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110年前,我國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與其兄張詧在江蘇創辦了通州醫院。曆經110年的漫漫歲月,如今的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簡稱通大附院)依然默默守護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彰顯着張謇先生“以宏慈善”的辦院理念,雖曆百年,從未失色。在這110年熠熠生輝的曆史長河裡,有張謇、張詧創業之路的筚路藍縷,有戰火紛飛的風雨兼程,有新中國成立後的春風拂面,更有21世紀的領航華章。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近日,通大附院将這110年的輝煌與坎坷的曆史,第一次搬上話劇舞台,第一次将張謇興辦醫院和醫校的故事以文藝形式進行呈現,第一次在舞台上正面展現張詧——這位被曆史幾近遮掩的張謇“叔兄”。沉郁的大提琴聲中,由通大附院出品、申演文化承制的史詩話劇《通醫魂》讓張謇先生走上舞台,與一代又一代“通醫人”展開時空對話,百十年的“通醫”,張謇先生之精神依舊被傳承,被弘揚,怎不令場内和線上的觀者動容?

形散而神不散,張謇精神貫穿全劇

張謇先生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沒有他,中國的紡織工業發展不會這樣快。身為清末狀元、翰林學士,他卻毅然辭官回鄉,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嶄新道路。1926年仲夏,他的去世令萬千人悲痛不已,近百年來,瀕江臨海的南通城内,曆史的塵埃并未湮沒他的功績,他的名字依舊被人口口相傳。張謇,是南通這座江蘇名城無論如何都無法避開的一個名字,如同城南城北都無法繞開的濠河水。

“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張謇用畢生的精力,追求強國之夢。辦工廠,開農墾,興水利,疏交通,從普及教育到撫恤貧病,從休閑娛樂到商務金融,時隔百年,他創辦的學校依然是莘莘學子向往的殿堂,他創辦的醫院更是向着“百強夢、新院夢、康養夢”的目标踏實前進。話劇《通醫魂》出品人,南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高建林認為:“通大附院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創始人張謇、張詧兄弟的遠見卓識,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正确上司,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通大附院人的砥砺前行和接續奮鬥。”創辦伊始,張謇、張詧就确定了醫院與醫校互相孶乳、齊頭并進的先進理念。正是他們前瞻性的眼光,醫院的百年發展始終将醫療實踐與教學相結合,臨床專家和醫學教授的雙重身份得以融合相通,也是以湧現了一代代名醫和名師。話劇《通醫魂》出品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施炜認為:“傳承和弘揚張謇精神,厚植獨特的醫院文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用優異的成績向110周年院慶獻禮,是我們當代通大附院人的使命與責任。”張謇先生的愛國熱忱、為民情懷、開放理念、無畏勇氣、創新意志、擔當意識、實幹品質、誠信品格,在通大附院人的血脈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更在話劇《通醫魂》中有了生動立體的呈現。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對編劇倪歌而言,創作話劇《通醫魂》,是一場追尋,更是一次緻敬。倪歌是學醫之人,身為通大附院的工會常務副主席,愛穿旗袍,擅撫古琴,喜好文學,卻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話劇編劇,更從未想過能将畢生傾慕的張謇先生創辦醫院的故事搬上話劇舞台。有歇業謇先生的史料浩如煙海,倪歌一頭紮進古紙堆中,走近張謇,傾聽張謇,踮起腳尖,去觸碰張謇靈魂的高度。不足兩小時的話劇中,如何既要展現張謇、張詧創辦醫院的往事,同時又要呈現通大附院百十年的歲月長河?倪歌迷茫過,踯躅過,但她最終發現,張謇先生雖早已步入曆史,但他的精神卻依舊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通醫人”。于是,倪歌用手中之筆,“解剖”開一個個院史上的橫截面,讓一代代醫者跨越時空,在舞台上與張謇先生展開精神對話,在散點式戲劇結構中,串起了一部源遠流長的通大附院編年史,波瀾壯闊,宏大精巧,恰似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舞台散文。

