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作者:夜狼文史工作室

民國時期曾經掀起過一股女性獨身風潮,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知識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群體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後來連一些女校也受到思潮影響,建立起了諸多獨身團體。對于自由的追求,獨立思想的訴求,一些女性們開始以獨身的姿态宣示着與舊傳統、舊社會的對抗。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這些女性當中,不乏當時社會的傑出女性,追求者衆多,她們卻是以“獨身主義”為立身之本,将婚姻抛在一邊,盡力于自己所屬的事業,最終地,她們成立她們領域内的權威者,經濟上精神上的獨立者,真正自由獨立的人。

吳贻芳(1893—1985)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吳贻芳,号冬生,江蘇泰興人,出生于湖北武昌,先前就讀于杭州弘道女子學堂、上海啟明女子學校以及蘇州景海女子學堂,後來家裡人相繼去世下,跟随姨父遷居到北京生活。之後,她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校擔任英文教員,1916年,作為特别插班生,吳贻芳進入金陵女子大學,成為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

1919年畢業後,吳贻芳曾一度在北京女子高師任教,于1921年前往美國的密執安大學深造學習。1928年吳贻芳拿到了密執安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國被聘任為金陵女子大學校長,是中國第二位大學女校長。吳贻芳在金陵大學任校長長達23年,她以“厚生”作為金陵女子大學的校訓,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人才。

吳贻芳後來還參加了國民政府的前四屆國民參政會,并與蔣介石一道成為主席團的成員。抗日戰争時期,她還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智慧女神”。1945年,吳贻芳作為中國無黨派代表,參加了聯合國制憲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國民政府曾多次有意讓吳贻芳出任教育部長,都為她所拒絕,國民黨敗退台灣,她也是堅決留在大陸。1949年,吳贻芳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她出任了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教育廳長、江蘇省副省長等職務,于1985年去世。

吳贻芳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大多在金陵女子大學工作,終身未婚,也沒有提起過未結婚的原因。

呂碧城(1883-1943)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呂碧城,一名蘭清,字遁夫,号寶蓮居士,安徽旌德縣人,她的頭銜有很多:“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還被譽為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呂碧城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呂鳳岐曾做過山西學政,父親死後,家産被族人霸占,隻得去投靠了出任鹽課司大使的舅父嚴鳳笙。呂碧城早年曾與同鄉的汪家有過婚約,汪家對家道中落的呂家好感全無,逼迫着呂碧城母女退了婚。

1903年,呂碧城因要探訪天津的女子學校,被舅父所訓斥,悲憤之下,她走出家門,單身到天津謀生。她在天津為《大公報》總經理英斂賞識,進入《大公報》出任了見習編輯。之後,呂碧城先後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各種宣傳女子解放、追求自由的文章,在當時文壇上聲名鵲起。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除了宣揚女權外,呂碧城還積極辦學,她籌辦了北洋女子公學,即後來的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出任總教習。北洋女子公學停辦後,呂碧城曾一度離職,後來他又出任了袁世凱的總統府機要秘書,因為是對袁世凱的政策多有不滿,去職移居到了上海。在上海期間,呂碧城轉而經商,隻是兩三年間,就積累起了大量财富。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同時她還兼任了上海《時報》特約記者。1926年,呂碧城又開始漫遊歐美,将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1928年,她又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1930年,未婚的呂碧城皈依佛門,法名為“曼智”。1943年,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去世。

楊蔭榆(1884—1938)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楊蔭榆,小名申官,江蘇無錫人,出身于書香門第,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大學校長。

1901年,楊蔭榆曾因父母包辦婚姻,直到新婚之夜,才發現嫁給了一個低能兒,對自己婚姻不滿的她,第二天就離開了夫家,并斷絕了與夫家的交往。自此之後,楊蔭榆發願獨身,終身不嫁。

1907年,楊蔭榆前往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回國後,她被聘于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出任教務主任。1918年,楊蔭榆又再次前往美國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後,她曾在上海任教。

1924年,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在任職校長期間,維護北洋政府的專制統治,采取封建家長式的粗暴管理方式,進而引發知名的女師大“驅楊風潮”,就連魯迅當時也撰文抨擊過她。迫于輿論,楊蔭榆辭去了校長職務。

之後,楊蔭榆曾在蘇州女子師範學校、東吳大學、蘇州中學等校任教。1937年,蘇州淪陷,楊蔭榆拒絕了日軍的聘任,并積極反對日軍行為。1938年,楊蔭榆為日僞特務所殺害,以英勇行為證明了自己的民族氣節。

關露(1907—1982)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關露,原名胡壽楣,又名胡楣,祖籍北京延慶縣,出生于山西省右玉縣,曾經就讀于上海法學院和南京中央大學文學系。1930年開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文章,詩作《太平洋上的歌聲》為當時上海人所熟知,因而享譽上海文壇。

