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由李連傑、劉德華還有金城武主演的曆史動作片《投名狀》,在2007年12月上映,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這部電影的相當精彩,如李連傑飾演的龐青雲,起初是一位充滿理想、胸懷壯志的年輕人,在其兩位結拜兄弟趙二虎、姜午陽的幫助下,組建一支名為‘山字營’的部隊為清廷出力,随着他在戰場上不斷建功立業,實力也不斷壯大,龐青雲的野心也不斷膨脹,最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其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就職大典上,被早已埋伏好的刺客所殺,着實可悲、可歎!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在電影《投名狀》中的大哥龐青雲為什麼被刺客所殺,有人說是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們不願看到身為漢人出身的龐青雲做大做強,成威脅朝廷的地方勢力;還有的認為龐青雲是被同僚嫉妒,遭到同僚的暗殺。我覺得前者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清末通過鎮壓太平軍起家的漢族地主不止他龐青雲一人,關鍵龐青雲的勢力并不是很大,根本沒有威脅到清政府安全,反而他和其他勢力不和,正好成為清廷制衡各方勢力的棋子,沒必要将其殺害。第二種可能性最大,劇中有三位大人,分别為狄大人、姜大人還有陳大人,他們分屬不同的派系,狄大人勢力最大,資格最老,永遠坐在C位,而在晚清地方勢力最大的應該是湘軍集團,那個陳大人不溫不火,在狄大人和姜大人之間總是起到一個調和的作用,勢力在姜大人之上,應該屬于清政府的勢力,最後我們說到姜大人,也是龐青雲所依附的對象,他的勢力最小也最年輕,應該是後期的淮系勢力。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右一的是陳大人,中間的是狄大人,左邊的為姜大人

藝術來源于生活,該片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而在本案中的主角兩江總督馬新贻和刺客張汶祥,他們之間又什麼恩怨呢?非置對方于死地不可,如果按照影片來講的話,那就是馬新贻的扮演者龐青雲搶了拜把兄弟趙二虎的老婆,導緻三弟姜午陽憤憤不平,刺殺了大哥龐青雲。而真實曆史中的馬新贻和張汶祥不要說什麼拜把兄弟,連認識都不認識,一個是封疆大吏,一個則是普通的百姓。那為什麼張汶祥要刺殺馬新贻,那要從馬新贻開始成為兩江總督說起。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曾先後任職于建平、合肥,期間還被清廷嘉獎,以勤政著稱。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義,一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大半個中國,而我們這位馬大人就是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發家立業。1853年,還在合肥任知縣的馬新贻遇到太平軍進攻安徽,此時的淮河南北盜賊四起,馬新贻一邊收集太平軍的情報,一邊操練軍隊,以備不時之需。到了1855年,馬新贻跟随欽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凱叔祖)率兵進攻占據廬州、巢湖的太平軍,這裡不得不說馬新贻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成功擊敗了來救援的太平軍,接着又攻破了占領盛家橋、三河鎮、柘臯以及廬州的太平軍,清廷見他鎮壓太平軍有功,就升任他為廬州知府。這裡插句題外話,馬新贻之是以有如此的成就,還得感謝袁甲三的舉薦,是以馬新贻一直欠袁家人情,等到馬新贻出任兩江總督時,就把袁甲三的子侄袁保慶提拔到身邊管理治安,而這個袁保慶就是袁世凱他爹,後面袁世凱能留在大清頂層人脈圈混飯吃,犯了錯也不會被提出圈,那就是袁家幾代人累積的結果。從晚清到民國,我們看到的所有曆史風雲人物幾乎都是一個圈子的人,幾乎都是熟人。是以你想混得好,成為社會頂層的精英人士沒有幾代人的積累,是很難做到的,是以不要老是想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還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

1858年,太平軍名将陳玉成率軍進攻廬州,馬新贻率軍抵抗,很不幸被陳玉成擊敗,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敗退的途中,我們的馬大人結果把自己的官印都給弄丢了,其結果可想而知,被清廷革職,還好清政府念及他之前的功勞,又看到是被陳玉成擊敗,并不什麼丢臉的事情,就讓他繼續留任。到了1860年,他的前上司袁甲三保舉馬新贻複官,不得不說袁家對他真是恩情似海,也說明了當時晚清朝廷就是一個熟人圈子。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袁世凱叔祖袁甲三

