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作者:大東北的小豆包

公元前11世紀中葉,世居在陝西姬姓周部落在周武王的帶領下開始了東征,他們目标是核心統治區域是河南的商王朝,最終經過牧野大戰,末代商朝統治者帝辛,舉火自焚,商王朝成為曆史,一個新的王朝誕生。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牧野大戰

此時的商王朝國祚已經600年,而周王朝則是新的朝代,如何鞏固自己的天下?這需要很多的路要走,可是上天已經給不了周武王太多的時間了,幾年後,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年幼,國家權柄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掌握。

打完天下後的安天下,需要數代帝王和名臣的輔佐,而他們創立的制度影響中國數千年。

在周王朝以前,對于國家最高統治的稱呼,都是以“帝”來稱呼的,按照《史記》中的記載,從炎帝和黃帝開始一直到周王朝以前,最高的統治者都已“帝”來稱呼,比如帝喾、帝啟、帝癸(夏桀)、帝辛(纣王)。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君權神授的理論在周朝成熟

周武王姬發伐纣建立周王朝以後,認為帝應該上天的統治者的稱呼,是以周王朝的統治者僅僅稱“王”,但是确定了周王是“天子”,是代替上天來治理國家,以此來确定了周王朝統治的正義性,這也就是中國版的“君權神授”。

秦統一天下後,秦王嬴政改王為“皇帝”,但是仍以“天子”自诩,并一直延續地滿清王朝滅亡。

周武王伐纣滅商以後,其實面臨着一個嚴峻的局面,那就是商朝雖然滅亡,但是周王朝的版圖陡然間擴大了幾倍之後,偌大的國土很難管理。

西周之是以稱作時西周,是因為他最初領土僅限于陝西的關中,甚至他向東征服了商朝之後,也沒有直接遷都,而是僅僅在洛陽修建了陪都,但他的統治中心仍在陝西。

為了管理偌大的領土,已經将商朝遺民的不滿鎮壓下去。周武王實行了著名的分封制度。他将他的弟弟姬奭(shi四聲)分封到薊,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建立燕國;著名的“姜子牙”呂尚被分封到齊國,纣王的兒子武庚被分封到宋國;周公姬旦被分封到魯國......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分封制

通過分封,西周在周王朝之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諸侯國,諸侯國時周王朝的屬國,在日常的治理上,諸侯享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權,他可以管理自己的國家,并對自己的國家進行分封,但是涉及對外交戰和新的諸侯廢立必須經過周王的允許,而且諸侯還必須得定期對周王進行朝觐,并進貢納稅,周天子對外開戰時,他們要随周天子一起出戰。

周王對諸侯國的統治時建立在兩方面的,一是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法理統治地位,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就是法統意義上的老大。第二時建立在實力基礎上,周王不僅名義是天下共主,而且由于他直接管理陝西的西周國,他的實力在最初也是淩駕于諸侯之上的。

周穆王時期,東方的徐國國君,擅自稱王(徐偃王),違反了諸侯國禮制,于是周穆王從陝西的鎬京(西安)出發,千裡迢迢前往江蘇滅亡了徐國。周夷王時期,東方齊國國君也就是姜子牙的後代齊哀公,由于表現對周天子不夠尊重,結果直接被周夷王給煮了....

然而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西周滅亡,他的兒子周平王開啟東周時代後,昔日強大的西周國不複存在後,周天子的就隻剩下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于是話沒有人聽,甚至連正常的諸侯朝觐沒有,于是中國曆史上進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戰國後期的形勢圖

此後,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後,沒有進行分封制度,而代之以完全的郡縣制,結果秦朝二世而亡,漢代在總結秦朝滅亡衆多原因時,沒有進行分封也被認為其中重要的一個,于是漢代繼續進行分封,并一直延續到清朝,當然到明清以後,分封制度基本上就是名義上的了,諸侯親王已經沒有了實際的權利,更像是榮譽的象征了。

周朝建立以前,夏朝和商朝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并用的制度,雖然在商朝的時候,嫡子的地位也明顯高于庶子,但是明确了最高統治者的繼承為父子相繼的嫡長子繼承制的是周朝。其中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周武王去世後,繼承他王位的新天子不是他的衆多年長的弟弟,而是他尚在年幼的兒子周成王。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後來周公姬旦又完善了一整套周朝宗法制度,對于繼承延續的一整套嚴密的制度。而根據宗法制度,周王朝形成了大宗、小宗以及無數個新的家族。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周朝宗法制度

比如戰國時期的魏國和南韓實際上都是姬姓皇族的庶出發展出來的小宗,最後發展成為新的家族。

再比如戰國後期的著名人物,主導了秦國變法富強的商鞅,他其實不姓商,因為在秦國立下大功被封在商地,是以被稱為商鞅,他來自衛國、本姓公孫,是以他被稱為衛鞅或者公孫鞅。但實際商鞅的家族本姓也是出自姬姓,但是由于不斷的小宗出身,讓他們最終不再被姬姓大宗所認可,而改姓為公孫。

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曲阜的孔家,即使是現在曲阜,孔姓的人口仍然占據很高的比例,但是都不是嫡親的正宗,因為孔家是嚴守宗法制度的古老家族,他們的嫡親正宗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走了,至今也沒有回來,是以如今在曲阜的孔姓都是小宗。

也正是由于嚴格遵守宗法制度,在大宗不變的同時,衍生出衆多的小宗,以及小宗中的小宗,周朝建國時的貴族大宗,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衍生出無數的最低級的小宗——士人,這些人雖然出身貴族,或者說與貴族有着莫大淵源,他們能夠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并還有着貴族的驕傲,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任何貴族的特權和待遇,于是他們在春秋戰國時代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最終形成“百家争鳴、百家齊放”的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大解放。“道、儒、墨、法、名、兵、縱橫”等衆多學說脫穎而出,影響中國人數千年。

【尚左童書】青少年讀史記 精裝4冊 ¥39 購買

而且宗法制度的影響,影響到我們幾乎每一個中國人,我們中國人特别重視家族和家庭的維系,而維系家族和家庭的關鍵,其實就是宗法制度在默默的發揮作用。

當然了你可能會很奇怪,如果你的父親、叔叔們很多,在祖父們分割财産的時候,有的時候是年齡最小的叔叔得到的最多,不是說好了“嫡長子繼承制”嗎?這是否沖突呢?

當然沖突,但其實也不奇怪,我們國家曆史非常的悠久和多元,我們除了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響外,還有“幼子守竈”制度。

我國的曆史上,有多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曆史上的“五胡亂華”、蒙元王朝、滿清王朝,這些來自草原上的民族,有着“幼子守竈”的古老傳統,他們入住中原後,将他們的傳統帶入中原,也開始影響了中原民族。

3000年前,來自陝西的周武王滅亡商朝,開創新制度至今仍影響你我1.“天子”2.分封制度3.“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

成吉思汗

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建立了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他在臨終時将大汗之位傳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但是卻将他直接統轄的最精銳的草原本部軍隊和人口都分給了他的小兒子拖雷。而滿清王朝中,在鹹豐皇帝以前,壓根就沒有嫡長子能夠繼承皇位的。

這種幼子繼承财産的情況,也逐漸影響到民間,并一直延續到至今。

“天子”的君權神授,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緊密結合,管理國家和社會,構成周王朝最根本的統治體系——周禮,而堅守周禮這個體系,也是我國古代主要思想流派儒家的最重要的思想。這樣的體系也被認為是我國最為穩定的統治體系,而且它的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覺得,你也是被這些3000多年前的制度在影響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