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作者:唯唯情感说

被称为“最懂女人的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发表后就备受关注,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话剧更是盛演不衰,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莫过于徐静蕾和姜文演绎的同名电影。

年少第一次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被陌生女人为爱疯狂献身的勇气所折服,也因她“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暗恋悄悄落泪。

但正如《岛上书店》里说:“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看书如此,生活亦如此。”

因而中年的我再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没有了年少的感动落泪,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高尔基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所以我想茨威格应该不会单纯写一个暗恋故事,那样和三流言情作家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我多次阅读原著,才发现原来茨威格根本不是在写爱情,他在写一个自我、超我被压制,受本我支配而疯狂一生的女人。

“本我、自我、超我”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底层,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指的是人的基本生活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不理会道德善恶,为满足自己需求会不惜一切代价。

自我:即面对现实的我,它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使行为控制在道德可接受的范围内,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节者。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指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道德法律规范,形成的观念,不断约束本我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遵循理想原则。

下面我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入手,来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悲剧之旅: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陌生女人虽然只是简略勾勒了自己的家庭状况

“那是个寒酸的会计员家庭,父亲已经死去,妈妈很寒酸,女儿还小且长得非常瘦弱”,但我们也能从简短描述中看出这是一个自卑又敏感的女孩。

因而面对R先生时,她情不自禁低人一等“你肯定记不起我们了。我们的名字你可能都不知道”。

在人格三个构成中,自我一方面要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一方面还要约束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起调和作用的自我如果力量不够强大,人格结构就会失衡。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如果本我占上风,就会像陌生女人一样,一生为爱癫狂,如果超我占主宰地位,就会变成道德感极强又清心寡欲的人。

陌生女人自卑又缺爱,所以她的自我是缺失的。

因为暗恋R先生,所以她嫉妒伺候R先生的老仆人,把全部劲头放在观察R先生的生活起居上,甚至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偷他丢在门口的烟头。

她知道R先生是轻浮浪子,知道他换女人如换衣服,所以她不敢奢求R先生的爱恋,只是自己默默爱着他。

此时陌生女人虽然自我缺失,但她的本我还没有占据上风,所以她还能约束自己的疯狂行为。

她的母亲再婚后,打算搬到继父房子去住,陌生女人得知这个消息痛苦不堪,可她无法对母亲说出内心秘密,她内心的“自我和本我”在交战,但最终她的自我战胜了本我,跟着母亲离开了。

但纵观她这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本我占主导地位,自我根本无法起到约束控制作用,这也是她悲剧的主要成因。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所以陌生女人的身上体现出本我的明显特征,尤其是成年后她再次返回寻找R先生的种种不计后果的举动,无一不在说明她的自我和超我非常薄弱,强烈的本我欲望缺乏超我的压制和自我的管理,所以她为爱燃烧了自己。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陌生女人爱的并非R先生本人,而是R先生的幻象。

从小缺乏父爱,且母亲懦弱的敏感少女,所处环境也很恶劣,R先生之前的房客都是凶狠丑恶之人,很穷也很没素质。

尽管如此,她却带着小资产阶级的骄傲,暗暗鄙视那些粗鄙的人。因而当R先生的老仆人来打扫收拾屋子时,他的温和有礼给陌生少女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还未见到R先生,陌生少女就已经对他产生了好奇和敬畏。

陌生少女想象中的R先生是一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但当她看到真的R先生是一个温柔帅气活泼潇洒的年轻男子时,她立马就被吸引了。

她对R先生是一种想象的激情之爱,即弗洛伊德所说的迷恋。而她之所以迷恋R先生,是因为R先生代表着她从未有过的美好。所以她把深深爱恋寄托在R先生身上,但实际上她爱的是想象中的R先生,现实中的R先生不过是一个轻浮浪子。

其实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女人不断,是情场浪子,但被本我主宰的她,纵使知道R先生不缺女人爱慕,却还是死心塌地舍身忘我爱着他。

弗洛伊德说:“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在离开R先生住处的两年里,她不愿穿漂亮裙子,也不愿和同龄男孩出去郊游玩耍,只是凭借一腔深情陶醉在对R先生的思恋中。

