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作者:地緣看世界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曆史篇> [第50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第50回 三分荊州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将曹、孫、劉三家以魏、蜀、吳代指是一個共識,不過細究起來在赤壁之戰時,隻有孫權這邊可以用“吳”來代指。因為建安三年,孫策已經從朝廷争取到了“吳侯”的爵位,而曹操則是在建安十八年冊封“魏公”,三年之後晉位為“魏王”。至于劉備其實自始至終沒有過以“蜀”為名的爵位。建安元年,曹操倒是給他請了個“宜陽亭侯”的爵位,隻是不管看上看不上,宜陽二字都沒辦法成為劉備的政治标簽。

劉備自己給自己封的第一個爵位,是建安二十四年自封的“漢中王”。兩年後,劉備見曹丕代漢後,稱帝所建的國号也是“漢”。更準确說,這并不是建國而是繼承漢室的大統。就像劉秀建立的王朝,自視為劉邦王朝的延續一樣。為了與前、後兩漢差別,遂有了結合其地緣背景的西蜀、蜀國、蜀漢之稱。需要說明的是,在漢獻帝退位之前,劉備的确曾稱自己的政權為西蜀國。隻是等到自己繼承漢室大統之後,這個名字自然是不認的。

當然,名字隻是一個标簽,既然是約定俗成的說法,等到三足鼎立的地緣政治格局形成時,無論魏吳還是蜀用起來都無妨。以此來說,這個時間點當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取代劉璋做益州牧之時。而在這個終極三國架構形成之前,曹、劉、孫三家已經先在荊州預演了一場,持續時間長達十年的三國演義。在這十年當中我們會看到三個荊州并存的現象。

先來看看曹操這邊的情況。江陵保衛戰失敗後,戰略性撤離長江沿線的曹操可以說失去了南郡,也可以說沒有全部失去。之是以這樣說,是因為曹操的版圖中此後再無南郡,而是把南郡的北部分割出來,以襄陽為治所建制成為了新的“襄陽郡”。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相當于放棄了南郡的“江漢平原”部分,退保荊州與大洪山之間的“漢江通道”,與劉表當日把“随棗走廊”從南陽郡分割出來,建制章陵郡的地緣政治動機是一樣的。隻不過,應對威脅的方向正好相反。

随着江陵和江漢平原的被放棄,當陽這個連接配接漢江通道與江漢平原的節點,包括位于當陽以北的編縣(荊門市西北約60公裡處)亦被吳軍所得。襄陽郡則包括襄陽及宜城(湖北省宜城市)、中廬(襄陽西南)、臨沮(湖北遠安縣西北)等被本已叛離,又被徐晃平息叛亂的縣。此外章陵郡因有文聘坐鎮安陸,建制魏屬江夏郡而失去了地緣政治價值,襄樊之戰後從曹魏的版圖中消失,重新回歸南陽郡。

建制新郡并非是為了安排更多的官員,而是基于現實的地緣政治需要。通常是因為這一地區面臨更大的軍事壓力,這一壓力可以是内亂,比如吳國在征服那些屢次叛亂的山地後,建制新郡的做法;也可以是防禦外敵的需要,就像襄陽郡的設立一樣。基于同樣的理由,在分割出襄陽郡同時,曹操還在南陽郡西部,以南鄉縣(河南淅川縣西南)為治分置出了南鄉郡;南郡西部以夷陵(湖北省宜昌市)為治分置出了臨江郡(後來的宜都郡)。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南鄉的地理軸心為漢水支流丹水,正位于武關道的出口處。武關道是連通關中與南陽的重要通道,如今北方核心區内唯一讓曹操感到憂慮的,就是軍閥林立的關中。南鄉郡的分置顯然是針對關中,防止涼州軍閥們介入荊州戰事。考慮到呂布、楊定、張濟等軍閥,都利用過武關道出南陽,連高幹都這樣嘗試過,後來馬超也的确反了,曹操這算得上是在未雨綢缪。臨江郡則是為了控守三峽,拱衛江漢平原的西大門。

後來曹操在迫降張魯後,将原漢中郡中東部分置出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并稱為“東三郡”,同時将之劃入荊州的版圖(西城郡更名為“魏興郡”,房陵郡更名為“新城郡”)。考慮到曹魏很快就退出江漢平原,放棄江陵和夷陵,魏屬荊州後來一共有七個郡,包括:南陽、江夏、襄陽、南鄉、新城、魏興、上庸。這樣一算,倒還是東漢的荊州七郡之數。

