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作者:沈畫檐

◎文/沈畫檐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葉聖陶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周作人寫《故鄉的野菜》是因為偶然聽到妻子提起了荠菜,而葉聖陶寫《藕與莼菜》則是因為——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

周作人的故鄉在紹興,葉聖陶的故鄉在蘇州,吳越之地自古以來風光秀美、物産豐富,不論是紹興的野菜,還是蘇州的蔬菜,皆屬于中國風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葉聖陶先生這篇散文——《藕與莼菜》。

▶壹

藕,又名蓮藕、藕節、湖藕、果藕、菜藕、水鞭蓉、荷藕和光旁。蓮科植物根莖,可做蔬菜食用,涼拌、清炒、蒸、炖皆可,吃法可謂是五花八門。藕還具有藥用價值,花須、果實皆可滋補入藥,中醫認為其具有除煩解渴、滋陰強體、通便止瀉等功效。生食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熟用補益脾胃,益血生肌。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盛贊藕為“靈根”;西漢史學家劉向的《别錄》認為藕“主熱渴,散血,生肌”;唐人甄權的《藥性論》則記載:“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藕——圖檔來自于網絡)

藕在我國的江蘇、安徽、湖北、山東、河南和河北等省份均有種植,其中尤以江蘇省為最,可謂是全國産藕大省,揚州市的寶應縣更是被譽為“中國蓮藕之鄉”。早在唐代,寶應便開始種植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到了明代,寶應荷藕已經成為大宗土特産品,被認為是“寶應十景”之一,寶應産的蜜餞捶藕也是朝廷的貢品;清朝時期,素有“鵝毛雪片”美譽的寶寶藕粉亦成為朝廷的“貢粉”;新中國成立後,蜜餞捶藕入選《中華名菜單》,并列為國家宴會“國菜”之列。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藕——圖檔來自于網絡)

中國古代“詠藕詩”多不勝數,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有以下三首:

魏晉(作者不詳)的《青陽渡》: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

僅用二十個字便描繪出來了一副紅蓮怒放、白藕成熟的景象,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元人吳師道的《蓮藕花葉圖》:

“玉雪竅玲珑,紛披綠映紅。

生生無限意,隻在苦心中。”

詩人将藕比作“玉雪”,其潔白瑩潤之感可見一斑。

宋人楊萬裡的《小集食藕極嫩》:

“比雪猶松在,無絲可得飄。

輕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銷。”

剛從蓮塘裡挖出來的新藕,比雪還要潔白,鮮嫩無比,入口即化。

此外還有一些關于藕的歇後語,例如:八月的蓮藕——又鮮又嫩;打橫切蓮藕——太多心;一枝筷子吃蓮藕—— 瞅得準。可見古人對藕的喜愛與贊揚。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藕花——圖檔來自于網絡)

藕性喜濕潤,不耐幹旱,多生長在沼澤水塘之地。我國的蓮藕大多種植在清明節前後,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氣溫較高,是以蓮藕生長速度飛快,到九、十月間便能成熟。葉聖陶說在他的故鄉蘇州,從初秋到深秋,大街上叫賣藕的喊聲此起彼伏,顧客也是絡繹不絕,,過路的人們,無論是男女老少幾乎都會為它駐足,停下來揀一節、買兩枝,整個秋天,蘇州城的家家戶戶都能嘗到鮮藕那“清淡的甘美的滋味”。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蘇州古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葉聖陶身在上海,藕在蘇州并不稀罕,但在上海卻是珍品,上海人吃到的藕多半是從蘇州等地運過來的,由于數量不多且運費高昂,因而價格

也極為昂貴,輕易是買不到的,其售價介于金山蘋果和呂宋香芒之間,“多賤貴寡”即是如此。呂宋香芒大概指的是來自于菲律賓的呂宋芒果,又名小呂宋、金錢芒等,想來應是民國年間價錢極高的進口水果。這一年,葉聖陶一家人隻吃了一回目,而且還是鄰居送給他們吃的,鄰居家的藕也是蘇州親贈戚送的。藕放置的時間太長,已經不是很新鮮,吃起來“似乎含了滿口的渣”,但葉聖陶的孩子們還是高高興興地吃完了。不管怎樣,總算是能緩解一下這思鄉之情了。

▶貳

“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莼菜。”

葉聖陶說蘇州人春天“”,莼菜“,太湖裡到處都是,打撈方式極為友善。蘇州人多用莼菜煮湯喝,莼菜湯鮮嫩潤滑、湯純味美且營養豐富,“日餐一碗”亦不會吃膩。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莼菜——圖檔來自于網絡

