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各諸侯英雄的争霸中,到了最後,也就剩下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大集團了。曹操占據着北方,實力最為強大,孫權和劉備分别占據着江東和西蜀,實力雖不及曹操,但兩家聯起手來,曹操也是顧此失彼、無可奈何。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一方,連獻帝都得觀其言色以行之。孫權是守成之君,文不及父,武不過兄,守着父兄打下了的基業頤養天年。反觀劉備則是名望不大(販席織履出身),志向卻不小,他打着“克複中原,恢複漢室”的旗号,招攬四方文人志士,積極主動地抗擊曹操,履行着自己的諾言,最後也是未能實作平生之夙願,抱憾而死,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就從劉備手中失去的幾位謀士和大将來窺之一二吧。
1.陳群
早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備被封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别駕。後來徐州牧陶謙病重,臨死前要将徐州托付給劉備,劉備正要前往時,陳群對他說:“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争。呂布若襲将軍之後,将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
但劉備沒有聽從陳群之言,執意要東進徐州,結果呂布果然與袁術暗中勾結,打敗了劉備,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話。
曹操攻下徐州後,陳群後來歸附了曹操,曆任曹魏的禦史中丞、尚書令、鎮軍大将軍、中護軍、司空等職,錄尚書事,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徐庶
劉備失去的第二位謀士是徐庶。當時在荊州劉表的地盤上,劉備被劉表的小舅子蔡瑁追殺,一路誤跌誤撞地在南漳山中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一提醒說:“你啊,身邊缺個經綸濟世的人才啊!”劉備如夢初醒。你說巧不巧,晚上他就在司馬徽家遇上了徐庶,沒幾日便拜徐庶為軍師。
你别說,在接下來與曹軍的幾場戰鬥中,徐庶指揮若定,打敗了曹仁、還占領了樊城。很快,曹操就知道了劉備軍中有徐庶這樣的人才,在謀士程昱的主意下,曹操軟禁了徐庶的母親,最終将徐庶騙回到自己身邊,而徐庶也在臨行前向劉備發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
當然這是演義中的說法。
正史記載中,徐庶是同劉備一起南逃投奔荊州劉表時,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獲,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别劉備,前往曹營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徐庶的才能究竟有多大?據程昱自己說是他的十倍。可惜這樣一位經天緯地之才從此以後就湮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中。假如當時劉備派一名心腹暗中保護徐庶的話,說不定曆史還會有下文呢。
3.龐統
劉備失去的第三位謀士是龐統。名士司馬徽說:卧龍、鳳雛得其一者可得天下。劉備雖然渴望人才,但卻不識人才。
昔日龐統投奔荊州的劉備時,劉備不識其才,居然給龐統封了個耒陽縣令。龐統整日不理縣務,後被免官。直到東吳的魯肅給劉備寫信、諸葛亮也極力推薦龐統時,劉備才召見龐統,一番交流後,劉備發現龐統确實是個人才,這才開始提拔重用起來,職位僅次于諸葛亮。
龐統最大的功勞就是說服劉備進軍西蜀的劉璋。他為劉備定下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上計是“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中計是“擒殺守關将領楊懷、高沛,再進取成都”,下計是“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
劉備最終選擇了中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就在劉備率軍攻打雒城(今四川廣漢一帶)時,龐統親冒矢石率衆攻城,被飛箭射中而死,時年36歲。
演義中更将龐統之死進行渲染,說龐統主動要從小路進攻雒城,讓劉備走大路,劉備還将自己所乘的的盧馬讓與龐統騎,結果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亂箭射死。
劉備明知小路有危險,還讓龐統去涉險,關鍵是他明知自己的的盧馬會害主,還要讓于龐統騎,這豈不是明擺着把龐統往死路上逼嗎?這說明劉備不僅不識才,他更不憐才。
1.太史慈
劉備與太史慈初次相識是在他為平原相時,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圍困,太史慈為報孔融之恩,單騎突出重圍向劉備求救。劉備率軍三千人與太史慈一同前往,幫孔融解了圍。
可惜劉備沒有留住太史慈,太史慈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去了,結局是太史慈不被劉繇重用,反而被孫策招緻麾下,成為東吳的一員猛将。
太史慈的武功也是不容小觑的,他曾在神亭嶺酣戰孫策,不分勝負。《三國志》中亦記載: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於是解散。”
太史慈的箭術也是一流的,他在北海單騎重圍時,回身取弓箭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吓得無人敢去追趕。太史慈随孫策讨伐麻保賊時,一箭射中城樓上裨将手腕,釘在柱子上,見者無不喝采。曹操想要招攬太史慈都沒能成功,可見太史慈的确不簡單。