曹操這邊怎麼樣在荊州排兵布陣先按下不表,現下最微妙的是劉備與孫權的關系。地盤沒有嫌大的,孫權肯定是希望拿到全部荊州。現實的問題是,你不可能無視劉備的存在。兩家對荊州歸屬的定性問題,就牽扯到了一樁著名的曆史公案——劉備借荊州。至于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還得從東吳的兩大主戰派:周瑜和魯肅說起。

周、魯二人于東吳主戰派的地位,在黃蓋寫給曹操的假降信裡就有所說明。不過這兩個人雖然都是主戰派,具體用什麼戰略卻是有分歧的。簡單點說,魯肅的主張是“聯劉抗曹”。這點他跟諸葛亮是一緻的,諸葛亮認為孫權、曹操已經大而不倒,不可圖謀。而魯肅則認定劉備也将三分天下有其一。更準确說,魯肅是有這樣的期許。認為曹操已經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光靠東吳一家是沒辦法抵禦的,必須在長江中上遊再扶植一股勢力結盟,方可與曹操抗衡。

周瑜則從一開始就認定,完全可以依靠東吳自己的力量,依托地利對抗曹操。它的這一戰略,與魯肅在建安五年所定的“榻上策”是一緻的。換句話說,魯肅已經根據時勢變化調整了自己的榻上策,而周瑜卻是不改初衷。對于一心準備與曹操南北對峙的周瑜來說,劉備的加盟是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即便聯盟也應是以東吳為主。當然,這隻是周瑜的想法,不代表他暫時不會接受現實。江陵城從建安十三年打到十四年,最後是曹仁主動戰略性後撤才算拿下。在這個期間,周瑜不得不接受讓劉備去攻取荊南四郡的做法。

劉備去拿荊南四郡,從戰術角度說是在幫周瑜緩解壓力。畢竟荊南四郡在政治上已經跟劉琮一起歸附曹操,而周瑜的主力又在江陵前線撤不出來,便是分兵取夷陵也得以十日為限,擔心會被曹仁乘勢反攻,是以周瑜是無奈同意了劉備去取荊南的。此外,東吳這邊并不認為劉備拿荊南四郡會很順利。以周瑜的小算盤來說,最好是劉備這邊先在荊南四郡纏鬥,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等到自己拿下江陵後再回頭去荊南四郡搶地盤。

周瑜沒有想到的是江陵那麼難打,而劉備拿荊南四郡又那麼順利。演義對劉備和諸葛亮取荊南四郡有過非常精彩的描寫。按先後順序,第一戰是以張飛為先鋒,趙雲為後援取了零陵。其後諸葛亮坐鎮零陵,分兵譴将再取另外三郡;第二戰趙雲與張飛争先,諸葛亮選了趙雲為将取了桂陽;第三戰則讓張飛取了武陵;最後一戰,安排在江北的關羽南下争功取長沙,與黃忠英雄惜英雄,最後幫劉備收了這員老而彌堅的猛将。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先且不論真實曆史如何,單就這個先後順序來說已是有誤。零陵郡的郡治為泉陵,對應現在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原零陵縣);桂陽郡的郡治為郴縣,對應現在的湖南省郴州市;武陵郡的郡治為臨沅,對應現在的湖南省常德市;長沙郡的郡治臨湘則對應現在的長沙市。這四座城邑在荊南的位置分别為:西南、東南、東北、西北。由于劉備是從江陵前線而不是赤壁戰場南下,取四郡的順序應該是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史書中也是這樣排列的)。

換句話說,演義中最先被劉備所取的零陵,其實是最後取的。劉備在得了四郡後,自己駐軍于武陵,安排諸葛亮駐于零陵總督其它三郡,中心任務是征調當地的錢糧賦稅,以供前線之用。這裡要說的一點是,孔明先生的确是個全才。一般軍師這種觀大略者,并不善于做基層、後勤之事,但諸葛亮做蜀漢丞相後的評價事“政事無巨細鹹于亮”,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雖說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從做人做事的角度來說,的确是很完美了。

不過諸葛亮坐鎮的其實也不是零陵城,而是對應現在湖南省衡陽市的“臨烝”。這是一個諸葛亮入駐後建立制出來的縣,對應現在的湖南省衡陽市,雖然是劃入了零陵烝陽縣的部分土地設定,但行政上卻屬于長沙郡(因為還劃入了長沙郡酃縣的部分土地)。

