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發表後就備受關注,由此改編的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最為中國觀衆熟知的莫過于徐靜蕾和姜文演繹的同名電影。

年少第一次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陌生女人為愛瘋狂獻身的勇氣所折服,也因她“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暗戀悄悄落淚。

但正如《島上書店》裡說:“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産生共鳴,反之亦然。看書如此,生活亦如此。”

因而中年的我再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沒有了年少的感動落淚,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層次的思考。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高爾基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是以我想茨威格應該不會單純寫一個暗戀故事,那樣和三流言情作家又有什麼差別?

于是我多次閱讀原著,才發現原來茨威格根本不是在寫愛情,他在寫一個自我、超我被壓制,受本我支配而瘋狂一生的女人。

“本我、自我、超我”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處于人格結構底層,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指的是人的基本生活欲望和沖動,遵循快樂原則,不理會道德善惡,為滿足自己需求會不惜一切代價。

自我:即面對現實的我,它要滿足本我的需求,又要使行為控制在道德可接受的範圍内,是本我和超我的調節者。

超我:從自我中分化發展出來,指的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道德法律規範,形成的觀念,不斷限制本我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遵循理想原則。

下面我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入手,來解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悲劇之旅: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陌生女人雖然隻是簡略勾勒了自己的家庭狀況

“那是個寒酸的會計員家庭,父親已經死去,媽媽很寒酸,女兒還小且長得非常瘦弱”,但我們也能從簡短描述中看出這是一個自卑又敏感的女孩。

因而面對R先生時,她情不自禁低人一等“你肯定記不起我們了。我們的名字你可能都不知道”。

在人格三個構成中,自我一方面要滿足本我對快樂的追求,一方面還要限制行為符合超我的要求,是以起調和作用的自我如果力量不夠強大,人格結構就會失衡。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如果本我占上風,就會像陌生女人一樣,一生為愛癫狂,如果超我占主宰地位,就會變成道德感極強又清心寡欲的人。

陌生女人自卑又缺愛,是以她的自我是缺失的。

因為暗戀R先生,是以她嫉妒伺候R先生的老仆人,把全部勁頭放在觀察R先生的生活起居上,甚至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偷他丢在門口的煙頭。

她知道R先生是輕浮浪子,知道他換女人如換衣服,是以她不敢奢求R先生的愛戀,隻是自己默默愛着他。

此時陌生女人雖然自我缺失,但她的本我還沒有占據上風,是以她還能限制自己的瘋狂行為。

她的母親再婚後,打算搬到繼父房子去住,陌生女人得知這個消息痛苦不堪,可她無法對母親說出内心秘密,她内心的“自我和本我”在交戰,但最終她的自我戰勝了本我,跟着母親離開了。

但縱觀她這一生,大多數時候都是本我占主導地位,自我根本無法起到限制控制作用,這也是她悲劇的主要成因。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以陌生女人的身上展現出本我的明顯特征,尤其是成年後她再次傳回尋找R先生的種種不計後果的舉動,無一不在說明她的自我和超我非常薄弱,強烈的本我欲望缺乏超我的壓制和自我的管理,是以她為愛燃燒了自己。

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陌生女人愛的并非R先生本人,而是R先生的幻象。

從小缺乏父愛,且母親懦弱的敏感少女,所處環境也很惡劣,R先生之前的房客都是兇狠醜惡之人,很窮也很沒素質。

盡管如此,她卻帶着小資産階級的驕傲,暗暗鄙視那些粗鄙的人。因而當R先生的老仆人來打掃收拾屋子時,他的溫和有禮給陌生少女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還未見到R先生,陌生少女就已經對他産生了好奇和敬畏。

陌生少女想象中的R先生是一個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老先生,但當她看到真的R先生是一個溫柔帥氣活潑潇灑的年輕男子時,她立馬就被吸引了。

她對R先生是一種想象的激情之愛,即弗洛伊德所說的迷戀。而她之是以迷戀R先生,是因為R先生代表着她從未有過的美好。是以她把深深愛戀寄托在R先生身上,但實際上她愛的是想象中的R先生,現實中的R先生不過是一個輕浮浪子。

其實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女人不斷,是情場浪子,但被本我主宰的她,縱使知道R先生不缺女人愛慕,卻還是死心塌地舍身忘我愛着他。

