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康熙三十八年(1699)秋天,顺天乡试发榜,生员们在人群中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凝视榜单,希望在榜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然而人们发现,这张榜单有问题,因为排在前列的,几乎清一色都是朝廷大员的子弟。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么多朝廷大员的子弟是凭真本事考上的吗?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很快各种传闻不胫而走,没过几天,北京城中便流传了这么一句话

“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

。这“老姜”是指的是本次乡试副主考、年逾古稀的名士姜宸英,“小李”指的是主考、刚过而立之年的上科状元李蟠。

不仅如此,长安街上又贴出了一份很长的大字报,大意是:朝廷开科取士的目的是为了网罗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主考、副主考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的工具,希望朝廷给个明确的说法。这份大字报还列出了朝廷大员的具体名单,以及他们送给考官的具体银两。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朝廷大臣子弟五个名列前茅,部臣子弟则有十几个榜上有名。时任大学士的王熙、尚书李天馥凭借重臣的权威,为子孙花了3000两银子;工部尚书熊一蒲、左都御史蒋宏道为儿子花了8000两银子;御史史贻直、侍郎潘维震都因为父亲是外地考官而交易得中。

此外还有湖广总督年遐龄之子年羹尧带着万金巨资深夜送给考官,巡抚朱阜的侄子朱世衍把积蓄的钱财也送到了主考的府中。除了这些高官的子弟,还有一些中低级官员的子弟也大行贿赂,甚至连几个徽商也豪掷千金,为子弟买来了功名。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康熙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径,十年寒窗就是为了博得一个功名,中举人、中进士几乎成了读书人一生奋斗的目标。因此学子们对考试的方方面面都十分在乎,对考试的公正性尤其敏感。

上面这份大字报所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估计是有一定水分的。朝廷大员们的子弟未必都没有真才实学,应该说他们比一般人享有教育、经济方面等优势,是更容易获取功名的。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但也不可能全部的人都能中举,所以顺天府的学子们是想通过这份大字报,呼求公道,希望朝廷及时采取措施,查出那些营私舞弊者,并对主考和副主考予以严厉查办。当时这起事件引起了朝野内外的极大关注。都察院监察御史鹿佑向康熙皇帝奏请查办姜宸英、李蟠。

康熙很重视这个案子,下旨将两人逮捕入狱,严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限期破案。但康熙也没有完全认定这次顺天乡试存在舞弊行为,他决定亲自出题复试,并让诸位皇子和大臣侍卫严加监考。

康熙原以为会有人不能完成复试,但奇怪的是,参加复试的举人的考卷基本上都顺理成章,这就表明,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凭着真才实学通过顺天乡试的。于是康熙下旨,凡是考试三等以上的举人,准其参加次年的会试,位列四等文章如果不堪入目的,则取消举人资格。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对于这次顺天乡试出现的情况,康熙也下了一个结论:

大字报所写之文诋毁过当,不是实情。自古以来科举落榜者在外有所抱怨,是在所难免的,不能完全杜绝。

同时康熙也意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事情,是因为考试中举的人朝官子弟太多,因此容易激起人情愤怒。于是下令后乡试,官员子弟另编字号考卷,按一定比例录取,以免考试所中名额为大臣子弟所占。

顺天乡试,大臣子弟十余人榜上有名,康熙下旨复试结果都是人才

至于本次乡试主考李蟠、姜宸英的结局如何呢?李蟠由于确实存在舞弊行为,因为有不少举人在复试中不合格,所以被康熙逮捕入狱,定了个流放的罪名;姜宸英本无过错,他听说李蟠被流放,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希望,在家服毒自尽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