在這篇舞台散文中,我們看到了張謇、張詧兄弟開辦醫院之耿耿初心,看到了首任院長熊輔龍當衆解剖屍體的敢為天下先,看到了寄生蟲學鼻祖洪式闾等奔赴抗戰前線的視死如歸,看到了急電護校的曹書田之鐵骨铮铮,看到新時代抗擊新冠疫情的醫護團隊之英雄柔情,更看到一代代通醫人沿着張謇先生開創的道路,不忘初心,前赴後繼,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百年不變的通醫魂。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這篇舞台散文的開篇,是2020年奔赴湖北抗疫的當代“通醫人”對張謇先生遠去背影的一次集體緻敬。2月5日,侯亞玲在日記中寫道:面對豐盛的早餐,我隻咬了一口饅頭,怕喝水,未來的四到六個小時裡,上廁所将是不易解決的問題。2月14日,朱志紅在日記裡寫到:每晚疲備地躺床上,總會想起出征前隊長顧俊主任說的那句“一定會帶好隊員,圓滿完成使命,一定将我們的隊員一個不少的平安帶回來!”其實我們隻是平凡的醫務人員,但召即來,來即戰,戰則必勝。3月6日,範春霖在日記裡記錄:兩小時争分奪秒的搶救,依然沒能從死神手裡奪回病人,我既内疚又沮喪,送我們回宿舍的大巴司機誠懇地說:武漢人謝謝你們。頓時,我的嗓子發堵了。3月11日,姜岱山寫下日記:經過3個小時的搶救,在那與世隔絕的ICU裡,我們再一次擋下了死神的鐮刀,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4月16日,顧俊寫下這篇日記:高書記特意來電話,轉達了省裡的高度評價,他說我們是通大附院的驕傲;正巧今天醫院的院史館啟動建設,他說我們是曆史的現在進行時,書寫着當下,而我們所做的,足以告慰我們通大附院的創始人張謇先生……一段段赴湖北抗疫的“通醫人”日記,被編劇倪歌幾乎原封不動地搬上舞台,又被導演何鳴晖賦予西方歌隊的莊重形式,引領觀衆和“通醫人”一起去探究:當今醫者抗疫,畢竟還隻是在盛世裡的恪盡職守;而當年的張謇先生又是懷着怎樣的希冀,在一個亂世中,披荊斬棘,以一己之力建起了一個理想國?

巧用音樂與光影,三扇大門流轉百年時空

劇本如設計圖紙,圖紙再精美,還需建築師将藍圖變成現實。出任《通醫魂》總制作人的楊晶提議,決不能“鄉下獅子鄉下舞”,必須引入專業團隊來制作話劇《通醫魂》。作為總制作人,她說她“一手托兩家”,引薦的團隊必須具備強大的舞台劇制作能力,方能對得起出品方的重托。數年前,楊晶曾與申演文化合作創排過話劇《董竹君》和《索瑪花盛開的地方》,兩部話劇的舞台呈現都獲得業界認可,是以,她力薦申演文化出任話劇《通醫魂》的承制方。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申演文化沒有辜負楊晶的厚愛。申演文化聯合創始人何鳴晖,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出任話劇《通醫魂》導演後,便一頭紮進史料中,與編劇倪歌一起細緻爬梳素材,精心剪裁故事,給一個個古紙堆裡的人物注入了鮮活的靈魂,那一個個靈魂,都與張謇先生血脈相承、氣息相通;那些步入曆史的陳年往事,經由話劇專業手法進行結構,那一段段戲劇沖突逐漸變得跌宕起伏,一個個台上的人物也宛如真實。謝幕時,黃須美的兩位白發蒼蒼的女兒,蹒跚着走上舞台,走到扮演黃須美的演員楊文婷跟前,流着淚喊“媽媽”。台下的觀衆并不知道,身為執行導演的楊文婷臨演前兩天才頂替出演黃須美一角,即演出了黃須美的溫婉、克制與善良。黃須美女兒對着楊文婷喊着一聲聲“媽媽”,難道不是演員塑造角色的成功,不是導演把控劇本、把控舞台、把控演員的成功,不是話劇《通醫魂》的成功?

