制也得到了保證。

繼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之後,威廉·麥金利成為又一位獲得連任的總統。1901年,他的内閣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伊萊休·魯特留在美國戰争部,他拒絕考慮副總統一職,緻力于整頓菲律賓、古巴和美國軍隊的秩序。國務卿約翰·米爾頓·海伊一直與有關中國的反叛勢力存在信件往來。

成功的美國外交部長中,隻有威廉·亨利·西華德和約翰·昆西·亞當斯能與約翰·米爾頓·海伊相提并論。1838年,約翰·米爾頓·海伊出生在美國的中西部,整個内戰期間都擔任林肯的私人秘書。在此之後,他接受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任命,并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他的外交經驗。《亞伯拉罕·林肯傳》就是他其中一部不朽的作品。他優美的詩句吸引了衆多讀者。他匿名發表的小說《養家糊口的人》是研究早期勞工運動的重要文獻。1897年,威廉·麥金利總統派約翰·米爾頓·海伊駐倫敦擔任大使,而按照慣例隻有美國精英才能去聖詹姆斯法院任職。1898年秋,威廉·麥金利總統将他召回擔任國務卿。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首次為美國的新外交提供了機會。美國一直都緻力于實作它的國際理念,這次事件讓因為美西戰争而變得狹隘的美國外交得以擴大。在約翰·米爾頓·海伊的上司下,美國進入中國解決争議,鎮壓義和團運動,同時打開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門。當威廉·麥金利總統被一名無政府主義者刺殺的時候,約翰·米爾頓·海伊還在忙着交涉。1901年9月14日,西奧多·羅斯福繼任美國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威廉·麥金利總統被殺

在威廉·麥金利總統去世的布法羅住宅,西奧多·羅斯福倉促地舉行了就職典禮,并宣布将繼續完成威廉·麥金利總統未完成的任期。他堅持任用内閣的原有成員,繼續先前的工作。他接手了前任總統擱置的工作。幾個月來,從政黨行政部門到個人行政部門,變化并不明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富有進取心,與威廉·麥金利一樣和藹可親、熱忱寬容。通過約翰·米爾頓·海伊娴熟的政治技巧,美國新的政治氛圍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政治,超越了自喬治·華盛頓提出中立原則以來任何一位總統執政的時期。

古巴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倫納德·伍德将軍的上司下,美國軍隊徹底整頓了這個島嶼。當地的醫療機構已經學會驅蚊,并抵抗了黃熱病的侵襲。1902年5月20日,古巴人制定的憲法生效。也是在這一天,美國撤出了這個國家,讓其自行管理國家的事務,條件是古巴須承諾永遠保持獨立,并且不會在沒有任何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陷入債務危機,而美國将依法幹預古巴事務以維護其獨立性及其政府職能。1901年到1902年之間的冬天,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敦促國會采取與古巴商業互惠的政策。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古巴和美國糖業托拉斯官員的支援,但在參議院卻遭到了由甜菜糖業大亨支援的共和黨和甘蔗糖業大亨支援的民主黨的共同反對。1902年,這一措施沒能實作,并且造成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和國會之間的沖突。到了1903年,修改後的互惠條約得到了準許。

1902年,在海牙,美國成為第一個試驗新仲裁法庭效力的起訴方。1898年,在聖彼得堡,俄國沙皇邀請各國代表參加裁軍會議。他的動機受到了質疑和嘲諷。1899年夏,在位于海牙豪斯登堡荷蘭女王的夏宮,該會議得以舉行。在這次會議上,裁軍計劃被證明無效,但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都接受一點,即應為解決國際争端而達成一項條約。海牙法庭很有可能會因為不被重視而取消。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應一位和平倡導者的請求,向該法庭送出了一個很小的案子請求仲裁。這是一起墨西哥和美國之間有關虔誠基金的糾紛案,涉及加州教會基金的控制權。在這起訴訟中,美國最終獲勝,但它的重要性在于這是第一起由海牙法庭仲裁的案件。

當另一個拉丁美洲國家陷入麻煩時,美國在古巴獨立時做出的承諾卻沒有兌現。因為戰争,委内瑞拉陷入對歐洲債權人的債務,并且遲遲未能償還。1902年12月,為了報複,英國和德國宣布對委内瑞拉的港口進行封鎖,很快其他國家也加入英德的行列。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稱要在此次事件中保護委内瑞拉,并敦促歐洲索債者停止使用武力而采用仲裁來解決該問題。在他的上司下,聯合委員會終于成立,并且在1903年,将相關法律依據送出海牙法庭。這個小插曲涉及對門羅主義的一種新的解釋。這種解釋清楚地表明,除非美國想要幫助南美國家逃避債務,否則它必須要為這些國家真正地解決債務問題而承擔一些責任。

