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謇,很多朋友都比較熟悉了,立馬想起了張謇是一個愛國的實業家。
而且很多朋友都知道,張謇是江蘇南通的晚清狀元。
當然,張謇的狀元,與普通的狀元稍微有點小差別。因為張謇是恩科的狀元。
所謂恩科考試,是指遇到朝廷慶典,特别加開的科舉考試。
當然,恩科狀元含金量和普通狀元沒什麼差別,都是需要經過重重選拔,都是非常值得驕傲的。
張謇先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一直沒有中進士。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恩科考試,張謇連番精彩表現,殿試時成為第一名狀元。
但是中了狀元的張謇并沒有在仕途上有很大的地位,反而成為了實業巨子,對江蘇的經濟和教育有巨大的發展作用。
其實張謇不隻是實業家,也是個水準高超的對聯大王,對聯水準爐火純青,令人刮目相看。

畢竟,科舉時代過來的讀書人,基本都能吟詩作對。像張謇這樣的狀元之才,要是不會寫對聯,那才是怪事呢。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愛對聯的讀書人。記得關注我哦。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張謇的4副對仗工整的精品對聯,讓大家對張謇的才華有更多的認識。
當年戲劇家歐陽予倩曾經前往南通表演,張謇特地為歐陽予倩的“更俗劇場”題寫楹聯。
上聯是:“真者猶假,假何必非真,看諸君粉墨登場,領異标新,同博尋常一笑粲。”
下聯是:“古或勝今,今亦且成古,歎三代韶英如夢,求本知變,聊應斟酌百家長。”
這副對聯字數很長,卻能做到對仗工整,叙述清晰,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上聯表達了戲曲與人生的真實與虛幻關系,高度贊揚了演員們的表演具有“領異标新”的特點,可以讓觀衆們得到愉悅享受。
韶英,舜樂和帝喾樂,亦泛指古樂。
下聯從古今關系入手,說戲劇能夠讓人感受到古今的流變,幫助人們“求本知變”。
是以,戲劇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人們應該“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優秀藝術。
可以說,這副對聯不但緊扣戲劇表演特點,還巧妙契合“更俗劇場”改變風俗的用意,而且表達了對話劇等新派戲劇的支援和鼓勵,是對歐陽予倩等人的極大贊許。
我們從這一副對聯中不但可以感受到張謇的才華,也可以感受到張謇樂于提攜後輩的熱心腸。
張謇對江蘇的教育事業有很大貢獻,自然也會有對聯留下痕迹。
比如,張謇為江蘇通州的“通州師範大禮堂”題寫楹聯:“極東西萬國推崇為教育大家,先聖亦雲,吾學不厭誨不倦;合周秦諸子受裁于狂狷一體,後生有志,各尊所聞,行所知。”
上聯是說,像孔子那樣被中西方廣泛贊譽的大聖人,也還要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是以,普通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下聯是說,每個學生的性格不一樣,有人狂,有人狷。而學校傳授的知識也很多,諸子百家,甚至西洋的知識,都很不相同。
是以學生們要努力學好老師傳授的知識,然後學有所用,真正把所學的知識施展出來,成為一個調和“狂狷”為一體的“中庸”之人。
(典故出自《論語》:“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這個對聯不但用典自然,而且對仗工整,表達了張謇對學生們的殷殷期望,令人佩服。
話說張謇在南通創辦了女紅傳習所,專門聘請了“刺繡高手”沈壽擔任所長。
從此,張謇和沈壽關系密切,把沈壽收為女弟子,教沈壽寫詩,關系相當親密。
由于沈壽是“有婦之夫”,是以張謇和沈壽的關系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猜測。
結果,張謇自己也不懂得避嫌,居然送給沈壽一副對聯:“繡段報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紅羅襦。”
看上去這副對聯沒有什麼問題,說的内容好像都是衣物的問題。
但是熟悉詩詞的朋友,看到下聯,肯定會想起古詩:“君知妾有夫,贈妾以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大家肯定會猜測,張謇和沈壽是不是有不正當的關系?
于是乎,就有一些傳言流傳在民間。
沈壽的丈夫一向和沈壽感情不好,在外地聽說了這個绯聞之後,專門跑到張謇面前鬧事。
張謇沒辦法,趕緊破财消災,給了沈壽的丈夫一大筆錢,然後又幫沈壽的丈夫納妾,這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隻可惜,沈壽才48歲就去世了。沈壽去世的時候,張謇無比傷心,他寫下了一副感情真摯的挽聯。
“真美術專家,稱壽于己,壽不稱于名,才士數奇,如是,如是;亦學詩女弟,視餘如父,餘得視猶子,夫人為恸,喪予,喪予。”
上聯稱贊了沈壽在刺繡等美術藝術上的才華,說“沈壽”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實,說是長壽,卻如此短命,實在令人惋惜,令人感歎英才早逝。
下聯則是回顧了張謇和沈壽的交往,說沈壽曾經向張謇學詩,把張謇當作父親。
如今沈壽死了,張謇像死了孩子那樣難受,悲痛萬分,悲傷感歎:“上天是要我的命呀!”
(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顔回死了,身為老師的孔子無比傷心。
此處張謇借用這段典故,表達自己對女弟子沈壽去世的悲痛之情。)
上聯的“如是,如是”出自佛經,下聯的“喪予,喪予”出自儒門的《論語》,不但對仗工整,而且用典恰當。
這副挽聯真是非常精彩,水準一等一。而在水準之外,我們更可以看到張謇對沈壽的感情。
雖然,這副對聯很有些辟謠的意思,張謇說自己和沈壽隻是“老師與女弟子”的關系,是“父親和女兒”的關系,根本不是傳言裡的男女關系。
但是仔細品味,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副挽聯的真情實感,仿佛看到了張謇老淚縱橫的模樣,還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遊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