對何鳴晖而言,要将劇本中一個個曆史的“斷面”,渾然一體地呈現在舞台上,是有較高藝術難度的。他調動了各種手段,将通大附院源起和發展的曆程娓娓道來,徐徐展開,一如一幅壯闊秀美的畫卷。舞台上,光與影營造出獨特的藝術空間,一把大提琴奏出深沉的樂曲,悠揚舒緩,象征着張謇先生的精神綿延不息。代表時空流轉的三扇大門,移步換形,台上變遷的是不同的時代與故事,而不變的,則是一代代“通醫人”一脈相承的“通醫魂”。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設計出舞台上這三扇大門,頗費一番“形象種子”找尋的周折。申演文化聯合創始人、《通醫魂》視覺總監童為列面對散點結構的劇本,一度陷入視覺創作的困境。《通醫魂》中涉及從1911年到2021年的多個時空,并且時空與時空之間交疊變換,用話劇舞台上常用的現實主義布景,耗資不菲,效果未必上佳。用時下流行的虛拟空間去呈現?《通醫魂》劇本雖然時空變換靈動,但各個時代的“橫截面”卻是用工筆寫實描摹的,寫意虛拟的舞美必定難以交代具體的演劇時空。童為列與何鳴晖反複讨論,他們從劇本的核心中挖掘舞台形象的種子:劇中,張謇先生是作為曆史見證者的形象出現的,而曆史的程序無外乎是時鐘的行走,老照片裝裱的相框是曆史的一次次定格,他們把這兩者嘗試結合起來。這才有了現在舞台上呈現的三個旋轉有序,并且能夠根據不同時空的場景進行多角度變化的大門。而長短不一的三個相框之旋轉,也代表了時鐘上的指針旋轉。通過與每場具體的布景道具相結合,形成了場場有序的舞美變化。最後呈現的舞美極具内涵又靈動多變,導演何鳴晖還非常巧思地将每場旋轉的變化呈現在觀衆面前,時而像在搬運,時而像在建設,時而又像是在負重前行,給予觀衆無限的想象空間。

梅花獎演員與醫者同台,把感動帶給彼此與觀衆

早在2017年,南通藝術劇院就創排了話劇《張謇》,該劇制作人、副導演楊晶即邀請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康愛石主演張謇。此番排演《通醫魂》,楊晶堅持非康愛石出演張謇不可:“康老師是話劇舞台上飾演張謇的不二人選。”對于康愛石塑造的張謇,張謇的後人也極為認可,南通的觀衆更因愛戴張謇而“愛屋及烏”地敬重在台上扮演張謇的康愛石。康愛石愛好垂釣,漁場主原先對他并不熱情,但看過話劇《張謇》之後竟視之為摯友,不僅堅決拒收垂釣費,還每回都親撈大魚讓康愛石滿載而歸。三年間演了70餘場話劇《張謇》,康愛石早已為張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舞台上時常覺得自己就是張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一聽說在扮演“實業家張謇”之後,又能在話劇舞台上塑造“創辦醫院和醫校的張謇”,康愛石連劇本都沒看,當即推掉其他演劇任務,答應加盟《通醫魂》的演出。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話劇《通醫魂》中,張謇雖是貫穿全劇的靈魂人物,但張謇在舞台上真正具有戲劇沖突的戲僅有一幕,那一幕裡,面對張謇這位“花錢比掙錢還要快”、身上穿着更新檔褲子的大實業家,其兄張詧從最初的不解,逐漸為其精神所感動,遂與張謇攜手,共辦通州醫院。這一幕戲裡,康愛石以其沉穩的台風、紮實的台詞功力,形神兼備地将一位心憂百姓的張謇先生樹立在舞台上。張謇先生的嫡孫、全國政協原常委張緒武先生認為,這就是活在張謇家人心中的張謇!

除了康愛石等8位專業演員外,導演何鳴晖從通大附院的員工中挑選了25名醫護人員參演《通醫魂》,這些從未登台演過話劇的“素人”,卻在極短時間内融入創作團隊,展現出“通醫人”高度的敬業精神。排演之初,康愛石還曾擔心群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很快,他就發現,這群一直被張謇精神所浸淫和感召的“通醫人”,對待舞台如同對待手術台一般一絲不苟:“有的時候,我都感覺這些醫護人員比我們某些專業演員還要更出彩!”通大附院的護士吳偉偉剛開始排練時,還雙腿顫抖,心跳如擂鼓,但上了舞台,“我仿佛不止一次地聆聽到張謇爺爺在我耳邊低語鼓勵”。在舞台上與張謇先生的精神對話,讓吳偉偉深切感受到“靈魂被洗禮”,她跟幾代“通醫人”一樣有着滾燙的“通醫魂”。

在側台,看着群演注視着張謇堅毅而崇敬的目光,《通醫魂》的總制作人楊晶一次次淚目:“張謇是一座藝術富礦,文藝作品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表現張謇,但張謇辦醫院的題材,先前的文藝作品極少涉及,是以話劇《通醫魂》的切入角度不落前人窠臼,紮實的劇本,到位的舞台設計,主演和群演默契配合,讓這台話劇格外動人。”

作為一家醫院,能出品排演一台具有專業品質的原創話劇,對通大附院的文化建設而言,無疑是值得紀念的裡程碑式成就!

