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鐵帽子王,很多人在看清朝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聽到這個名稱。經常有人會說誰是鐵帽子王等,給人的感覺就是鐵帽子王很厲害。其實如果我們懂得清朝的爵位世襲的特點,就能發現鐵帽子王确實比較厲害。清朝從建立到滅亡,一共隻有12個鐵帽子王,人數少之又少。不過同樣是鐵帽子王,但能力卻完全不一樣。總的來說清朝12個鐵帽子裡,前8個是戰功累累,能力一個比一個強。後面4個基本上啥也不是,一個不如一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王爺,在我國起源很早。西漢建立之後,劉邦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雙軌制度,西漢就有很多異姓王。這些王爺權力非常大,在自己的封地内基本上擁有一切大權。後來雖然沒有了異姓王,但同姓王的權利也非常大。之後曆代王朝都想盡辦法削弱王爺的權利。王爺後來開始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封地,再到封地越來越小、再到沒有封地、再到掌握重要職位、再到不掌握任何實權、到明朝時連地名的王爺都比較少了。可以說王爺的權力是越來越小。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清朝雖然是滿人建立的,但王爺的權利還是不大。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并沒有王爺。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号為清,清朝才開始有了王爺。不過最初并沒有鐵帽子王的說法。一直到乾隆時期才有鐵帽子王的說法。簡單地說,鐵帽子王的意思就是王位可以一直傳下去,不會降級。因為清朝絕大多數爵位是不能世襲的,在世襲的時候會降級。比如親王死後,兒子繼承的話可能會變成郡王或者貝勒、貝子之類的。而鐵帽子王卻不會。也正因如此,清朝的鐵帽子王才非常珍貴。從建立到滅亡隻有12個。我們現在看一下這12個鐵帽子王的狀況。

和碩禮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理親王是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是正紅旗、鑲紅旗的旗主

,可以說實力還是很強的。在努爾哈赤時期,代善跟随努爾哈赤遠征女真各部落、對抗蒙古、進攻明朝,可以說為後金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積極支援皇太極稱帝,是以皇太極繼位後封他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皇太極繼位之後,代善就不掌握大權了,被随便安排了一些罪名剝奪大權。這也能了解,畢竟他的權力太大,威脅到皇權了。不過皇太極去世後,他支援皇太極兒子福臨即位,也正因如此,深得順治帝的認可。總的來說,他在清朝建立前還是立了很多功勞,被封為鐵帽子王也正常。

和碩鄭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鄭親王是濟爾哈朗。

他是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可以說這個血緣關系還是有點遠的。濟爾哈朗雖然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不過從小被努爾哈赤養大。他在進攻蒙古各部、遠征北韓、和明朝作戰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努爾哈赤時期,他都是八大貝勒之一,是

鑲藍旗旗主

。除此之外,他和皇太極關系非常好,是以皇太極即位之後,他繼續掌握軍權,跟随皇太極南征北戰。皇太極去世後,他支援福臨繼位。順治登基之後,他是血緣關系最遠的皇叔。濟爾哈朗去世後,順治非常悲傷,還下令辍朝七日。這一點還是比較難得的,死後還能有這麼大的榮耀。可以說,他一生也是戰功累累。

和碩睿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睿親王是多爾衮

,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多爾衮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衮在皇太極即位後,多次跟随皇太極出征,因立下衆多軍功被封為

正白旗旗主

。在皇太極遠征北韓的時候,多爾衮也立下衆多功勞。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他為和碩睿親王。不過多爾衮最大的貢獻是在皇太極去世後,他輔佐順治的時候,指揮清軍入關,最終統一天下。如果沒有他,清朝很難入主中原統一天下。不過多爾衮死後沒多久就被剝奪爵位,連墓都被挖了。一直到乾隆時期,才承認他的功勞。雖然他死後有争議,不過他絕對是12個鐵帽子王中功勞最大的。

