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作者:聞是文化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

楊仁凱、薛永年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王獻之像》(近現代 溥儒) 56×26cm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工正、行、草書。幼從父學書,又學張芝,“後改變制度,别創其法”,遂自成一家,獨樹旗幟。終于與乃父齊名,時稱“二王”。梁武帝蕭衍《書評》說:“王獻之書,絕衆超美,無人可拟。“,唐張懷瓘《書斷》評他的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毛,回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又說“靈姿秀書,……或大鵬搏風,長鲸噴浪……,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性不好為人作書,“雖權貴所逼,了不介懷。偶其興會,則觸遇造筆,皆發于衷”。謝安欲獻之書太極殿榜,乃說韋仲将題淩雲台事,被他正色拒絕說:“仲将,魏之大臣,甯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謝安不便相強。故《宣和書譜》著錄他的遺作得89件,較乃父傳世之作差得很遠。據我們所知,今天儲存獻之的墨迹,寥寥數卷,茲分述如下:

《中秋貼》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硬黃紙,行草,3行22字。曆來被當作王氏真迹,董其昌乃鑒藏家的白眉,在跋中對之推崇備至,并刻入《戲鴻堂》彙帖中。吳氏《書畫記》以為米芾評定此帖:“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清内府定為“三希”之一其重視可想而知。細察此帖書法既不同于《廿九日帖》,又與《鴨頭丸帖》異趣,雖說是風貌近《丙舍帖》,惟痛快有餘,而沉着凝重則不足,用它與米帶書法核對,不難發現有米氏的筆迹。米氏善于臨書,王晉卿諸人曾為他所蒙蔽,有《書史》可資稽考(明人詹景鳳《東圖玄覽記》有韓逢禧對他的一段話:“賣骨董者持來,乃有右軍一帖,後為米元章跋,跋極贊歎。顧筆不甚似右軍卻又似米,殆米自僞而自诩,以欺人耳。大抵米氏好作僞本,卻令人必信古,極口誇诩。要以僞亦米手也,今世何能多得“)。據此,對《中秋帖》為米帶所仿摹之說的可能性是能夠成立的。這個觀點,基本上能夠取得一緻的認識。但是,又出現一個新的情況,有人主張:既然《三希堂》的兩“希”,一為唐鈎,一為宋仿,乾隆的《三希堂》就此宣告解體,《決雪時晴帖》暫且擱在一邊不去管它,《中秋帖》把它打入資料内,就此結束這一場曆史公案。有人以為此種辦法未免過于偏頗,同樣是非科學的。唐人的廓填本身就是千年以上的文物,米芾的仿本在今天已成了極為珍貴的名迹。請問,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的米芾,今天發現他的一件真迹,誰能不予重視,絕不能将它打入資料之列的。

整卷局部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制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潇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迹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鈎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卷前後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内府,明項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将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于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将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訓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宋内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吳升《大觀錄》、内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撰稿人:李豔霞)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書法 | 王獻之的書法風貌——《中秋帖》(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