世間最難是懂得

——《通醫魂》創作劄記

倪歌

話劇《通醫魂》首演過去好多天了,但腦海裡總還有揮之不去的大提琴聲。

這部戲的創作過程将是我這輩子最珍貴的記憶之一。這種幸福和滿足感不亞于談了一場戀愛,完全沉浸其中,明知道會有結束的那一天,但還是希望能晚點到來。

作為主創之一,最大的福利莫過于19号下午看的一遍完整彩排,沒有走動的觀衆,沒有亮着大燈的記者,身邊隻有貼心的樊樊。彩排最後,康愛石老師扮演的張謇轉過身來對着追随的人群緩緩揮手的那一幕,我再次淚奔了,淚眼模糊中,我跳上台朝着康老師奔去,何鳴晖導演在後邊喊:“還沒結束呢!”可我已經抱着康老師淚如雨下。康老師輕撫我背,任我痛快地流淚,好像幼稚園裡最後一個等到家長來接的孩子,趴在媽媽肩頭的感覺。

話劇《通醫魂》:藝術地展現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10年光輝曆史

世間最難是懂得。一群懂得張謇的人在一起很認真地做一部戲,這種懂是在精神上的深度認同,不知不覺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為他的偉大事業而感動,并把這份濃烈的情感注入到藝術創作中,像一束光從玉瓶裡透出,讓整部戲都溫暖生動了起來。何鳴晖導演想改劇本,我說随便改沒問題。因為導演懂編劇的意圖,視覺懂導演的審美,主創之間一切的溝通都順利得不可思議。

劇本是骨架,表演是血肉,舞美是皮膚,導演負責注入靈魂,而張謇的扮演者康愛石老師是這部戲的定盤星。要說他有多重要,大概相當于主動脈吧。還有總制作人楊晶,相當于肺動脈,他們兩個都連着心髒,決定着整部戲的心跳。康老師一個轉身,一個回眸,就能震懾全場,他的表演是行走的教科書。去張詧墓前祭拜時他的一聲“叔兄“,我當即熱淚盈眶,或者他根本不是在演張謇,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經是了。康老師是楊晶請來,結果康老師拽着她也演了個角色,甚至連熟悉楊晶的朋友直到謝幕時,才發現台上那位滿口“狼山牌”國語的紗廠老女工竟然是楊晶扮演的!

執行導演楊文婷的聲音簡直像金蘋果掉進銀網兜那樣熨帖,隻有她能演出黃須美那種與生俱來的善與美。演出結束後,黃須美兩位七十多歲的女兒顫巍巍地跑上舞台,竟然對着她喊“媽媽”,成為當天最動人一幕。還有尹立乾演的首任院長熊輔龍極具風度,難得見到長得那麼好又沒有被寵壞的男孩子。宋冠廷的曹書田是個驚喜。小強的兩個角色也賺足了觀衆的眼淚。我很喜歡警察局長和盧專員兩個漫畫似的人物,那是何導的神來之筆。群演的排練也是個奇迹,從報名的七十多個一線員工中選拔了25個人,竟然每次排練都能全勤。群演的勤奮和悟性讓導演組特别滿意,隻是辛苦了形體指導羅雪,行走于滬通之間,常常累到嗓音沙啞。大家的敬業與投入讓我感動,我們因為《通醫魂》走到了一起,也一起讀懂了“通醫魂”。

上司們在創作過程中扮演了“潤物細無聲“的角色,他們給予我堅定的信任與支援。高建林書記和施炜院長都是正宗的“通醫人”,和劇中的不少人物有過交集,特别能了解《通醫魂》所表達的主題和情感。而總策劃人馬衛東常務副書記發現康愛石老師竟然是《平凡的世界》裡田福堂的扮演者之後,還小激動了一把。沒有馬書記最初的倡導,就不會有這部戲,也不會有康老師的出演啦。簡直有點“草蛇灰線,伏脈千裡”啊。而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作者:張裕

編輯:王布米

責任編輯:施薇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