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作者:闻是文化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

杨仁凯、薛永年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王献之像》(近现代 溥儒) 56×26cm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工正、行、草书。幼从父学书,又学张芝,“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遂自成一家,独树旗帜。终于与乃父齐名,时称“二王”。梁武帝萧衍《书评》说:“王献之书,绝众超美,无人可拟。“,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毛,回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又说“灵姿秀书,……或大鹏搏风,长鲸喷浪……,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性不好为人作书,“虽权贵所逼,了不介怀。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被他正色拒绝说:“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不便相强。故《宣和书谱》著录他的遗作得89件,较乃父传世之作差得很远。据我们所知,今天保存献之的墨迹,寥寥数卷,兹分述如下:

《中秋贴》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硬黄纸,行草,3行22字。历来被当作王氏真迹,董其昌乃鉴藏家的白眉,在跋中对之推崇备至,并刻入《戏鸿堂》汇帖中。吴氏《书画记》以为米芾评定此帖:“以为天下第一子敬书,又名为一笔书。”清内府定为“三希”之一其重视可想而知。细察此帖书法既不同于《廿九日帖》,又与《鸭头丸帖》异趣,虽说是风貌近《丙舍帖》,惟痛快有余,而沉着凝重则不足,用它与米带书法核对,不难发现有米氏的笔迹。米氏善于临书,王晋卿诸人曾为他所蒙蔽,有《书史》可资稽考(明人詹景凤《东图玄览记》有韩逢禧对他的一段话:“卖骨董者持来,乃有右军一帖,后为米元章跋,跋极赞叹。顾笔不甚似右军却又似米,殆米自伪而自诩,以欺人耳。大抵米氏好作伪本,却令人必信古,极口夸诩。要以伪亦米手也,今世何能多得“)。据此,对《中秋帖》为米带所仿摹之说的可能性是能够成立的。这个观点,基本上能够取得一致的认识。但是,又出现一个新的情况,有人主张:既然《三希堂》的两“希”,一为唐钩,一为宋仿,乾隆的《三希堂》就此宣告解体,《决雪时晴帖》暂且搁在一边不去管它,《中秋帖》把它打入资料内,就此结束这一场历史公案。有人以为此种办法未免过于偏颇,同样是非科学的。唐人的廓填本身就是千年以上的文物,米芾的仿本在今天已成了极为珍贵的名迹。请问,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的米芾,今天发现他的一件真迹,谁能不予重视,绝不能将它打入资料之列的。

整卷局部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撰稿人:李艳霞)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书法 | 王献之的书法风貌——《中秋帖》(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