和碩豫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豫親王是多铎。

多铎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和多爾衮是一個母親的,他是多爾衮的弟弟。皇太極即位後,多铎跟随皇太極遠征蒙古、進攻北韓,立下了衆多功勞。1620年,

多铎成為正白旗旗主

。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他為和碩豫親王。多铎在入關之後功勞非常大,他擊敗李自成軍。占領揚州并殺了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清軍入關之後,所有的王爺中,多铎的軍功絕對是最大的,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不過在1649年,多铎感染天花而死。可見當時的天花是有多可怕。不管怎麼說,他也算是一生的榮耀。

和碩肅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肅親王是豪格,皇太極的長子

。皇太極即位後,豪格跟随父親對抗明朝立下衆多功勞。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他為和碩肅親王。不過他并不是旗主,這一點還是少見的。順治即位後,豪格因受多爾衮排擠被降為郡王,不過沒多久又恢複了。之後豪格遠征西南,消滅了張獻忠政權。不過他回京之後,被多爾衮誣陷入獄,一直死在獄中。在清朝初期的親王中,他的下場還是非常慘的。其實多爾衮之是以排擠豪格,和豪格的身份有直接關系。畢竟他是皇太極的兒子,而且手握大權,對多爾衮的威脅非常大。但不管怎麼說,人家也是有很多戰功的。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肅親王是碩塞,他是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

碩塞1629年出生,是以清軍入關之前,他基本上沒什麼功勞。不過清軍入關之後,碩塞功勞還是比較大的。他跟随多铎追擊李自成、平定北方、随後占領南京并俘虜朱由崧、遠征蒙古、平定姜瓖叛亂。雖然這些戰争他都不是統帥,但功勞還是比較大的。1649年,碩塞被封為親王。不過他去世的時候非常早,27歲的時候就病逝的,真正的英年早逝。雖然去世早,但軍功并不少,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和前面幾個根本無法相比。

多羅克勤郡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多羅克勤郡王是嶽托,他是和碩理親王代善的長子。

嶽托跟随過努爾哈赤進攻明軍、遠征過蒙古。對這個孫子,努爾哈赤還是很喜歡的。皇太極即位之後,他跟随皇太極遠征過北韓、進攻明朝,立下了衆多軍功。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他為和碩成親王,他也是以是皇太極時期僅有的四個親王之一。可見,皇太極非常重視他。不過後來因為引起皇太極不滿,爵位不斷降低,直至貝勒。1639年,嶽托得天花去世。後來皇太極念他的功勞,追封他為多羅克勤郡王。他也是12個鐵帽子王裡僅有的兩個郡王之一。雖然下場不是特别好,但還是有軍功的。

多羅順承郡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多羅順承郡王是勒克德渾,他是代善的孫子,代善三子的兒子。

勒克德渾的功勞都是在清軍入關之後立的,清軍入關之前因卷入到皇位之争裡,差點被處死。1645年,勒克德渾被命為平南大将軍,在南方和南明軍隊對抗。在對抗南明的時候,他立下了衆多功勞。之後他又被調往其他地方對抗李自成的大順軍,對大順軍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1648年,勒克德渾因軍功被封為順承郡王。在清朝平定南明和大順的過程中,勒克德渾的功勞還是比較大的。不過1652年,年僅24歲的勒克德渾去世。也是英年早逝。他也是鐵帽子王中僅有的兩個郡王之一。從這裡可以看出,代善算被努爾哈赤廢了繼承人的身份,但他的家族在清初權力還是非常大的,一家出了三個鐵帽子王。

上面這8個鐵帽子王是清朝初期封的。從這些人的經曆上看,大多數都是靠軍功封王的。都算是實至名歸,可以說愛新覺羅家族最初還是有很多能人的。不過清朝中後期的鐵帽子王和前期的完全無法相比,真的是一個不如一個。下面我們看一下,清朝中後期的四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怡親王是胤祥,他是康熙的第十三子。

