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鴻門宴中項伯百般保護劉邦,到底是出于什麼目的?

作者:雜貨鋪01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對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來說,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典故。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鹹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劉邦入關以後,項羽決定用軍事手段解決劉邦,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在鴻門宴中如果不是項伯的保護,劉邦很可能就要丢了性命了。

鴻門宴中項伯百般保護劉邦,到底是出于什麼目的?

如果是其他人背叛項羽,暗中幫助劉邦,是能夠了解的行為,但是,項伯并不是一般人,因為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也就是項羽是他的親侄子。那麼,問題來了,項羽是項伯親侄子,為何項伯還要幫助劉邦,最終坑了項羽呢?

一、

項伯為周朝分封同宗姬姓項國後代,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滅後以國名為族姓。在鴻門宴之前,面對項羽的步步緊逼,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對等,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于是把項伯標明為拉攏的突破口。于是,在鴻門宴上,雖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是項伯也舞劍助興,百般保護劉邦,劉邦手下樊哙沖進營帳來保護劉邦,劉邦借機逃離。除了鴻門宴上暗中幫助劉邦,項伯之後的行為,不僅是對項羽的背叛,更成為項羽敗亡的原因之一。

  項羽平定三齊之時,曾經邀請九江王英布一同合作,在英布猶豫不決之時,項伯“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對此,在不少曆史學者看來,項伯的這一行為,導緻英布在項羽和劉邦之間,自然是倒向了後者。并且,楚漢相争之時的荥陽對峙,項羽拿劉邦的父親當作人質,以此要挾劉邦投降。項伯則對項羽表示:“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

二、

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朝時期,項伯曾與張良有過交情。到了秦朝滅亡時,劉邦對項伯極恭敬地以兄長的禮節約見、祝酒,結為親家。是以,項伯和張良之間的交情,加上劉邦作為一方諸侯,以恭敬的态度來拉攏項伯,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項伯的立場。其實項伯夜見張良的目的并不是向劉邦告密,他通知張良,想讓張良趕快逃命。但張良看出來項伯把個人之義看到比集團利益重要,于是告訴項伯:“你救我為的是義,我奉主公韓王成之命護送劉邦至關中,為的也是義,我現在跟你走,豈不是對劉邦不仁不義?”張良用義來堵項伯的嘴,項伯聽後上當了,傻傻地同意張良把密報告訴劉邦。

鴻門宴中項伯百般保護劉邦,到底是出于什麼目的?

  原本項羽作為項伯的親侄子,後者應該和項羽保持同一立場,不過,張良和劉邦的拉攏,促使項伯沒有對項羽忠心耿耿。當然,僅僅是因為和張良之間的交情,或者說是劉邦的拉攏,不會讓項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項羽。換而言之,項伯之是以背叛項羽,甚至坑死了這位親侄子,還有其他原因的影響。

三、

在秦朝末年,項梁起兵之後,項伯也跟随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随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項伯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項伯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随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随項羽占領函谷關。在項梁戰死沙場之後,項伯認為自己可以在楚國擁有較高的地位。但是,對于後來執掌大權的項羽,一開始卻對範增非常推崇。在秦朝末年,範增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在此基礎上,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反而沒有成為楚國的核心。

  并且,公元前204年,範增去世後,失去了範增的項羽并未重視項伯,項羽越發獨斷專行,沒有了範增的項羽開始走下坡路。由此,對于項伯來說,之是以選擇背叛項羽,也有不滿足自己在楚國地位的原因。換而言之,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其實擁有更大的野心,,但是,項羽并不願意和他分享權力。

四、

鴻門宴中項伯百般保護劉邦,到底是出于什麼目的?

在不少曆史學者看來,當項羽封賞了殺害項梁的兇手章邯時,項伯已然心灰意冷,感情的天平慢慢偏離了項羽。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在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但是,不久之後,秦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對于章邯來說,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纡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随項羽入關。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别為雍王、塞王、翟王,号稱“三秦”。從項伯的角度來看,章邯是害死自己兄弟項梁的罪魁禍首,現在項羽不僅沒有除掉他,為項梁報仇,反而繼續重用他,這展現出項羽不夠重視宗室親情的一面。

  換而言之,項羽連項梁都不夠重視,又怎麼可能重視遠不如項梁的項伯呢?當然,對于項伯來說,背叛項羽的行為,還是應該批評的,也即此人就是是一個“首鼠兩端”之人,身在項羽陣營卻一面交好劉邦,給自己留好後路,實在無法獲得後人的推崇。西漢建立後,劉邦為感念項伯當年在鴻門宴時的解救之恩,賜劉姓,并封為射陽侯。不過,到了西漢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去世,他的後代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他的封地歸入西漢朝廷。

以上内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相關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