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聖陶:國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

作者:Stonewang

我們更應該糾正的是對于考試的根本态度。現在有人要用考試圍一個個的圈兒,把讀書人的心拴住;被考試者則把它看作一道道的關口,希望能僥幸通得過去;這樣還有什麼教育的意義留存下來呢?

我們竭誠地希望負責教育者注意:考試隻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占一個小小的位置,把它過分的重視,甚至忘卻了求取知識的本義,對于學生是無益有害的。

——現代教育家 葉聖陶

那麼我們讓孩子學國文僅僅是為了考試嗎?到底什麼才是國文?我們要讓孩子學習怎樣的國文?

有人說國文是“語言”“文字”,有人說是“語言”“文章”,有人說是“語言”“文學”,還有人說是“語言”和“文化”……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那麼,究竟什麼是國文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葉聖陶先生是怎麼說的。

什麼叫國文?

什麼叫國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國文。這個名稱是從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來的。解放以前,這個學科的名稱,國小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解放以後才統稱“國文”。

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鋸子、刨子、鑿子是工具,是用來做桌子一類東西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語言是分不開的,想心思得靠語言來想,不能憑空想。

可以說,不憑借語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繪畫、音樂、舞蹈表達思想内容是不憑借語言的,繪畫憑借線條和色彩,音樂憑借聲音和旋律,舞蹈憑借動作和姿态,可是除了這些以外,表達思想都要依靠語言。

就學習國文來說,思想是一方面,表達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有壞,有的是鋒利的,有的是遲鈍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這是一方面。思想也有好有壞,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錯誤的,有的很周密,很深刻,有的很粗糙,很膚淺,這又是一方面。學習國文,這兩方面都要正确對待。

有些人認為隻要思想内容好,用來表達的語言好不好無所謂。有些人甚至認為國文是雕蟲小技,細枝末節,不必多注意。既然這樣,看書無妨随随便便,寫文章無妨随随便便。文章寫出來半通不通,不認為不對,反而認為隻要思想内容好,寫得差些沒有關系。

實際上,看書,馬馬虎虎地看,書上的語言還不甚了然,怎麼能真正了解書的内容?寫文章,馬馬虎虎地寫,用詞不當,語句不通,怎麼能說思想内容好?文章寫不通,主要由于沒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

有些人認為隻要學好了國文,思想内容的問題也會随之解決,因而就想專在字詞語句方面下功夫。這個想法也不對。

有人寫工作總結寫不好,寫調查研究的報告寫不好,認為這隻是“寫”的問題。學好了國文,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是不是一定寫得好?不一定。為什麼?工作總結必須參加了某項工作,對這一項工作比較全面地了解,知道這一項工作的優點和缺點,經驗和教訓,再加上國文程度不錯,才能寫好。調查報告也一樣,一定要切切實實地調查,材料既充分而又有選擇,還要能恰當地安排,才能寫好。

這樣說起來,要寫好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既要在國文方面下工夫,也要在實踐方面下工夫。兩方面的工夫都要認真地做,切實地做。

學國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緻用。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進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習國文的目的。進一步說:

•學習國文還可以養成想得精密的習慣,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了解得透徹,表達自己的意思務求表達得準确;

•還有培養品德的好處,如培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态度等。

這樣看來,學習國文的意義更大了,對于從事工作和培養品德都有好處。

關于閱讀的12個建議

國文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同樣,閱讀任何東西不可馬虎,必須認真。認真閱讀的結果,不但随時會發現晶瑩的寶石,也随時會發見粗劣的瓦礫。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無足取的,自己才會漸漸地成長起來。

01

閱讀時候的心情也得自己調節,務須起勁,愉快。

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着這麼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着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

02

閱讀總得“讀”。

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誦也是讀,乃至口腔喉舌絕不運動,隻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

無論怎樣讀,起初該用論理的讀法,把文句中一個詞切斷,讀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來。又按各句各節的意義,讀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來。這樣讀了,就好比聽作者當面說一番話,大體總能聽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問關系,糊裡糊塗讀下去——這樣讀三五遍,也許還是一片朦胧。

03

讀過一節停一停,回轉去想一下這一節說的什麼,這是個好辦法。

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這個辦法可以使自己經常清楚,并且容易記住。

04

回想的時候,最好自己多多設問。

文中講的若是道理,問問是怎樣的道理?用什麼方法論證這個道理?文中講的若是人物,問問是怎樣的人物?用怎樣的筆墨表現這個人物?有些國文讀本在課文後面提出這一類的問題,就是幫助讀者回想的。一般的書籍報刊當然沒有這一類的問題,惟有讀者自己來提問。

05

讀一遍未必夠,而且大多是不夠的,于是讀第二遍第三遍。

讀過幾遍之後,若還有若幹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參考的工夫。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關于翻查字典辭典,以及閱讀參考書,這兒不再重複。

06

總之,閱讀以了解所讀的文篇書籍為起碼标準。

所謂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誤會,不缺漏,作者表達些什麼,就完全領會他表達的意思。必須做到這一步,才可以進一步加以批評,說他說得對不對,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07

在閱讀的時候,标記全篇或者全書的主要部分,有力部分,表現最好的部分,這可以幫助了解,值得采用。

标記或畫鉛筆線,或做别種符号,都一樣。随後依據這些符号,可以總結全部的要旨,可以認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複玩味的部份。

08

說理的文章大概隻需論理地讀,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台詞那個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讀文言的傳統讀法,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采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09

讀要不要讀熟?這看自己的興趣和讀物的種類而定。

心愛某篇文字,自然樂于讀熟。對于某書中的某幾段文字感覺興趣,也不妨讀熟。讀熟了,不待翻書也可以随時溫習,得到新的領會,這是很大的樂趣。

10

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幹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

因為文言是另一種語言,不是現代口頭運用的語言,文言的法則固然可以從分析比較而了解,可是要養成熟記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幹篇文言不可。

11

閱讀當然越快越好,可以節省時間,但是得以了解為先決條件。

糊裡糊塗讀得快,不如通體了解而讀得慢。練習的步驟該是先求其無不了解,然後求其盡量地快。出聲讀須運動口腔喉舌,總比默讀僅用“目治”來得慢些。為閱讀多數書籍報刊的便利起見,該多多練習“目治”。

12

閱讀之後該是做筆記了,如果需要記什麼的話。

最要緊的,閱讀不是沒事做閑消遣,無非要從他人的經驗中取其正确無誤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擴充我的知識,加多我的經驗,增強我的能力。

就是讀文藝作品如小說詩歌等,也不是沒事做消遣。好的文藝作品中總含有一種人生見解和社會觀察,這對于我的立身處世都有極大的關系。

葉聖陶:國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

葉聖陶是我國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一生長達七十六年的時間直接從事、并熱情關注着國文教育。他既任教過國小、中學、大學,又編撰過浩繁的國文教材,發表和出版了相當完整、系統的國文教育論著,還擔任過全國教育機關的重要上司職務。有這樣豐富經曆的人,葉聖陶還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葉聖陶的國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極其豐富,涵蓋了國文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希望以上分享的葉先生的一些國文教育和閱讀之方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