接下來,阿拉斯加的邊界問題成為仲裁的對象。自1897年夏育空地區出現第一波移民熱潮以來,當地的采礦營地變得越來越重要。其中,許多營地位于西經141度靠近加拿大的一側,所有營地通過乘坐内河汽船或從南方走小路就可以到達。通向該地區最重要的入境口岸是位于林恩運河源頭的戴亞和斯卡圭。而林恩運河是一個長約九十英裡通向大陸地區的狹長海灣。采礦者從這些港口進入内陸,爬上了契爾庫山口或奇爾卡特山口,再沿着幾條陸路小道就進入了育空地區高處。

戴亞和斯卡圭口岸的重要性重新引起人們對其所有權和阿拉斯加邊界問題的關注。1867年,當威廉·亨利·蘇厄德買下阿拉斯加時,阿拉斯加的邊界是1825年由俄國和英國通過條約劃定的。當時,阿拉斯加的邊界線是從聖埃利亞斯山西經141度到北冰洋,東南部沿着不規則的海岸線從聖埃利亞斯山到太平洋北緯54度40分。這條狹窄的海岸邊界線被描述為“沿着蜿蜒海岸的線”,如果海岸上有山脈限制的話則以山脈為邊界,但在任何情況下邊界線都不得超過三十英裡寬。狹窄的林恩運河穿過了三十英裡寬的邊界地帶,因而争論主要集中在:運河是否應該看作邊界必經的海岸蜿蜒地帶,或者看作一條邊界可以跨過的溪流。

1867年之後的三十年裡,英國和加拿大制定地圖把林恩運河和其他類似的峽灣劃歸美國。但在1897年之後,加拿大為了友善提出該邊界應該跨過運河,把戴亞和斯卡圭劃歸英國。1898年,加拿大和美國聯合進階委員會召開會議也無法調和争議。1903年,阿拉斯加的邊界問題送出給倫敦法庭來裁決。可疑的是,作為簽訂條約必備條件的“著名法學家”,三位審裁員伊萊休·魯特、亨利·卡伯特·洛奇和喬治·特納都來自美國。但美國法律顧問提出論點說服了首席法官—英國仲裁員阿爾弗斯通子爵。他的一票加上美國的三票使裁定的結果滿足了美國的要求。

在海牙、古巴和委内瑞拉的問題上,以及阿拉斯加邊界争議的問題上,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和約翰·米爾頓·海伊第一時間表現出一種堅定而合理的态度,吸引了歐洲人對美國外交的關注。這是前所未有的。美國外交成為美國大學一項熱門研究主題。英國和德國似乎希望與美國和解。德國皇帝在美國買了一艘汽艇,派他的兄弟普魯士亨利王子參加下水儀式,并派一位德國貴族做駐美公使,長期以來,這位公使一直是美國總統的私交好友。雖然美國的堅定态度得到了認可,但在接下來涉及哥倫比亞巴拿馬州的事件裡,美國在公平方面卻備受诟病。

1898年,“俄勒岡”号的危險航程堅定了美國建造地峽運河的信念,此時,《克萊頓-布爾沃條約》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1880年左右,斐迪南·德·雷賽布和他在巴拿馬的法國公司引出這一問題,但當時因為一項條約,美國對運河的修建與控制權受限。直到1899年秋,在威廉·麥金利總統的訓示下,約翰·米爾頓·海伊進行談判,這一情況在得以扭轉。1900年2月5日,國會就尼加拉瓜運河項目進行辯論。約翰·米爾頓·海伊和龐斯福特勳爵簽署了一項條約,将運河開放給美國修建,但前提是要保持該運河的中立狀态。該條約規定,禁止修建方在運河上設防禦工事,也不得将運河用作戰争工具。該條約因為參議院的介入而終止。1901年11月18日,約翰·米爾頓·海伊與龐斯福特勳爵又簽署了第二項條約,除了運河使用者均享有同等待遇以外,英國放棄了之前所有的權利,并将未來的航道修建問題留給美國的自由裁量權。參議院立即準許這一條約,并迅速完成修建路線和方案的調研。

在第二項《海伊-龐斯福特條約》簽訂時,1899年建立的美國地峽委員會正準備對其指定的運河路線作調查報告。最後,實際可行的路線隻剩兩條,一條位于巴拿馬,另一條從尼加拉瓜經過。第一條路線在法國公司的控制之下。因為該公司有特許權,價格定得過高,是以委員會建議采用總體上更加可行的尼加拉瓜路線。一開始,美國國會非常支援這一路線,但在1902年,這一傾向被削弱了。參議員馬庫斯·阿朗佐·漢納更支援巴拿馬路線,并努力為之争取。由于害怕尼加拉瓜路線更受青睐,那家法國巴拿馬公司不得不降低價格。馬提尼克島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提醒世界,尼加拉瓜比巴拿馬更接近活躍的活火山地區,是以更加危險。1902年6月,國會授權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選擇巴拿馬路線,并立即開始修建運河。