弗洛伊德說:“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

在離開R先生住處的兩年裡,她不願穿漂亮裙子,也不願和同齡男孩出去郊遊玩耍,隻是憑借一腔深情陶醉在對R先生的思戀中。

她内心壓抑了太多欲望,是以成年後,她迫不及待回到R先生所在的城市,并在工作後守到R先生家的窗戶下。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在她刻意接近下,R先生注意到了她,并邀她吃晚餐,他們度過了幾個美妙夜晚後,R先生借口遠行抛棄了她。可卑微而又懦弱的她卻不敢上前質問,雖痛不欲生,卻還表示“我不怪你,我愛的就是你的這種熱烈而健忘的樣子,愛的就是你到處留情、不專注一人的樣子。”

陌生女人這種低到塵埃的暗戀近乎病态,但也說明了她完全處于自我缺失,被本我主宰的狀态。

從陌生女人的悲催經曆看,本我欲望似乎很危險,确實,一方面本我欲望會促使人不顧一切做出莽撞行動,但另一方面,本我也是生命的原動力,人隻有充滿欲望,才有活力,有力量。

搬離R先生後,陌生女人雖然生活變好,但卻活得猶如行屍走肉,不願交際不願遊玩,直到再次回到R先生身邊,她的生命力才再次被喚醒。

被喚醒生命力的陌生女人,卻完全喪失了自我,開始本我主宰生命的瘋狂愛戀,她不顧名分為R先生生下孩子,甚至為讓R先生的孩子過得更好,不惜一次次賣身。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再次巧遇R先生時,他一勾引,她連孩子都顧不上就跟着他走“我相信,哪怕自己死了,你呼喚我時,我依舊能從躺屍床上站起來,跟着你走。”

其實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是遊戲人生的情場浪子,但本我欲望促使她飛蛾撲火般奔向R先生,于是本我極度放縱的她,毀了自己的一生。

這樣一個屢次獻身,生下私生子,并曾為交際花的女人,在我們外人看來就是一個不知羞恥的女人。

但陌生女人并不覺得自己浪蕩,她始終都覺得自己對R先生的愛是聖潔的,和其他女人的愛不同。

超我不僅對認為進行懲罰、使人形成内疚感和自卑感,也會對合乎道德的行為提供獎勵,使人形成自尊和驕傲感。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陌生女人覺得自己對R先生是真愛,不是貪圖錢财的虛榮女人,是以R 先生一次次認不出她時,她也不直接說明,因為她的超我在限制着她。

把R先生當知音的陌生女人,為了能配上R先生,熬夜看書,拼命練琴。被母親帶走那兩年,她一遍遍回憶R先生,并用R先生的書來療愈思念。

但和R先生重逢後,陌生女人沒有告訴他,這些年她的癡情愛戀,她不願讓R先生感到沉重,隻想讓他沒有負擔的玩樂。

這是陌生女人的傻氣,也是她僅剩的自尊。

而且陌生女人會為R先生守身如玉“在和你親密後,我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得神聖了,我不會再把這個身體贈與其他的男人。”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雖然後來為了撫養他們共同的孩子,陌生女人做了妓女,但對陌生女人來說,這不是犧牲,她做妓女的行為不過是用身體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她的心,她的愛,自始至終都屬于R先生。

即使後來碰到一個真心待她的男人,她也不願結婚,隻想為R先生保持自由之身。

兩次重遇R先生,他都沒有認出她來,她傷心,卻不絕望,因為她堅信自己的愛聖潔無私,不求回報。是以帶着僅剩的自尊獨自撫養孩子,即使孩子重病,也不願去找R先生求助。

有了孩子後,她把炙熱的愛戀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為讓R先生的孩子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她情願賣身,隻為這個和R先生流着同樣血脈的孩子享受人間的一切美好。

也正是以,孩子死後,她的幻象破滅,她的自我也走向了毀滅。

豆瓣有位網友這樣評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時候以為是愛情,現在才發現是寫精神病的。”

深以為然,陌生女人這種不管不顧為愛燃燒的行為不就是接近于病态的人格缺失。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着R先生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着R先生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着R先生

其實,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自我、本我、超我互相制衡,才會減少内心沖突。

但很明顯,陌生女人這一生,人格三部分自我、超我、本我并非互相平衡制約,而是本我一直占主導,肆意放縱。是以到生命最後,她發現自己窮其一生所追求的愛戀,始終無法得到,進而心傷至死。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本我不顧一切的放縱,也不是超我嚴格壓抑欲望,而是三部分各自具備必要力量,才能達到内心平衡。

弗洛伊德認為,無論是個體的成長發育,還是整個人類認識的發展,都是自我逐漸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戀狀态的過程。

因而我們要時時覺察自己,探索本我的潛意識欲望,不刻意清心寡欲,也不特意瘋狂放縱,才能達到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統一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自我的焦慮與解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