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陳可辛導演的《投名狀》是一部類似《英雄本色》的江湖片,一切曆史背景都隻是烘托,張徹導演的原裝正版電影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眙被張文祥刺殺的“刺馬案”—也隻是點綴。

他在全片沒有說“太平天國”一詞,隻是說“太平軍”,電影對太平欲語還休的描述,對起義的若幹美化,都不易得到影評人贊頌,唯有期望大家諒解,并将還原曆史的責任,交給其他人。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妨來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看看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殺降兵—三兄弟感情改變的轉折點

《投名狀》三兄弟感情改變的轉折點,源自他們圍攻蘇州後殺降的故事,這大概是受到李鴻章經手的蘇州殺降事件的啟發。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根據史實,李鴻章的準軍圍攻蘇州前,先由太平天國降将程學啟負責談判守城四王四将,讓他們殺掉忠于太平天國最背景柱忠王李秀成的“王”譚紹光,開城投降。

這批降将都不是太平天國起義時的廣西舊人,而是太平天國立國後才加入的兩湖鄉裡,李秀成其實也察覺到他們有反意,隻是不為已甚,甚至明言不妨各走各的路。他們投降後的事迹衆說紛纭,一說立刻被殺,一說獻城後居功自傲,和清廷讨價還價,才被李鴻章集體處決,以做效尤。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雖然沒有像《投名狀》那樣整城士兵被殺,但也有一半部屬被株連。《投名狀》演繹殺降之舉為必要之惡,大哥以“他們是兵”解釋行為,認為士兵被殺毋須講求人道,他是為殺降尋找理論基礎。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諷刺的是,“他們是兵”在西方正是不能殺的原因,這是騎士精神和《日内瓦條約》的基本保障,就算“他們不是兵”也不能殺,因為受平民法保護。

天國諸王比“清妖”更妖

《投名狀》的太平軍形象不俗,造型活像天神下凡,也預設了他們境内能進行有效管治,特别是蘇州守将黃文金,更是全片唯一的英雄人物。這位黃将軍史上真有其人,也是太平天國起義初期的廣西元老之一,不過并非蘇州守将,晚期出現,在中國近代史也難得一見,相當超現實。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這些還隻是硬體問題,更嚴重的還是太平天國的管治方式,究竟是仁治,還是苛政,這就是《投名狀》的禁忌了。

即使是理應偏幫電視劇《太平天國》,也通過清人之口講述諸王王府建得比大清皇帝更華麗,連聲望最高的忠王亦如是,弄得民窮财盡。當時諸王的“王娘”數目動辄數十,全部以數目字編排,像一個個私人夜總會,系統嚴密得令清軍上下歎為觀止。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太平天國不堪的京城與王宮

《投名狀》無疑做了不少曆史資料搜集,但始終難以凸顯時代的真實,原因是真正的太平天國硬景,拍出來隻能變成喜劇,而且還是王晶式的80年代港産喜劇。

從電影可見,就算太平天國治下百姓要挨餓,其首領總部的派頭還是挺講究,“天京”的氣派亦俨然一國之都,那支太平軍更是陣容齊整得出奇。電視劇《太平天國》刻畫的“小天堂”,更是一片金碧輝煌。但隻要我們讀過親曆太平天國的各類洋人的筆記,就會發現:這個政權的一切建設毫無國家風範,和步入衰敗的清朝相比,還要相形見绌得多。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例如洪秀全的王官隻是以廉價鍍金裝飾,在汗水、雨水和閑雜人等的腐蝕下,早就成了一片黑黃。官内繪上的龍畫工粗糙,不久就剩下一團邪惡的黑影。王官四周滿布剩餘的建築材料,地上痰漬處處。

那些太平天國新貴們出巡時又極愛穿金戴銀,特别是俗不可耐的阿婆式金銀手镯,暴發味道濃厚,卻又堅持老農式赤腳生活(《投名狀》中蘇州守将的赤腳造型是真實的),有時又穿上木屐。他們的軍服基本上就是戲台的戲服,造型比八國聯軍更讓人失笑,充分反映了陶傑所說的“小農DNA”。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清朝皇親國有大局觀

《投名狀》的結局,說清朝的剿匪将軍被鼓勵要互相制衡、互不合作,這明顯有曆史根據。

清廷壓制太平天國初年,正規軍綠營兵經營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和曾國藩自行招募的鄉勇新軍體系互相仇視,滿漢将領分歧嚴重,後期的曾國藩和又名“敗保”的滿人大将勝保是公開的多年宿敵,勝保後來更因對撚軍作戰時“縱敵誤國”而被賜死,可見朝廷的猜忌并非隻針對漢人。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本來和漢人軍隊抗衡的,還有蒙族大将“僧王”僧格林沁,他在大沽口擊退英法聯軍而名震西方,在西方世界比曾國藩更知名,可惜還是“逆轉勝”不了,在太平天國覆亡後死于撚軍之手,自此滿蒙嫡系軍隊已不成氣。

慈大後擔心湘軍尾大不掉,暗中鼓勵左宗棠、李鴻章等自立門戶分庭抗禮,對此曾國藩心知肚明,唯有像龐青雲一樣“如履薄冰”。雖然慈禧有意壓抑地方的勢力,也厚着臉皮收回了鹹豐帝當年“攻克南京者封王”的聖旨,但她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個人操守還是大緻信任的,對他們的能力更是衷心欣賞。

審視《投名狀》中的細節與真實曆史對比,電影水準究竟如何?

結語:

總之,《投名狀》有太多引而不發的情景,令主角三人的兄弟情缺乏了合理的時空次元,頗有被掏空了的不真實感。一切電影不便說得固然意外,但對觀衆來說,卻是意猶未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