胤祥之是以被封為鐵帽子王,和他支援雍正稱帝有直接關系。如果不是這一層關系,他絕對沒有這個榮幸。胤祥不僅支援雍正登基,還在雍正登基後,積極支援雍正的各種政策,是以深得雍正的信任。他不僅僅是鐵帽子王這麼簡單,雍正在他去世後把他的名字中的“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就是說不用避諱。這在清朝曆史上也是唯一一個。雖然他沒有軍功,但在内政上也是有一定功勞的。

和碩恭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恭親王是奕訢,他是道光的兒子,鹹豐的弟弟。

鹹豐登基之後,根據道光帝的遺诏封他為恭親王。不過在鹹豐時期,他一直不受重用,畢竟他對鹹豐的威脅非常大。鹹豐去世後,奕訢聯合兩宮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從此之後掌控朝政大權。在奕訢掌權期間,洋務運動基本上就是他主導的,為清朝的近代化作出重大貢獻。不過他掌權後期,開始怠政。中法戰争期間,慈禧趁機罷免了他的大權,從此賦閑。甲午戰争,奕訢雖然被重新啟用,但并沒有改變現狀。他的一生前半期在内政上還是有一定成就的,後半期什麼貢獻都沒做。不要說和初期的八個鐵帽子王無法相比,就是和胤祥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和碩醇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醇親王是奕譞,他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鹹豐帝的弟弟。

如果說恭親王前半期還有一定的貢獻,醇親王基本上沒任何貢獻。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有個皇帝的兒子。同治帝去世時沒有子嗣。兩宮太後由于想繼續掌握大權,就沒有從同治下一輩人找皇帝人選,從同輩中找,就這樣找到了奕譞的兒子載湉當皇帝。1872年,奕譞被封為親王,允許世襲罔替,他就這樣成了鐵帽子王。不得不說,醇親王這個鐵帽子王真的太随便了,什麼貢獻都沒有。

和碩慶親王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第一代和碩慶親王是奕劻,他是乾隆帝的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長子。

說真的,到晚清時,他基本上已經屬于偏枝了。如果說上面兩個鐵帽子王貢獻太小,不足以成為鐵帽子王。那這一個就不僅僅是貢獻大小的問題了,他不僅沒有貢獻,還有了負貢獻,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奕劻之是以能成為鐵帽子王,全靠一件事,就是無條件支援慈禧。如果沒有慈禧,他隻是個普通的滿清貴族。他掌權後隻會一件事,就是A錢,其他的什麼正事都沒幹。溥儀甚至認為清朝滅亡,奕劻是罪魁禍首。不知道其他鐵帽子王看到奕劻會是什麼感受,這個人一下拉低了鐵帽子王的标準。

這就是清朝12個鐵帽子王的大緻狀況。可以說,前8個貢獻還是很大的。而後面4個确實一個不如一個。尤其是最後兩個,一個完全沒有貢獻,一個是負貢獻,這樣的人都能成鐵帽子王,真的是沒天理了。

清朝12個鐵帽子王,前8個戰功累累,後4個一個不如一個

其實,鐵帽子王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也不是一定是在這一家穿。隻是這個王的稱号一直傳下去,可以在任何一家繼續傳下去,隻要傳下去就行了。比如清朝初期的八個鐵帽子王,很多傳着傳着都傳到了别人家裡,畢竟有些人是沒有後人,不傳給其他人也不行。而且皇帝有時候不高興的話,就會剝奪你的封号,甚至可以降低你的爵位。不管怎麼說,鐵帽子王并不安全。

當然,鐵帽子的好處還是比較多的,不僅僅是世襲罔替這麼簡單。還有就是俸祿相對比較多。不過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在死後進入太廟,享受後世供奉。對于王爺來說,能成為鐵帽子王是莫大的榮耀。

參考資料:

《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