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美國遞“投名狀”立陶宛算盤打錯了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自去年以來,立陶宛頻頻在反華議題上進行炒作,不僅自己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還企圖拉上其他中東歐國家一同退出,并号召歐盟成員國采用所謂“更有效、更團結的‘27+1’模式”,試圖在歐盟層面形成新一波對華強硬政策。在退出“17+1”當天,立陶宛又宣布将在中國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期立陶宛更是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準許台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頻踩中國紅線。

“彈丸小國”立陶宛為何敢于開展一系列反華舉動,對中歐關系和台海局勢穩定構成負面影響?究其緣由,最主要的當然是為了向美國遞“投名狀”,博取美國的賞識和北約盟友的回應。

博取美國關注

在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印太區域内外的一些小國開始活躍在反華陣營一線。立陶宛此次将自身包裝成西方對華采取強硬政策的“主角”,不惜通過打“台灣牌”來挑戰中國的紅線,正是為了表明自己站隊美國,以此獲得拜登政府關注。

通過激怒中國,甚至承受中國的報複措施,立陶宛妄圖發揮出超越其小國身份的政治影響力,換取美國和北約盟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巨大回報。

迎合歐洲疑慮

除此之外,來自歐洲和立陶宛自身的曆史因素也不容忽視。

首先,立陶宛這一系列舉動極大地迎合了西歐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疑慮。西歐一直對“17+1”及其聯合投資項目感到擔憂,認為該機制會在歐洲制造分裂。在這樣的背景下,立陶宛作為本該受益于“一帶一路”和“17+1”的中東歐國家,在去年拒絕了中國對其主要港口克萊佩達港的投資,今年又号召其他歐洲國家終結“17+1”機制,極大地迎合了西歐發達國家的疑慮,也對匈牙利等支援“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東歐國家構成壓力。

其次,立陶宛妄圖成為一部分中東歐國家對華施壓的代言人。個别中東歐國家為了在同中國的合作中獲得更有利的位置,近年來不斷抱怨相關合作機制未讓它們在基礎設施、持續投資、擴大出口等方面顯著受益。立陶宛抓住這一機會,試圖通過反華行動将自身打造為這部分國家對華施壓的代言人,鼓動它們逐漸降低對“17+1”和“一帶一路”的參與水準。

摻雜曆史因素

另一方面,部分立陶宛“精英”基于曆史記憶對俄羅斯的不信任及對中國台灣的所謂“好感”,也是立陶宛反華行為的重要内在因素。

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及俄羅斯缺乏好感,喜歡将自身視作西方同俄羅斯公開抗争的“前線”。是以,當中俄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時,立陶宛也将對俄的反感滲入對華關系中,大肆渲染、污蔑所謂“中國的間諜活動”已成為其國家安全威脅。

與之相對的,曆史記憶讓一部分立陶宛政客與社會精英對“台獨”勢力産生“共情”,荒謬地将中國統一的曆史趨勢和反“台獨”鬥争等同于蘇聯對其加盟共和國的“壓迫”。早在去年4月,就有超過200名立陶宛政治與學術精英緻函總統瑙塞達,希望支援台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并建立與台灣當局的所謂“外交關系”。正是在這些“精英”鼓動下,立陶宛對中國的多次警告置若罔聞,一意孤行繼續挑釁中國。

下場可想而知

立陶宛甘當美國和西方反華勢力的馬前卒,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幹涉中國内政,這樣倒行逆施的舉措絕不會給該國帶來任何安全,更不可能有益于該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實際上,無論是政治影響力、經濟體量還是曆史淵源,都注定了立陶宛不可能成為美國的鐵杆盟友,這就是為什麼拜登政府和台灣當局對立陶宛選邊站隊的回報大都口惠而實不至。未來,中美兩國大機率會在氣候變化、抗擊疫情、實作全球經濟複蘇等領域展開合作,共同承擔應對全球挑戰的大國責任,屆時一意孤行的立陶宛的下場可想而知。

來源:新民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