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作者:大秦壁虎

搞企業做品牌,成都至少有兩大傑出女性。一個是現在紅旗連鎖的曹嬢嬢,另一個就是會弄豆腐的陳麻婆。

不管是不是麻臉做的,是不是女老闆做的,都叫麻婆豆腐。甚至,包括自己家仿照做的。一旦跟風,就是實火。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都不是差點點100歲的問題。

始創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陳麻婆豆腐,可能是成都餐飲店中,現在還存在着的、最老的一個,實火了159年。

在很多餐館吃過麻婆豆腐,但老字号陳麻婆豆腐,之前确實還沒吃過。這一期的百年老店上新,就去吃個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打車到後子門附近的總店,成體中心靜悄悄,周圍更新改造,陳麻婆開設在大樓中,不算好的地段。入口處中式建築結構的裝飾,是如今百年老店的标配,見怪不怪。

掃碼測溫,進入,我們還是有點方。第一個感覺就是:進階。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第一次來,兩層的結構,蓋碗茶樣式的燈具懸挂在頭頂。外面有招牌,裡面也有招牌,像故宮大殿中的“光明正大”牌匾。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每一層台階都帶有燈帶,樓梯轉角處專門設定有一個平台的等位區,這是生意興隆的自信。我也願意稱之為這是成都較為進階的等位區。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左手邊是“寬窄巷子”,我們6位,被引導到室内的“春熙坊”入座。午間時刻,一共三桌客人,靠窗,我們坐得很開。幾乎沒有乘坐旅遊大巴抵達的遊客用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陳麻婆豆腐,早已不是一間主要為挑油的腳夫提供便餐的飯鋪。畫風适應現在,那味道可還吃得慣?

麻婆豆腐、回鍋肉和宮保雞丁,依舊是我們要重點測評的三道菜。我們還按照口味點了一份酸菜黑魚片,一份香菇肥腸,一份燒椒豆花牛肉,以及一份蔬菜豆腐湯。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随機點的,都很不經典,但萬一好吃喃。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來陳麻婆豆腐不點麻婆豆腐,那多半是來裝怪的。豆腐上得很快,裝在石鍋中,滋滋冒着熱氣。

湯色紅亮,芡勾得不多,一撮花椒面和一些蒜苗,灑在上面。隻要看到沸騰,就想拍動圖,新鮮呀,誘人啊。熱氣中,味道濃烈。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好像現在餐館都愛用更有助于保溫的容器裝麻婆豆腐,起先肯定不是這樣。

最早,陳麻婆是賣給普通在外的勞動人民,挑油的腳夫自己貢獻油,外帶豆腐和肉末,請老闆娘代為加工,給點加工費即可。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日本人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紀錄片中,麻婆豆腐也是大鍋炒的,用普通盤子白碗,更偏向家庭的裝盛擺盤。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天冷,擁有新裝盤的麻婆豆腐其實也沒有沸騰多久。

豆腐軟嫩适中,沒有豆腥味。肉末顆粒明顯,吃得到真正的肉。調味後,香和辣,濃稠地包裹住豆腐。

在咬碎豆腐的那一刻,香味又瞬間混合進豆腐中,香味得以更充分地在口腔内攪拌。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和我們之前更新的百年老店系列中的麻婆豆腐相比,陳麻婆豆腐的辣味要更加突出。但是麻味,不那麼明顯。或許可以考慮恢複自己加花椒面的環節。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整體上,這一道麻婆豆腐,是下飯的,合成都人的味道,沒有迎合外地人。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麻婆豆腐,沒有丢招牌的臉,值得再點。

宮保雞丁,就還是努力餐的更勝一籌。陳麻婆的宮保雞丁,甜味過重,辣味幾乎沒有,口味也比較單一。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不管是荔枝味還是魚香味,川菜複合口味的精髓,就是好幾種味道均衡地混為一體,在細品中發現好幾種味道的美妙。而不是直接給一個猛的刺激。

雞丁的質感,吃起來也比較一般。不夠Q彈不夠飽滿,略水、略松垮。整個菜中,想要表揚的隻有花生米,是脆的,适合下酒。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燒椒豆花牛肉,在@康康 心目中,這是這頓飯最好吃的一道菜。厚油封溫,牛肉極其滑嫩,入口即化,似錘打剁成肉泥,再形成片狀。

