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一通炮聲炸開了北京城的大門,随之而來的是撕扯的馬鳴和列強的叫嚣。

那一天的圓明園學會了無聲的哭泣,世代皇帝的寶貝掉入列強的魔窟,十二獸首流出的不再是清水,而是腥臭的血液。

在燒毀和争搶的過程當中,圓明園看着自己的身體從華麗變成殘垣。

一夜過後,曾國藩和左宗棠對此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被稱為清末最偉大的官員,後者被稱為當時的祖國之光。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為何兩位同在謀求中國前進之光的大官對此事的态度有如此反差的認知,他們當中到底誰是真的愛國?對于二者截然不同的态度,你真的看懂了嗎?

一、一把火的炙烤:圓明園最後的悲歌

圓明園是清朝曆代皇帝的寶貝,這裡凝聚着幾代皇帝的身價,甚至可以被視作清末的微觀世界。

下至地毯,上至國寶,一絲一毫都凝聚着中國匠人的幾代情懷。

倘若這世間一定要有什麼被稱為無價之寶,沒有被燒毀之前的圓明園擔得起這樣的評估。

自出世以來,圓明園汲取中華之國粹,大有以己之力來承擔輝煌中華之精華的責任。倘若它有意識,相信它不承想過自己會有被抛棄的一天。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可是,從列強的一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不過四年時間,他們從廣州逼到了北京城的大門口,此時的行宮當中空空如也,皇帝帶着慈禧一衆人,連滾帶爬地跑去避暑山莊避難。

等到圓明園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叽裡咕噜的各國語言伴随着宮女的哭喊聲馬匹的嘶鳴聲闖進了它的所在。

一夜洗刷過後,圓明園失去了它的美麗和榮耀,隻有斷壁殘垣和不堪進一步地破碎成為了它新的面孔。

圓明園被“侵犯”傳遍中華大地,同樣也闖進了左宗棠和曾國藩的耳朵當中,可此時的二人卻擺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面孔,曾國藩的臉上波瀾不變,隻是越發沉重地看向天邊的雲。左宗棠不然,聽聞圓明園事件,一手便拍在了桌子上:“欺我泱泱中華無人?”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二、曾國藩的沉思:洋人會是救贖嗎

自那日過後,左宗棠和曾國藩成為了當時中國境内兩種勢力的代表。

曾國藩公開發表對洋人行徑呈包庇态度之詞,在他看來,洋人的行徑雖然野蠻,但是到底沒有損傷根本,是以大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身為中國人的曾國藩正在為洋人行徑開脫之時,法國雨果指着自己的同胞,大罵其打劫圓明園的行徑是強盜。

一時之間,竟讓人分不清誰是中國人,誰是洋人。此舉一出便引來世人的謾罵,出身湖南的曾國藩甚至被同鄉人踢出祖籍。

曾國藩所謂的“不動根本”,指的是洋人并沒有損毀祖廟等地。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雖說是為洋人的開脫,但實際上也表明了曾國藩希望拉攏洋人的目的。

當時的清王朝内憂外患程度不言而喻,在他的心中,他還寄托着古人所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說法,寄希望于這些人能夠反過來幫助清王朝。

可惜這明顯是曾國藩的錯覺,大有一種深入絕境之後,病急亂投醫的态度。

所謂自救者得天助,要是中國把希望放給别人的時候,那隻能在内憂外患的泥潭當中不停拉扯,這一猜想在左宗棠的身上得到反向證明。

三、左宗棠:中國大地不容外人放肆

從圓明園被毀那天開始,左宗棠的心中就放不下教訓洋人這個想法。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他發誓自己日後定要這群洋人在自己面前被馴服,抱着這樣的想法坐到兩廣總督的位置上以後,左宗棠也迎來教訓洋人的機會。

按照聖旨,左宗棠來到上海,此時的上海紅燈綠酒,丁點不像是過往的樣子。

左宗棠皺着眉頭上岸,掃眼過去,洋人穿着剪裁有緻的西裝好整以暇,倒是自己的同胞還在為生活的前進付出淚水。

這樣的場景深深地刺痛了左宗棠的内心,但他現在的一舉一動都不是隻代表個人。随着侍衛的引領下船,幾名洋人卻堵在前方不肯離開,左宗眉頭緊皺。

原來堵在眼前的幾個洋人是上海英租界的人,其中一個看起來頗有上司範的人趾高氣昂地拒絕左宗棠入境,原因是左宗棠借刀持械。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持刀結械這種用來形容烏合之衆聚衆的詞安在朝廷重臣的左宗棠頭上,無異于是一種直接的羞辱。

左宗棠明白來意,當即下令所有士兵将手中的武器全部指向這幾個洋人。幾個洋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便聽到了左宗棠的怒斥:

“上海乃中國之地,租借之處仍未中國所管,哪有你們來決定中國軍人的行為。”

左宗棠的一番話是打在中國軍人的強心劑,不怒自威現身于軍人的身上,無聲之間便讓洋人啞聲

左宗棠四次巡視上海,一次比一次震懾洋人。

在左宗棠的要求下,鳴炮歡迎還是基本的尊重全都無一例外地擺在左宗棠的面前。

在洋人的眼裡,當時的中國人在他們看來可以是資本的廉價勞動力,也可以是肆意欺壓的奴隸,但這其中一定不包括左宗棠。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洋人眼中的左宗棠是中國最後的強人,世人更是認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背負着這樣沉重的擔子,左宗棠于亂世之中展現出驚人的才能,他告誡友人,洋人為何怕他,怕是打出來的。

這句話是中國後來百年争鬥史的縮寫,沒有求來的尊重,隻有打不倒的對手。

就算是曾國藩本人談起左宗棠的時候,都會認為左宗棠于大清而言是幸運。正是因為有左宗棠的存在,中國的混亂才争取得到一段喘息的機會。

愛國本身需要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曾國藩寄希望于列強之時,也表明了心中不認可祖國的痕迹,是以他沒辦法像左宗棠一樣把腰杆挺得那麼直,更敢在敵人的面前說一句不。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與曾國藩反應不同,到底誰是真正的愛國

左宗棠的“敢”源于心底,在末期,他把這種心底的力量放射成一種信念,照耀了整個中國不屈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