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之美##國畫##陶淵明#
故宮博物院藏《淵明故事圖》,以“白描法”分段畫陶淵明自撰《五柳先生傳》及唐李延壽《南史》卷七十五“陶潛傳”所記述其事迹,此圖為明人托名元初趙孟頫之作,造型古樸别緻,蒜頭鼻子,腳丫子顯小,一副憨态可掬的樣子,坐在竹籃中和持菊花兩幅特别有趣。人物的刻畫多少還保留着佛像造型的特征。
看看這些形象,有沒有老頑童的意思?長卷各圖的順序和故事原文不符,按原文做了調整。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一
讀書作文章的時候,廢寝忘食、樂此不疲,酒壇是必備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來上一口。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二
為彭澤令時,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淵明作彭澤縣令的時候,獨自上任,送了一個勞力給他的兒子,寫信說:“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給自足,現在派給你一個傭人,幫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兒子,你要善待他。”
歲終,郡将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粟鬥折腰,以候鄉裡小兒哉。”即日解绶去職。
年底了,州郡派督郵來彭澤縣,縣吏請示說:“您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他。”陶淵明歎氣說:“我怎麼能為了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呢。”當天就解下印绶辭官了。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三
賦《歸去來兮辭》雲雲。
郡将嘗候之,值其酒熟,取頭葛巾漉酒,畢,複著之。
郡将曾經來拜訪他,正趕上他釀的酒糟熟了,陶淵明就用頭上的葛巾篩酒,篩完,又把頭巾紮在頭上。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四
淵明不解音律,蓄無弦琴一張,每醉,辄撫弄以寄意。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陶淵明不懂音律,卻儲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暢之處,都彈撥一番寄托新意。說:“隻要懂得琴中的樂趣,又何必弦上發出聲音呢”。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五
江州刺史王弘欲數見也而不可得。命其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粟裡之間邀之,時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子舉藍輿而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結識陶淵明,請了好幾次都沒能如願,于是請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帶着酒具在粟裡這個地方邀請他,當時陶淵明腳上有病,讓他一學生和兩個兒子三人用籃子擡着他前往。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六
龐通之至,欣然共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龐通之到了,兩人高高興興喝酒,不一會兒,王弘也到了,陶淵明也沒有抵觸。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七
淵明缺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左右請履度,淵明便于弘前伸腳令度焉。見其真率。
陶淵明沒穿鞋,王弘讓下人給他做。下人問鞋的尺碼,陶淵明當着王弘的面伸出腳來讓他們量,表露出他率真的性情。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八
貴賤者造之,淵明有酒辄設。若先醉便語曰:“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隻要有酒就招待他們。陶淵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訴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來日有意拿着琴再來。”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九
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值白衣人送酒既就菊而酌。
九月九日這天,在房子邊菊花叢中閑坐,時間長了,采了一手菊花,正好趕上有人(按原文應是王弘派的人)送酒來了,當即就着菊花喝起來。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十
就菊獨飲既醉而歸。
就着菊花獨自飲醉才回去。
顔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浔陽與淵明情款,延之為始安郡守經過,日造淵明飲焉,臨去留二萬錢,淵明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顔延之擔任劉柳後軍功曹,在浔陽和陶淵明有交情,後來當始安郡守從這裡經過時,每天造訪陶淵明喝酒,臨走的時候留下二萬錢,陶淵明就派人送到酒家待以後來拿酒。
明人 《淵明故事圖》卷 之十一
淵明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侯之,淵明偃卧瘠餒絕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有道則至,無道斯去。今幸值文明,何乃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粱肉,淵明麾而去之,時年六十二而卒。
陶淵明親自耕種,自給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濟前來看望他,陶淵明已經卧床挨餓好幾天了。檀道濟對他說:“賢人處世,天下開明就出來做官,昏庸無道就隐居。現在正是文明盛世,你何必如此自苦呢?”陶淵明回答:“我怎麼能和賢人比讷,志向比不上他們。”檀道濟宋他兩市和肉,陶淵明卻揮手讓他離開。當年六十二歲去世了。
謝謝您的來訪。以上文字都是觀展中個人的實際感受,肯定比不上專業人士的真知灼見,圖檔可能也不夠清晰,隻是分享一下作為普通觀衆和外行人,在觀展中體會到的樂趣。如果能夠得到您的擡愛,則深表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