甚至,比魚肉還更加柔和。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輔料中,青椒剁成末,辣味中自帶一股清新,穩穩當當地挂在每一片牛肉片之上。從上桌起開始計算,這道菜可以沸騰一分多鐘。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牛肉片下面蓋着的豆花,也是很好的儲存熱量的食物。豆花直接浸泡在蘸碟之中,孔隙中吸收足夠的調和味道。豆花嫩的口感中,又裹着青椒的鮮脆,算得上特别。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常見的回鍋肉,肉都一樣,不同的一般隻有肉的搭檔,菜從蒜苗、海椒和蓮花白中選。

當在菜單上看見名字叫做旱蒸回鍋肉,我們有點興奮,哈,還有這種回鍋肉,沒吃過,怕是很稀奇。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問服務員,服務員一句就是蒜苗回鍋肉,在大冬天中,又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菜上桌,乍一看,是沒啥特别。

肉炒得,不是我愛的幹香的那種。水分略重,幸好,還是很香。肥瘦适宜,肉片有大,有小,刀工不那麼勻稱,更偏向于家常的做法。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建議領班對服務員加強教育訓練。

旱蒸确實是一個今天不太能吃到的川菜種類。在一本名為《四川菜單》的内部資料中,回鍋肉就包括了回鍋肉、旱蒸回鍋肉和旱蒸香辣回鍋肉。

之是以和我們常常吃到的回鍋肉略有差別,在于旱蒸技巧的特别。肉并非水煮,得先蒸後炒。肉切片偏厚,也很好地保持軟糯适中,肥而不膩的口感。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酸菜黑魚片的分量很大,味道中規中矩。

酸菜不夠酸,粉絲不夠細軟,其他,沒有特别的記憶點,吃了個寂寞。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香菇和肥腸雙愛好者,看到菜單上的香菇肥腸,眼睛就流口水。

看見菜品的配料表中,還有藕片,不能吃辣的他,特别要求辣味減半,也要點。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裝盛的器皿很古代,上面有圖案紋飾,還有蠟燭持續加熱。肥腸有勁道的同時,邊緣和最外面一層,又有點脆的口感。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很喜歡他們的肥腸,大塊且幹淨,一口一個很過瘾。香菇不多,用的是幹香菇,香味更加醇厚。藕片炒得也很合适,是介于脆和軟之間的半生,油膩之餘,滿口清爽。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蔬菜豆腐湯,16元一份,價格不貴,制作得過于潦草,就是清湯寡水。如果隻要6元,@winwin 甚至都不樂意。

就我們點的這些家常菜而言,這是一家味道中規中矩的川菜館子,沒有特别的驚豔。成都畢竟是美食之都,好吃的太多了。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白婵 說,如果把這樣一家川菜店放在上海,那應該會很受歡迎,上海好吃的四川美食,太少了。

隻點家常菜,人均50元的價格,陳麻婆豆腐其實比很多普通餐館都更實惠。如果成都人有什麼要再次來的理由,那多半是環境很好+菜品成本效益高。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除了以“春熙坊”命名的大廳,還有“寬窄巷子”,亭台樓閣,甚至照壁也搬了進來。這個角度,看起來甚至像一張古代的床。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鳥籠懸挂,對聯張貼,陳麻婆豆腐的裝潢,都很有成都傳統的味道。遊客在用餐的時候,大概都會忍不住打卡拍小視訊,你看,我坐在寬窄巷子,吃到了麻婆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如果現在日本人再到中國拍美食節目,再拍陳麻婆豆腐,大概也會驚歎這家老店如今的規模,不再稱其“是過百年的老鋪”。

那時候的麻婆豆腐,還是典型路邊小店畫風。

大鍋大竈,似沒搬家以前的明婷和雨田。這邊起鍋,花椒需根據口味的輕重,自主添加,售價0.33元,撲面而來的接地氣。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100多年前,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店主陳春富的妻子大概也不會想到,憑借自己的經營,硬是将一道豆腐發揚光大為川菜中的經典。

這是外國人心中零差評的“Mapo Tofu”,餐館内,還會循環想起馬克西姆的鋼琴曲,班得瑞的輕音樂。再飲一壺圓桌正中間的菊花茶,都是時代的眼淚。

吃了個159歲的豆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