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謇慈善精神的南通傳承

葉沈良

作為清末民初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張謇是中國近代慈善史的驕傲,張謇的慈善精神傳承也從其家鄉江蘇南通遍及中華大地,為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在優秀文化的堅守中傳承張謇的慈善精神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傳統優秀文化蘊含着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傳統優秀文化蘊含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積澱着多樣、珍貴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的生活理念等。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大力弘揚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鍛造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優秀文化是張謇慈善事業的根基和血脈,張謇在中國曆史的優秀文化中熏陶、浸潤。今天我們傳承張謇的慈善精神,就要從中國優秀文化中吸收更多的營養,用中華優秀文化來壯我們的筋骨,強我們的氣魄,明我們的智慧,讓慈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結出更鮮豔的成果。

在人文精神的弘揚中傳播張謇的慈善精神

中國慈善文化史上,張謇是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張謇的慈善精神是信仰的堅守、人格的傳承、氣質的流觞。張謇的慈善理念有對傳統的繼承、對時代的創新,其慈善理念與實踐為當代、為後世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産。

張謇的慈善影響不僅僅在南通,其慈善實踐和精神,影響着更為深遠的年代與範疇。“張謇精神”的核心是“創”,張謇興實業、辦教育、開慈善,創領時代之先,創趕風氣潮流。“江海精神”是深耕于南通曆史的力量,其核心是“勇”,張謇修河治水,融于海的壯闊浩瀚,江的綿延奔放,河的潋滟滋潤。“農耕精神”的核心是“耐”,張謇墾牧造田恩澤于江海大地,百姓把這種精神延續于代際傳承之中。“鐵軍精神”的核心是“硬”,一部大生紗廠的創業史,就是“鐵軍精神”的最初展現。“治學精神”的核心是“鑽”,張謇創辦全國第一所師範學校,使南通人的“治學精神”在張謇的業績中得到熏陶、滋養、沃野。“仁愛精神”的核心是“善”,張謇為南通留下了豐富的慈善史績,善行不僅是個人精神升華,更是南通社會風尚的展現。“通商精神”的核心是“闖”,南通商人以張謇為榜樣,傳承和弘揚愛國愛民的大情懷、實業報國的大格局、社會責任的大擔當、強毅力行的大氣魄。

在慈善城市的建設中傳揚張謇的慈善精神

張謇的慈善精神讓南通人更加堅定推進南通慈善之城的建設,慈善之城的南通标杆與慈善之城的南通路徑已經鋪展開來。南通博物苑有張謇的教育展陳,南通紡織博物館有張謇的實業展陳,中華慈善博物館有張謇的慈善展陳。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有張謇的教育留存,南通大生紗廠有張謇的實業留存,南通社會福利院有張謇的慈善留存。

在南通,情心助困、愛心助學、仁心助醫、慈心助老、暖心助孤、善心助殘、誠心助創、匠心助美的慈善項目讓更多的人享受慈善的陽光;善韻藝術團、善韻劇目、善韻基地等更多地傳播慈善理念;“莫文隋”志願隊、江海志願服務更多地服務南通百姓;基層慈善組織、機關慈善分會、社會公益機構等彰顯着越來越強大的慈善能力。

與此同時,更多的慈善好人起着引領示範作用。南通有史可鑒,南通有張謇作為慈善人物的典範;南通有碑可仰,時代典型鼓舞今天的南通人,是南通邁向慈善之城的強有力的群體;南通有景可觀,中華慈善博物館建在南通,在慈善之城的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南通有神可聚,南通城包容、彙通、崇文、厚德,有了這種城市精神的凝聚,就能夠在慈善的道路上,奮鬥、進取;南通有事可贊,南通城有很多好人好事,他們感動着南通人;南通有書可品,很多美好的南通慈善故事,讓感受到慈善的心雨在我們心中飄灑;南通有願可行,慈善志願者,用一技之長點亮人生、服務社會。

可以說,張謇逝世雖已近百年,但他留下的慈善精神财富,無疑仍是南通乃至全國範圍内的文化辨別和精神标杆。

目前,慈善之城的建設已經把慈善陽光灑滿南通每個角落。南通已揭牌營運的“謇園”慈善空間,正在積極傳播慈善文化、實施慈善項目、開展志願服務,傳承着張謇慈善精神,讓越來越多的南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慈善總會副會長)

【來源:人民政協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