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讀古詩|陶淵明筆下的詩與遠方

作者:位長安

以後品讀詩詞,我打算分子產品進行:

1 前言導入

2 詩詞+翻譯

3 長安品讀

4 常考題分析

長安讀古詩: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01

前言

咱們今天來聊聊陶淵明,這是一位讓人聽到名字就倍覺神清氣爽心底澄澈的詩人!他破天荒地将文學由廟堂之高輕輕拉下,讓詩歌的觸角延伸到廣袤的大地,在開荒南野、戴月荷鋤中重新開花結果。

陶淵明的時代晚于曹操,也沒趕上建安文學的末班車,不過他的橫空出世,卻為文學開辟了一條新路,這就是被後世無數文人魂牽夢萦的田園詩風。因為在他的筆下,田園風光、農村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

人們忽然發現,在慷慨悲涼的詩歌之外,在玄學盛行的清談之餘,在戰亂頻仍的苦難之下,還有一方心靈的栖息之地。詩和遠方,第一次成為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心靈避風港。

02

詩歌

我們今天品讀他的《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長安讀古詩|陶淵明筆下的詩與遠方

翻譯:

居住在人來人往的俗世之間,卻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嚣。

問我為何能如此,内心遠離世俗,所居之處自然僻靜。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南山的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缭繞,飛鳥結伴而還。

此中蘊含人生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如何表達。

03

長安品讀

這首小詩,是陶淵明田園詩風與心靈淡泊的最佳代表。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開篇玄之又玄,身處亂世之中,人世紛紛擾擾,何以感受不到?“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給我們答案。所謂“心遠”,指的是遠離官場,遠離喧嚣,即便處于“人境”,也可以内心平靜,無牽無礙。

這一點與古人所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頗有相似之處。,隐居山林,塵慮萦心,不過是形式歸隐;若能物我兩忘,即使身在市井朝堂,也可精神飛揚。

長安讀古詩|陶淵明筆下的詩與遠方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籬采菊,偶然擡頭,南山映入眼簾。“見”字,看似有意,實則無心,詩人悠然,南山悠然,人與山,山與人,彼此共鳴,天人合一。

倘若換成“看”或者“望”,則生硬而淺白,成為“有意”之舉。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評析過此句,原文如下: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在王國維看來,陶淵明此句為“無我之境”的典範!

長安讀古詩|陶淵明筆下的詩與遠方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南山傍晚,景緻尤佳,霧氣缭繞,倦鳥知還。陶淵明由歸鳥想到己身的返璞歸真。人與鳥,與自然,再次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于自然之中領悟人生意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妙哉妙哉!

這首小詩不尚藻飾,不雕不琢,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讓人讀完回味無窮!有金一代,最傑出的文雄元好問,曾在《論詩三十首·其四》中高度贊賞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此語果如是!

04

總結

陶淵明開宗立派,後繼者不勝枚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直接繼承,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轼亦深受影響!

作為田園詩派的鼻祖,盡管他在世時名氣不大,然而去世之後,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到今天為止,已然可以與李杜蘇辛并列而毫不遜色!

也許陶淵明從來沒想過要開宗立派,也不想做什麼詩派鼻祖,這位不識刀戟、躬耕壟畝的詩人在無意中悄然開創了一種自然清新淡遠的寫作風格,同時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心靈栖息的彼岸理想世界——桃花源。

在我看來,這也許才是陶淵明最大的魅力所在!

05

常考題分析

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能否改為“望”字,為什麼?

答:不能。“見”字,看似有意,實則無心,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态。詩人悠然,南山悠然,人與山,山與人,彼此共鳴,天人合一。倘若換成“看”或者“望”,則生硬而淺白,成為“有意”之舉。

明天,咱們分享他的另一首風格囧繞不同的詩作!

2021年11月12日

位長安敬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