行政歸屬并不是重點,重點在于臨烝或者說衡陽市的位置。這個點位在地理上為湘水與其左、右岸支流耒水和蒸水的交彙之地,湘水中上遊河段加上這兩條支流,可以完美輻射三郡大部,算得上是湖南南部的地緣中心。以總督三郡的需求來說,沒有比這個地理樞紐更合适的了。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至于把長沙放在最後取,并安排關羽去“戰長沙”,一則是因為真實曆史中,關羽先要去執行北絕曹仁後路的任務;二是長沙有後來同列五虎上将的黃忠在,可以讓關羽去上演一出英雄惜英雄的大劇,能夠給這位武聖再增加一抹傳奇色彩。那麼真實曆史上,這一切都發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關羽、張飛、趙雲的本傳中,都沒有對在荊南四郡戰役中的表現有過評述。劉備和諸葛亮的曆史記錄中,也隻是說到劉備南征荊南,四郡皆降,後以諸葛亮總督三郡的文字。

這意味着劉備南收荊南四郡實際是非常順利,可以算得上是望風而降。這與劉備在荊州與荊南的人氣有關,前面提到過劉備所收義子劉封,父族和母族皆為長沙望族的細節,說明劉備還在劉表未亡時,就已經預想過經略荊南的事。順便說下,演義中安排關羽去戰長沙,讓後面的一件事沒辦法自圓其說。演義和史書中都有關羽聽聞黃忠位列五虎上将,然後勃然大怒的文字。關羽的原話是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是諸葛亮給關羽去信,給他戴了高帽才算把這事給壓下去。如果關羽跟黃忠當日打成平手,甚至互相手下留情的話,就不會有關羽之怒了。

此外趙雲倒是真的被安排做了桂陽太守,并且拒絕原桂陽太守趙範,将寡嫂樊氏婚配于他。趙雲拒絕趙範的理由是我們都姓趙,你的兄長就是我的兄長(你的嫂子就是我的嫂子)。真實的理由則是,他認為趙範這人是為形勢所迫才降的,這樣做不知道用心何在。不願意因私欲而讓自己忠義的名聲蒙塵。後來趙範果然逃走,沒有取樊氏的趙雲并沒有受其牽連。這一情節被演義完整複述了下來。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接着再說劉備拿下四郡後又發生了什麼。看到劉備收荊南不費吹灰之力,東吳方面是非常震驚的。周瑜那邊與曹仁苦戰了一年多,直到建安十四年底才拿下江陵,劉備這邊輕松就得了四個郡。原本劉備作為一個屢敗屢戰的典型,東吳那邊的士人多少有點瞧不起,覺得赤壁之戰的功勞都應該是周瑜和東吳的。這樣一來,劉備的形象在東吳算是豎起來了。

不要小瞧這點,如果劉備沒有做到這點,他與東吳的關系就将類似于他與劉表的關系,隻是客軍的身份。說到底,不管是盟友還是對手,想讓人家尊重你就得用實力證明,而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更是戰争的最高境界。更讓東吳無語的是江北那些劉表舊部,見劉備在荊南站穩腳跟,紛紛南下投奔劉備。這裡要交待下劉琦和荊州牧的歸屬問題。

由于江夏按照約定已經是東吳的了,劉琦遂與劉備一起南下荊南。考慮到劉琦為劉表的嫡長子,劉備遂立其為荊州牧。不過到荊南沒多久,劉琦就很快病亡。劉表沒有後人,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應該接任。曹操這麼一折騰已經把反對劉備上位的人都給帶走了,現在又有了自己的地盤,劉備這次便沒有再做姿态,順勢坐上了荊州牧的位置。

如果說孫權和周瑜看到荊州士民歸附劉備,還可以安慰自己,劉備這是沾了劉琦的光,那麼連江淮之地都有人率部前往荊南投奔劉備,這就沒辦法自我安慰了。劉備取荊南、劉琦病故、周瑜得江陵,都發生在建安十四年。還是在這一年,一個叫雷緒的廬江人率領五萬部衆人口南投劉備,江淮作為東吳的地緣利益區、廬江作為揚州的一部分,一直是孫家苦心經營之地,卻出了這種事。

