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酒十七》魏晉·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别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隐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與酒
陶淵明一生愛酒,詩也沾上了醇厚悠長的酒味。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說得很清楚。《五柳先生傳》 是陶淵明一篇帶自傳性質的短文,篇幅雖短,卻詳細開列了他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庭情況等方面内容。就拿他的興趣愛好這一點來說,文中說自己除了愛讀書、愛寫作之外,還有另一大愛好: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酒與生活
好酒是那個時代的風氣,陶淵明也不例外,喝完了、喝醉了,就起身走人,更是在酒醉裡透出一絲灑脫與真率。
陶淵明一生幾乎都與酒為伴,又愛與好酒者為鄰。相關的史傳中,留下了很多他與酒的記載。《宋書》本傳說:“潛不解音聲,而蓄琴一張, 無弦。每有酒适,辄撫弄以寄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辄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侯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滴酒,畢,還複著之。”《蓮社高賢傳》 載:“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 以書招淵明,淵明日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忽攢眉而去。”真是率性得可愛。他的好多詩文,或直接寫飲酒,或與飲酒有關。他衣食無憂時,要飲酒,如《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 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即使困窘到如《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裡所稱"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的狀況,恐怕也要飲酒。在死前幾個月,他為自己所寫的《拟挽歌辭》其中,表達了“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的遺憾。
酒與創作
陶淵明的生活中不能須臾離酒,他的許多詩都是在微醺的狀态下寫成的,他的詩歌也就有了一種“酒味”。陶淵明詩歌成就最大的是他的田園詩。他以對待酒的态度來對待田園生活,在微醺的狀态下表現田園生活,是以,他描寫的大都是他對田園最直接的觀察和感受,是不加任何雜質的印象。對于這類詩,人們一般用平淡自然四字來評價。如他《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數句,從内容上看,詩中所寫盡都平常,無非是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中所感而已,寫作上也是随興所至,不加點染。看似平淡的語言,卻真實、自然地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筆下的田園生活,甯靜融洽,富于生機,簡單又快樂。
但平淡自然四字還不足以全面概括陶詩的特點。加上蘇轼對陶淵明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的評價,才算得上中肯。陶詩看似平淡,讀之愈久,越覺得醇厚。如陶淵明詩《飲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初看平淡無奇,細品則餘味悠長。這大概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吧。
這種“無我之境”,是不是與微醺的滋味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