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作者:浩然文史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弗洛伊德是個學術和生活不分家的人。他往往一段時間中和某個人打得火熱,然後好上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被背叛的傷心事實,最後在極度憤怒之中與之徹底斷絕來往,老死不相往來。弗洛伊德真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呢!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将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那麼,弗洛伊德為何對“俄狄浦斯情結”如此情有獨鐘,不離不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有一種錯覺,好像是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發現了潛意識。真的不是!19世紀的後半葉,哲學家、心理學家們不僅承認了潛意識的存在,還将潛意識的沖突與心理疾病聯系起來考慮了。就連那位和弗洛伊德一起寫了《癔症研究》的布羅伊爾都說了,“人們是否擁有潛意識或下意識念頭,實在沒有必要再争論了,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最普遍不過的事實。”

“俄狄浦斯斯情結”這個術語卻結結實實是弗洛伊德本人提出來的。貨真價實!他經常對自己的早期著作修修改改,經考證這一詞大約出現在1905年左右。“俄狄浦斯”的部分來自古希臘的經典悲劇《俄狄浦斯王》,“情結”則與榮格有很大關系。前者的流行度讓“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新術語迅速深入人心,後者則讓弗洛伊德在提出這個新術語的時候腰闆挺挺的(嗯,這個可是被實驗證明了的哦)。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的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經典悲劇。在劇中,俄狄浦斯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受到了詛咒,說自己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為了避免詛咒應驗,他的父親故意不與妻子同房,結果還是不小心生下了他,天意難違啊!于是父親将他遺棄了。但是,命運之手顯然在暗中運作。俄狄浦斯被隔壁的國王撿起來當孩子養了,後來這位鄰國王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中殺死了親生父親,成為國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還生下了兩兒兩女。他得知真相後無法原諒自己,戳瞎了自己的雙眼。

這一戲劇在歐美國家可謂是家喻戶曉,普及程度絕對不亞于當年的“還珠格格”,是以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廣為流傳奠定了群衆基礎。

“情結”這一術語被弗洛伊德采納的過程頗有意思。“情結”一詞實際上源自弗洛伊德的死對頭——特奧爾多·齊亨。齊亨是一位柏林的精神病學家,旗幟鮮明地強烈反對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1904年,當時的榮格在布爾格霍茲利精神病醫院當醫生,他天才地發明了“單詞聯想實驗”。實驗發現,如果被試者對單詞的反應延遲或者沒有反應,這說明這個詞在他心中引發了幹擾反應。榮格把“情緒上的紊亂”稱為“情結”。齊亨對榮格對自己術語的新發展可是非常惱火的。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

正所謂各花入各眼,弗洛伊德看到榮格對情結的新解釋,高興得要死。他接納了榮格的“情結”,認為“情結”是被性本能驅動的、無意識中的欲望。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榮體的“情結”研究觸動了弗洛伊德心上的一顆“朱砂痣”——實驗法。

弗洛伊德早年進入維也納大學的醫學系,他經常出入實驗室,還有了不得的解剖技術。後來他做了可卡因與嗎啡實驗,過于着急地發表了一些荒唐的實驗報告,導緻他在1886年狼狽退出了傳統的學術領域。從此,實驗法成為弗洛伊德心頭的朱砂痣,他一生不再碰觸。“情結”由實驗而來,自然對弗洛伊德具有獨特的吸引了。

種種迹象顯示,弗洛伊德就有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而且這種情結與他的家庭、童年經曆直接相關。

弗洛伊德的家庭結構混亂又複雜。母親艾瑪莉亞在20歲的時候嫁給了40歲的雅各布,還成了兩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繼子的繼母。弗洛伊德出生時,兩個哥哥與父親從事羊毛生意,在家裡頗有話語權。不論怎麼琢磨,這個家庭結構都夠複雜!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弗洛伊德和父親的合影

母親對自己的長子弗洛伊德極為寵愛,這種關系在弗洛伊德看來是完滿的。媽媽叫他“黃金西格兒”(西格蒙德的昵稱),對他寄予厚望。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好,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他學習的時候,家裡妹妹練鋼琴的聲音打擾了他,家人就毫不猶豫地撤走了鋼琴。他在一生中從未流露過對媽媽的任何不滿情緒,在學術上也對母親、兒子之間的完滿關系極為推崇。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16歲的弗洛伊德與他38歲的母親艾瑪莉亞

弗洛伊德和父親的關系就頗為緊張了,可以說是愛恨交織。他恨父親的懦弱、無能。當時猶太人所處的人文環境是不甚寬容的,小弗洛伊德顯然對父親的隐忍不發極為憎恨。

“俄狄浦斯情結”的一部分就是兒子要殺死父親,取代父親。這種殺死不一定是身體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小弗洛伊德就非常憎恨父親的懦弱。在他的童年發生過一個帽子事件。當父親外出時,被一個沒有禮貌的基督徒羞辱了,還掉了帽子,雅各布并沒有反擊,而是默默撿起了帽子。這件事情令小弗洛伊德非常反感、憤怒、鄙視。他認為父親不夠勇敢,欠缺男性氣魄,太懦弱。在那個關頭,小弗洛伊德顯然在精神上已經“弑父”了,他的強人性格取代了自己心中的父親。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複雜的大家庭,第一排左三位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顯然又是愛父親的。父親對他來說象征着與社會、與自身的和解。我們沒有明确證據證明小弗洛伊德對父親的怨恨是否與母親當時的情緒有關。但是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生活在複雜家庭中的主婦通常不會太開心,也往往會對丈夫心懷怨恨。

另外,弗洛伊德在父親臨終前已經在内心中完成了與父親的和解,明确承認了自己對父親的愛意。雅各布死于1896年10月,他在11月給弗裡士寫信,“我對他的評價很高,了解他至深,他的性格融合了深度的智能與絕妙的自在無慮,對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當時的弗洛伊德正在提出“誘奸”假設。根據這個假設,雅各布曾經試圖猥亵過小弗洛伊德與他的妹妹們,導緻他們都患有強迫症!雅各布死後,這一假設的研究也停止了。

當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他們往往從自身感受出發,牛頓的蘋果、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概莫能外。弗洛伊德在原初經驗中獲得的當然有創傷,是以才有了“俄狄浦斯情結”;他在原初經驗中當然也收獲了來自父親、母親的無私的愛,是以又有了超越“俄狄浦斯情結”中“殺意”的升華。為了弗洛伊德的理論貢獻,我們欠他的父母一句“謝謝”!

1、 [美]彼得·克拉瑪:《弗洛伊德傳》,連芯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

2、洪丕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學說》 ,重慶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面條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