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後面的“合肥之戰”部分會有解讀。這一系列事件,尤其是雷緒事件的發生,極大影響了孫權對劉備的看法,史書中對孫權的态度轉變用了“稍畏之”三個字。這個“稍”不是稍微的意思,而是“逐漸”的意思,這并不是說孫權會害怕劉備,而意是說孫權越來越覺得劉備不可小觑了。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承認了劉備這個荊州牧,劉備則表奏孫權為徐州牧。當然,在曹操手上的漢獻帝是不會真的收到這些奏表的。按當時的操作流程,無非是寫個奏章公示一下,自己證明下合法性。

劉備既然名正言順的做了荊州牧,東吳這邊就不能再弄出個州牧了。是以為孫權負責荊州的周瑜,加授的是南郡太守一職。而劉備則需要為自己的這半個荊州選一個治所。荊州在劉表來之前的州治,是在武陵郡的臨沅。為了應對北方壓力,劉表将州治遷到了襄陽。如果選不了襄陽,江陵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江陵現在是周瑜在坐陣。臨沅雖說是舊治,但離長江又有點遠,不适合做戰時政治中心。于是劉備就在江陵城正南方向30公裡處的長江南岸,建了一座公安城(湖北省公安縣城),以之為新的“荊州城”。

這裡要說說這座公安城的地理地緣背景。這個名字跟警察沒任何關系,得名是因為劉備依例被屬下尊稱為“公”,公安之意即為劉備安居于此的意思。此外公安城在史書上還有另一個地理标簽“油江口”。油江并不是長江的支流,而是長江在這一地區截彎取直的一條支線。當時江、河還是長江、黃河的專屬之名,但凡名字裡帶江帶河的,都是兩大河流的分支,比如曾為黃河故道之一的“清河”。

地緣詳解劉備如何兵不血刃占據荊南四郡

油江具體的走向是由湖北省松滋市舊縣治所在(老城鎮)分流,然後在今公安縣城再與長江主河道相連,部分河道與現在依然承擔分洪功能的松滋河重疊。在地盤暫時隻限于江南之地的情況下,即與江陵隔江相望,又可得長江水利之便的油江口算是劉備的最好選擇。新城需要人口和整套行政班子,劉備遂将離公安城最近,同樣位于油江之側,隸屬武陵郡的孱陵縣城(今天湖北省公安縣城西南十公裡處)給遷了過來。就像黃祖在夏口築城時,把離夏口最近的沙羨縣城整體搬過來一樣。

劉備這邊怎麼進行地緣規劃還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論公安城的選擇并不在荊南四郡範圍内,而是在南郡的行政範圍。前面說過,與南郡在此南北相接的武陵郡并不沿江,整個長江沿岸地區都是南郡的地盤。現下的湖北、湖南兩省亦遵循此規律劃界。換句話說,劉備拿到的不隻是荊南四郡,還包括南郡位于長江以南的部分。

這部分南郡之地并不是劉備強占的,而是周瑜“借”給劉備的。後來劉備去江東會見孫權,還說到周瑜借給他的地有點少,不足以安置部下。也可以說劉備取荊南四郡時,就是以公安為基地,向南逐次收服四郡。周瑜實際是無奈承認這一現實。如果兩家還要維持同盟,又要減少争端的話,劃江而治的确是最有機會雙赢的。

不管周瑜和東吳對劉備占得江南之地是何心理,有一個事實都是客觀存在的,東吳吃了大虧。按照雙方達成的默契,應該是劉備取荊南四郡,南郡和江夏歸屬東吳。考慮到南郡和江夏兩郡在荊州的核心地位,這樣配置設定東吳并不算吃虧。問題是東吳拿到的江夏郡實際隻有半個,又因連着打了幾場大仗,人口已經剩下不多;南郡不光被曹、劉兩家掐頭去尾,而且江陵是曹仁主動後撤,依照當時的慣例必定是把人口都遷往襄陽方向。

以荊州八郡的行政架構來算,作為赤壁之戰的主導者,東吳這邊拿到的荊州隻是兩個殘缺的郡,加起來隻能算做一個;曹操這邊完整拿了南陽、章陵,半個江夏加上南郡北部,等于是三個郡的地盤。劉備這邊不僅拿了四郡,還得了南郡的江南之地。并且由于沒有被卷入這階段的戰争,劉備地盤上的人口和生産力,比之東吳這邊要保持的更好。

合着赤壁之戰貢獻最大的東吳,收益卻是最低的。三方中最弱的劉備,反而成了最大赢家。顯然對于這種三分荊州的局面,東吳這邊是極端不滿的,而當下這個格局,亦非荊州最後的格局。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