美國與哥倫比亞關于在巴拿馬修建運河權的談判從1902年拖延到了1903年。受長期革命的影響,哥倫比亞意識到在地峽修建航道才是它最有價值的投資。經過了漫長的讨論,哥倫比亞政府授權其駐華盛頓大使簽署了一項條約,保留哥倫比亞對地峽地帶的主權,但賦予美國修建運河的特許權。作為交換條件,美國應支付一千萬美元的現金和二十五萬美元的年金。1903年1月,該條約在華盛頓簽署,并被認為是約翰·米爾頓·海伊和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外交勝利。盡管尼加拉瓜路線的支援者反對,但1903年3月,該條約還是得到美國參議院的準許。但哥倫比亞國會拒絕這項條約并宣布休會再議。

1903年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決定采用巴拿馬路線。那家法國公司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承接這一項目。而生活在地峽地區的哥倫比亞人急于結束談判,盡早挖掘運河。1903年10月,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寫信給他的一位密友,希望能有一場針對哥倫比亞地峽的起義,但他否認他有任何挑起事端的意圖。這位朋友以自己的名義公開了該信内容,但在這封信印刷出來之前,起義就發生了。美國國務院提前得知了這一事件。1903年11月3日,國務院發出電報詢問起義發動的時間。這一天晚些時候,巴拿馬共和國宣布獨立。美國阻止了哥倫比亞的武力鎮壓,通過電報承認巴拿馬作為新的國家出現。1903年11月18日,在華盛頓,美國與巴拿馬簽署了運河特許權授予條約。幾年後,當評論家們指責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政策無異于對弱小鄰國的趁火打劫時,他自豪地說道:“是我成就了巴拿馬。”

外交的糾葛厘清後,運河迅速開始修建。衛生、勞工、物資以及工程等突發問題得到及時而有效的解決。國會毫無顧忌地向該項目注入了大量資金。1914年,第一批船隻通過了水閘。1915年,在地峽地區和舊金山的博覽會上,美國以海軍隊伍遊行的方式慶祝運河正式開通。

在管理國内事務和發展對外關系方面,美國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明确的目标。國會保證兩者同步發展,但前者的發展成果沒有後者那麼引人注目。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做出的任命就像在文官委員會任職六年的人期望的那樣。他們中很少有人因為改革受到诟病。在南方輿論的圍攻下,特别是在密西西比州印地安諾拉郵局黑人女局長和查爾斯頓口岸黑人收稅員的事件中,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一貫堅持,聯邦政府任命官員應該在各個地區選擇有能力之人,機會之門絕對不能對黑人關閉。在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剛就職幾周後,在白宮款待布克·托利弗·華盛頓時,他就黑人地位展開激烈讨論。一些南方共和黨上司人試圖将黑人排除在政黨組織之外以建立一個“純白”的共和黨機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以訓誡了他們。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

美西戰争後,美國的行政職能範圍迅速擴大。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行政部門的科學功能不斷得到延伸,導緻工作量增加,美國政府不得不設定新的職位。1880年,聯邦文官人數為十萬七千人,1890年,十六萬六千人,1900年,二十五萬六千人,1910年則達到三十八萬四千人。西南部幹旱或半幹旱地區開始進行科學開墾。

自大批移民湧向派克峰時期以來,密蘇裡河與内華達山脈之間的區域一直被認為不适宜居住。這一地區被稱為“美國沙漠”,在地圖冊中被标注為一個到處都是沙子的幹旱地區。1825年到1840年間,該地區成為印第安部落聚集地。在移民對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影響下,遠西部的真實面貌才展露在更多人面前。但直到橫貫大陸鐵路建成後,許多居民才得以進入這一地區。從1889年到1890年,“綜合”州加入聯邦。至此,聯邦已經接納整個西北部和一半之前的沙漠地區。1896年,猶他州緊随其後。1890年之後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俄克拉何馬迅速發展。1902年,這幾個地區申請成立為州。

美國人口開始向遙遠的西部遷移。這表明西部的廣袤土地已經可以通過灌溉來發展農業。發展農業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美國的土地法也不鼓勵這種做法。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出現對填海工程的需求。1889年,政府工程師調查了可以修建水庫的地點。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與西部國會議員們一起努力,通過了《新土地開墾法》。通過該法案,位于幹旱地區各州的土地銷售收入成了用于建設大型公共灌溉工程的基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美國對大壩、隧道和溝渠的修建力度不亞于對紐約州鐵路隧道和巴拿馬運河的投入。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處理外交和行政問題上的積極表現使他受到了廣泛而特别的擁戴。這一點在西部最明顯。與此同時,有許多批評家并不相信總統的個人影響力能改變整個政府,并且懷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判斷的可靠性。在個人争論中,咄咄逼人的卻總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自己。職業政客對他的厭惡與敬畏交織在一起,因為他總能很快與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建立私交。在威廉·麥金利總統的上司下,國會中各州代表控制了他們所在州聯邦官員的任命權,是以他們個人的職位得到了保證;但在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上司下,他們對任命權的控制不再有把握。在立法方面,國會議員們的不滿情緒是建設性立法的一個嚴重障礙。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