複官的馬新贻,跟随着袁甲三再戰廬州,屢屢建功,直至升任浙江巡撫。其在浙江任期也做了些許利民的舉措,給當時的清政府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如清廷對他的評價:“馬新贻持躬清慎,辦事公勤,由進士即用知縣,曆任繁劇。鹹豐年間,随營剿賊,疊克堅城。自簡任兩江總督,于地方一切事宜,辦理均臻妥帖。馬新贻服官安徽最久,當發、撚交乘之際,力保臨淮,堅守蒙城,厥功甚偉......”。

此時的馬新贻已經被清廷上層所關注到,即将被委以重任。不久就被升任閩浙總督,還在去閩浙總督上任的路上,就得到清廷的又一個任命,将他調任兩江總督。其實讓馬新贻升任閩浙總督無疑是清廷聲東擊西之策,其真實的目的是調任他為兩江總督。這個兩江總督職位有啥玄機呢?清廷為何如此大費周折。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那我們需要了解下兩江總督這一職位的重要性有多大,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進階的封疆大臣之一,管理着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省份,其包含南京、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是後期清政府重要的賦稅之地,其重要不言而喻。這也是當時湘軍集團的根據地,也可以說是其基本盤。而當時的清廷之是以看重了馬新贻,是因為他與湘軍集團有嫌隙,如他和湘軍重要的将領曾國荃也就是曾國藩的弟弟有沖突;還有他在浙撫、江督任内,簡練親軍,對縱恣不法的湘軍,大加裁抑,早激起湘軍領袖的怨怒,欲除之而後快。對于兩江之地,湘軍集團一直視其為自身的核心利益,是以兩江總督這個重要的職位隻能由湘軍集團的人員兼任,其他人亦不可。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贻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這天和往常沒什麼兩樣,馬新贻在親兵的護送下,前往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突然有一個叫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沖出來,自稱是蒙冤受辱,希望馬新贻為其名冤昭雪。馬新贻并沒有感到有什麼奇怪,便想着受理其這樁案子,就在這時張汶祥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贻,還沒等馬新贻和他的親兵護衛們反應過來,隻見總督大人大叫一聲,衆人起身看去,隻見馬新贻應聲到底,其腋下流血不止,張汶祥不偏不倚地刺中了馬新贻腋下。等馬新贻的親兵緩過神來,驚奇地發現張汶祥并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靜靜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好似在等着他們來抓自己。次日,馬新贻因傷重不治身亡。護督将軍魁玉将此事上報朝廷,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堂堂的兩江總督馬新贻竟被一個普通的刺客所刺殺,不管是在清朝還是在曆史中的任何朝代都是罕見的事情,兩江總督乃封疆大吏,于臉面上大不光彩。是以清廷嚴令徹查到底,甚至慈禧親自出面處理此案,同時知會了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在曾國藩出發前夕,慈禧召見了他,冷冷地說道:“馬新贻辦事很好”,這是給這件案子定調,也是暗示他們不要把我們當猴耍,我會一直盯着呢。接着在一周之内,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如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雖然清廷很重視此案,但其結果很是讓人奇怪,說了些有的沒的,審理的結果,給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複通海盜”的罪名,将張文祥淩遲處決,以祭奠這位馬新贻,再将馬新贻大大贊賞一番,同時給其家人厚厚地予以撫恤,此案就這樣草草收場。

刺馬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湘軍集團,遠比電影《投名狀》更精彩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

經過刺馬案這件事,清廷明白了湘系勢力在兩江之地已經盤根錯節,似有尾大不掉之勢,不到萬不得已輕易不可觸碰其核心利益,是以為了不激起湘系勢力的反彈,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莅江甯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

由于刺馬案無果而終,人們對其案情更是撲朔迷離,再加上坊間傳聞四起,以至于後人将“刺馬案”與“楊乃武與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 、“太原案”并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