2.張任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攻取益州,劉璋派遣泠苞、劉璝、張任、鄧賢等四人在涪水關進行抵抗,但均被劉備擊敗。張任退守雒城,兵敗被俘,拒不投降,被劉備斬殺。
裴松之注引《三國志》: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橋,戰複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複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歎息焉。
關于其餘三人泠苞、劉璝和鄧賢後來的事迹,正史中未記載,演義中說泠苞先是被劉備軍俘虜,假裝投降後以招降其他将領為由逃回,後來戰敗後又被劉備軍俘虜,劉備遂下令将其處死;劉璝退守雒城,被副将張翼砍死後投降劉備;鄧賢于亂軍中被黃忠一箭射死。
3.襄樊之戰失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奪得漢中後,指令關羽向北進攻曹操的襄陽和樊城,想以此進一步牽制曹操,關羽于是發動了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關羽圍困了襄陽和樊城,又利用連綿霖雨決漢水上遊之堤,水淹了于禁七軍,于禁投降了關羽,龐德誓死不降,最後被關羽斬殺。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裡,會天霖雨十馀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曹操急忙寫信給孫權,許他江南之地,又派徐晃帶兵救援樊城,徐晃利用關羽對他的信任一舉突襲了關羽的營寨。同時孫權命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的江陵,斷了關羽的退路。
關羽一路向西撤退,在距離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被東吳潘璋部将馬忠擒獲,和其長子關平一同遇害。
此戰還損失了關羽的扛刀大将周倉,劉封也因為沒有救援關羽被劉備處死了,與劉封一起鎮守上庸的孟達也投降了曹魏,更重要的是劉備失去了荊州的統治。
4.伐吳前夕失張飛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當年的六月,為給關羽報仇,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谏,出兵讨伐東吳。
他派張飛從阆中出兵江州,臨行前還告誡張飛要體恤兵士,但張飛不聽,常常鞭打部将。終于,不堪鞭辱的部将張達、範強在臨出兵前将張飛謀害了,并帶着張飛的首級去投奔了孫權。
《三國志·張飛傳·》: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阆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将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5.夷陵之戰損失大批将領
張飛死後,劉備更是惱羞成怒,他親自帶兵攻打東吳,再加上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加入,氣勢上十分強大。
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遏制了劉備軍的進攻後,找準機會火燒劉備軍的連營,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抱憾而死。
此戰,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一系列新星将才如張南、馮習、傅肜、馬良及蠻夷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更有投降者不計其數,黃權投降了曹魏,杜路、劉甯等投降了東吳,經營幾年的蜀漢陣營被揮霍一空。
《傅子》:權将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馀人,備僅以身免。
不能不說,劉備也确實曾經強大過,在他占據了西蜀後,又一鼓作氣攻下了漢中,打敗了曹操。荊州方面,關羽也向北推進,攻下了襄陽,圍困着樊城,直逼曹操洛陽的大學營,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這是劉備的頂峰時期。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劉備慶幸統一漢室江山的夢想就在眼前時,形勢急轉而下,襄樊之戰失去大将關羽,丢失了荊州,不久張飛也被遇害。
彼時的劉備已是惱羞成怒,剛愎自用,他完全聽不見軍師諸葛亮和趙雲的話,一心要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讨伐東吳。
另一方面,劉備敢傾全國之兵發動對東吳的戰争,其實他也被前期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名義上是替關羽和張飛報仇,實則上是想借此滅掉東吳,但他小瞧了東吳的實力,再加上他錯誤的軍事謀劃,才被東吳的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同時也燒掉了他恢複漢室的夢想。
總的來說,劉備缺乏發現人才的眼光,千裡馬常有,但他并非伯樂。即使身邊有人才,但劉備也沒有好好地惜才、憐才,幾場仗下來,劉備損失了大量的人才。再加上劉備不善于發掘和培養人才,導緻蜀漢後期将領嚴重缺乏,以至于出現“蜀中無大将,廖化為先鋒”的局面。
難怪水鏡先生司馬徽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個“時”不僅包括曆史的走勢形勢,還包括了劉備的命運: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