莼菜又名馬蹄菜、水蓮葉、馬粟、水葵、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溫暖,适宜于生長在清水池中。葉片橢圓形呈深綠色,浮生在水面或潛在水中,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夏季抽生花莖,開暗紅色小花。嫩葉可以食用,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圓潤、鮮美和滑嫩,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江南蔬菜。莼菜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中醫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因而莼菜也有“水中人參”和“水中碧螺春”的美譽。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江浙、湖北和四川等省市均為我國的主要産藕地,湖北的利川市有“中國莼菜之鄉”的榮譽稱号。江蘇的太湖莼菜和浙江的西湖莼菜,在市場上總是最能得到大家的青睐。明代沈明臣有詩:

“西湖莼菜勝東吳,三月春波綠滿湖。

新樣越羅裁窄袖,着來人說似羅敷。”

莼菜同藕一樣,在上海亦屬珍品,隻有上館子才能吃到,葉聖陶一家到上海後一直吃不到莼菜,直到友人王伯祥送了一瓶西湖莼菜給他,他和家人才重新嘗到了莼菜的味道。

曆史上,莼菜和鲈魚、茭白并列為“江南三大名菜”。北宋大家歐陽修有詩:

“滮田漸下雲間鴈,霜日初丹水上楓。

莼菜鲈魚方有味,遠來猶喜及秋風。”

家鄉的莼菜和鲈魚的味道正是鮮美之時,從遠方歸來,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秋風。歐陽修在詩中提到了張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據說西晉有個名叫張翰的人,在洛陽的秋風中觸景生情,忽然想起吳中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魚燴,遂辭官歸家、回鄉隐居去了。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莼菜羹

明人蘇伯衡有詩:

“村翁溪友總愛客,蕨芽莼菜不計錢。

酒酣更斫銀絲帟,章就還灑蟬翼箋。”

蘇伯衡是浙江人,莼菜在他的家鄉是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價錢自然也很低廉。蕨芽即蕨菜,是尋常百姓家常吃的野菜。

明人邵伯宣有詩:

“桃花白鹭忘機久,莼菜鲈魚入夢多。

遲子束書歸舊隐,水雲深處一經過。”

詩人夜裡做夢竟然夢見莼菜羹和鲈魚燴了,思鄉之情溢于言表。

明人丘民有詩:

“又随南雁度錢塘,不道并州是故鄉。

江上秋風莼菜美,山中春雨石田荒。”

丘民是揚州人,曾在并州做過官,并州就是今天的太原,太湖的莼菜,他自然是最了解不過的。

▶叁

《藕與莼菜》作于1923年9月7日。在這一年的春天,葉聖陶帶着家人離開蘇州遷居到了上海。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任國文部編輯,與顧颉剛等一起編《新學制中學國文課本》,并參與新學制國文課程标準的拟訂工作,抗日戰争爆發後,葉聖陶一家又輾轉流亡到了西南等地。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葉聖陶全家從四川回到上海。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離開上海,到北京任職。1988年,葉聖陶在北京去世,終究是故土難回,落葉難歸根。

“莼菜鲈魚入夢多”,入夢多呐!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舊上海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裡,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隻在故鄉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裡,知心的朋友在那裡,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麼?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系着罷了。若無所牽系,更何所戀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莼菜所牽系,是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葉聖陶說自己向來不戀故鄉,但他還是一看到藕便思念起了故鄉。因為有些東西,隻有故鄉才有,比如:春天的莼菜和秋季的蓮藕。

讀葉聖陶散文《藕與莼菜》:在故鄉有所戀,所戀又隻在故鄉有
“所戀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葉聖陶先生的散文,語言清新優美,語句簡潔凝練,文風獨具一格,樸實無華,自然流暢,一切皆乃真情流露。這篇《藕與莼菜》,睹物思鄉,借物抒情,如記叙生活瑣事般娓娓道來,但整篇文章隽味永久,讀起來仿佛品茶般悠然舒适、回味無窮。

郁達夫曾如是評價過葉聖陶的散文:

“葉紹鈞風格謹嚴,思想每把握得住現實,是以他所寫的,不問是小說,是散文,都令人有腳踏實地、造次不苟的感觸。所作的散文雖則不多,而他所特有的風緻,卻早在短短的幾篇文字裡具備了。我以為一般的高中學生,要取作散文的模範,當以葉紹鈞氏的作品最為适當。”

是以說,每一位中學生的國文課本裡,怎麼能少得了葉先生的文章呢?

202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