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康熙三十八年(1699)秋天,順天鄉試發榜,生員們在人群中踮起腳尖伸長了脖子凝視榜單,希望在榜單上看見自己的名字。然而人們發現,這張榜單有問題,因為排在前列的,幾乎清一色都是朝廷大員的子弟。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這不禁讓人産生疑問:這麼多朝廷大員的子弟是憑真本事考上的嗎?是否存在舞弊行為?很快各種傳聞不胫而走,沒過幾天,北京城中便流傳了這麼一句話

“老姜全無辣味,小李大有甜頭”

。這“老姜”是指的是本次鄉試副主考、年逾古稀的名士姜宸英,“小李”指的是主考、剛過而立之年的上科狀元李蟠。

不僅如此,長安街上又貼出了一份很長的大字報,大意是:朝廷開科取士的目的是為了網羅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而不是主考、副主考收受賄賂、營私舞弊的工具,希望朝廷給個明确的說法。這份大字報還列出了朝廷大員的具體名單,以及他們送給考官的具體銀兩。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朝廷大臣子弟五個名列前茅,部臣子弟則有十幾個榜上有名。時任大學士的王熙、尚書李天馥憑借重臣的權威,為子孫花了3000兩銀子;工部尚書熊一蒲、左都禦史蔣宏道為兒子花了8000兩銀子;禦史史贻直、侍郎潘維震都因為父親是外地考官而交易得中。

此外還有湖廣總督年遐齡之子年羹堯帶着萬金巨資深夜送給考官,巡撫朱阜的侄子朱世衍把積蓄的錢财也送到了主考的府中。除了這些高官的子弟,還有一些中低級官員的子弟也大行賄賂,甚至連幾個徽商也豪擲千金,為子弟買來了功名。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康熙時期,科舉制度日趨完善,是讀書人進入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十年寒窗就是為了博得一個功名,中舉人、中進士幾乎成了讀書人一生奮鬥的目标。是以學子們對考試的方方面面都十分在乎,對考試的公正性尤其敏感。

上面這份大字報所舉報的内容是否屬實,估計是有一定水分的。朝廷大員們的子弟未必都沒有真才實學,應該說他們比一般人享有教育、經濟方面等優勢,是更容易擷取功名的。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但也不可能全部的人都能中舉,是以順天府的學子們是想通過這份大字報,呼求公道,希望朝廷及時采取措施,查出那些營私舞弊者,并對主考和副主考予以嚴厲查辦。當時這起事件引起了朝野内外的極大關注。都察院監察禦史鹿佑向康熙皇帝奏請查辦姜宸英、李蟠。

康熙很重視這個案子,下旨将兩人逮捕入獄,嚴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限期破案。但康熙也沒有完全認定這次順天鄉試存在舞弊行為,他決定親自出題複試,并讓諸位皇子和大臣侍衛嚴加監考。

康熙原以為會有人不能完成複試,但奇怪的是,參加複試的舉人的考卷基本上都順理成章,這就表明,他們大部分人都是憑着真才實學通過順天鄉試的。于是康熙下旨,凡是考試三等以上的舉人,準其參加次年的會試,位列四等文章如果不堪入目的,則取消舉人資格。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對于這次順天鄉試出現的情況,康熙也下了一個結論:

大字報所寫之文诋毀過當,不是實情。自古以來科舉落榜者在外有所抱怨,是在所難免的,不能完全杜絕。

同時康熙也意識到,之是以會出現這種事情,是因為考試中舉的人朝官子弟太多,是以容易激起人情憤怒。于是下令後鄉試,官員子弟另編字号考卷,按一定比例錄取,以免考試所中名額為大臣子弟所占。

順天鄉試,大臣子弟十餘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複試結果都是人才

至于本次鄉試主考李蟠、姜宸英的結局如何呢?李蟠由于确實存在舞弊行為,因為有不少舉人在複試中不合格,是以被康熙逮捕入獄,定了個流放的罪名;姜宸英本無過錯,他聽說李蟠被流放,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希望,在家服毒自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