關露曾參加入上海婦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受組織派遣打入汪僞特工總部“76号”,從事諜報工作,因為隐蔽性工作做得好,她常常被誤認為“漢奸”。抗日戰争勝利後,她被安排到大連療養,後又配置設定到蘇北建設大學文學系任教。

1946年,關露曾将與戀人王炳南談婚論嫁,但因其特殊身份而未能如願。新中國成立以後,關露又兩度入獄,直到1982年才被平反。她的一生全都奉獻在了自己信仰的事業上,而終身未嫁。

林巧稚(1901—1983)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林巧稚,福建鼓浪嶼人,中國婦産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創始者之一,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産科主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中國醫學聖母”。

林巧稚的學業大多是在廈門完成的,她先後就讀于鼓浪嶼懷仁學校、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廈門女子師範學院,1921年,她考入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1929年,在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産科大夫。

1932年後,林巧稚曾一度被派往英國倫敦婦産科醫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1940年回國後,升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主任。林巧稚幾乎一直在協和醫院工作,直到1956年出任了中國第一個婦産專科醫院北京婦産醫院的院長。後來,林巧稚曾一度受到沖擊,直到1983年去世。

林巧稚在1929年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産科大夫時,聘書上有着苛刻的要求,凡是在聘任期間結婚、懷孕、生育,都會将被解聘,但她還是接受了這些條件,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醫療事業,終身未嫁,并不會是以而後悔。

冼玉清(1895-1965)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冼玉清,廣東南海西樵人,出生于澳門,嶺南第一位女博學家,被譽為“不栉進士”、“嶺南才女”,甚至有人稱其為“千百年來嶺南巾帼無人能出其右”女詩人。

冼玉清曾經在香港聖士提反女校、嶺南大學附中、嶺南大學中文系就讀,1924年,留任為嶺南大學的國文系助教,之後又出任了嶺南大學文物館館長,直到1949年。1956年,她又出任了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直到1965年去世。

冼玉清一生收藏圖書萬餘冊,個人著述也頗豐,她曾說過這一生“以事業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因而終身未婚。

曾昭燏(1909-1964)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曾昭燏,湖南湘鄉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中國傑出的女博物館家、考古學家。

曾昭燏早年在私塾就讀,後又進入長沙藝芳女校、南京中央大學就讀,1935年前往英國留學,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她又進入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學習。1937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研究院考古學碩士學位,之後一度任職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

1939年,曾昭燏回到國内,任職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之後,她主持發掘了多出遺迹。抗日戰争勝利後,她曾随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返南京,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她堅決反對将文物運往台灣。

新中國成立以後,曾昭燏出任了國立南京博物院院長、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社聯副主席等職務,于1964年在南京靈谷寺跳樓自殺。

曾昭燏青年時期就認為,中國婦女必須要有和男子一樣的地位,結婚後将失去獨立自主性,并且荒廢了自己的事業,因而地,她決定不結婚,果然地,她終身未婚。

孔令俊(1919-1994)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孔令俊,又名孔令偉,人稱“孔二小姐”,他長期生活在宋美齡身邊,又是因為喜歡男性裝扮,養成極其任性的性格。孔令俊自小讀書時就喜歡挑事,是無風不起浪的人物。她很小時候就學會了射擊與開車,宋美齡說他是天生豪放性格,女生男相。

宋美齡與孔令俊的關系十分好,1945年,宋美齡通路美國時,孔令俊是随行秘書。孔二小姐當時“兇名”在外,在南京開車違反交規,竟然還敢把交警給當場擊斃。在重慶,玉帶執勤兵阻攔自己的車子,竟然是直接開車就撞了過去。

孔令俊一直都是我行我素,沒人敢管,對于自己的婚姻也不怎麼上心,當時,坊間傳聞,她根本就是不喜歡男人,最終孔令俊終身未婚。1994年,孔令俊在台北去世,之後運往美國安葬。

曾寶荪(1893—1978)

民國九大黃金剩女,愁嫁隻是因為知音難覓眼光太高

曾寶荪,字平芳,别名浩如,湖南省湘鄉人,曾國藩的曾孫女,知名教育家。

曾寶荪早年在自家私塾讀書,之後又在上海務本女校、杭州省立女師就讀,對她這一生最為影響的是,她後來就讀的由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教會學校馮氏高等女校,該校的校長巴路義女士,對她這一生的人生走向起着關鍵作用。

1912年,在巴路義女士安排下,曾寶荪前往英國留學,就讀于倫敦大學西田學院學理科,之後她又攻讀師範教育。1918年回國後,曾寶荪積極籌辦私立藝芳女子學校,招收女生。這期間,她還兼任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

抗日戰争時期,曾寶荪曾一度避居香港,抗戰勝利後,回到長沙,恢複藝芳女校。1949年後,曾寶荪移居到香港,1951年,曾寶荪又去往了台灣,于1978年在台北去世。

曾寶荪一生以教育為業,終身未婚。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曆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曆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