她内心压抑了太多欲望,所以成年后,她迫不及待回到R先生所在的城市,并在工作后守到R先生家的窗户下。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在她刻意接近下,R先生注意到了她,并邀她吃晚餐,他们度过了几个美妙夜晚后,R先生借口远行抛弃了她。可卑微而又懦弱的她却不敢上前质问,虽痛不欲生,却还表示“我不怪你,我爱的就是你的这种热烈而健忘的样子,爱的就是你到处留情、不专注一人的样子。”

陌生女人这种低到尘埃的暗恋近乎病态,但也说明了她完全处于自我缺失,被本我主宰的状态。

从陌生女人的悲催经历看,本我欲望似乎很危险,确实,一方面本我欲望会促使人不顾一切做出莽撞行动,但另一方面,本我也是生命的原动力,人只有充满欲望,才有活力,有力量。

搬离R先生后,陌生女人虽然生活变好,但却活得犹如行尸走肉,不愿交际不愿游玩,直到再次回到R先生身边,她的生命力才再次被唤醒。

被唤醒生命力的陌生女人,却完全丧失了自我,开始本我主宰生命的疯狂爱恋,她不顾名分为R先生生下孩子,甚至为让R先生的孩子过得更好,不惜一次次卖身。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再次巧遇R先生时,他一勾引,她连孩子都顾不上就跟着他走“我相信,哪怕自己死了,你呼唤我时,我依旧能从躺尸床上站起来,跟着你走。”

其实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是游戏人生的情场浪子,但本我欲望促使她飞蛾扑火般奔向R先生,于是本我极度放纵的她,毁了自己的一生。

这样一个屡次献身,生下私生子,并曾为交际花的女人,在我们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不知羞耻的女人。

但陌生女人并不觉得自己浪荡,她始终都觉得自己对R先生的爱是圣洁的,和其他女人的爱不同。

超我不仅对认为进行惩罚、使人形成内疚感和自卑感,也会对合乎道德的行为提供奖励,使人形成自尊和骄傲感。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陌生女人觉得自己对R先生是真爱,不是贪图钱财的虚荣女人,所以R 先生一次次认不出她时,她也不直接说明,因为她的超我在约束着她。

把R先生当知音的陌生女人,为了能配上R先生,熬夜看书,拼命练琴。被母亲带走那两年,她一遍遍回忆R先生,并用R先生的书来疗愈思念。

但和R先生重逢后,陌生女人没有告诉他,这些年她的痴情爱恋,她不愿让R先生感到沉重,只想让他没有负担的玩乐。

这是陌生女人的傻气,也是她仅剩的自尊。

而且陌生女人会为R先生守身如玉“在和你亲密后,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神圣了,我不会再把这个身体赠与其他的男人。”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虽然后来为了抚养他们共同的孩子,陌生女人做了妓女,但对陌生女人来说,这不是牺牲,她做妓女的行为不过是用身体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她的爱,自始至终都属于R先生。

即使后来碰到一个真心待她的男人,她也不愿结婚,只想为R先生保持自由之身。

两次重遇R先生,他都没有认出她来,她伤心,却不绝望,因为她坚信自己的爱圣洁无私,不求回报。所以带着仅剩的自尊独自抚养孩子,即使孩子重病,也不愿去找R先生求助。

有了孩子后,她把炙热的爱恋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为让R先生的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她情愿卖身,只为这个和R先生流着同样血脉的孩子享受人间的一切美好。

也正因此,孩子死后,她的幻象破灭,她的自我也走向了毁灭。

豆瓣有位网友这样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时候以为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是写精神病的。”

深以为然,陌生女人这种不管不顾为爱燃烧的行为不就是接近于病态的人格缺失。

茨威格式的疯狂爱恋: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论一、缺乏父爱家境贫穷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爱着R先生二、为幻象化身R先生而着迷的“本我”,幻想中疯狂爱着R先生三、为抚养孩子不断献身却不愿结婚的“超我”,理想中爱着R先生

其实,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自我、本我、超我相互制衡,才会减少内心冲突。

但很明显,陌生女人这一生,人格三部分自我、超我、本我并非相互平衡制约,而是本我一直占主导,肆意放纵。所以到生命最后,她发现自己穷其一生所追求的爱恋,始终无法得到,从而心伤至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本我不顾一切的放纵,也不是超我严格压抑欲望,而是三部分各自具备必要力量,才能达到内心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

因而我们要时时觉察自己,探索本我的潜意识欲望,不刻意清心寡欲,也不特意疯狂放纵,才能达到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统一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自我的焦虑与解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