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作者:谷火平

要談起冷兵器時代的戰争,大多數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影視劇的單調場面:雙方大将叫嚣着出陣對決,幾回合就有一方被斬于馬下……然後這邊振臂一呼,對面就兵敗如山倒……

實際上,國内影視劇對古代戰場的複原程度,很受各種評書和《三國演義》的影響。但真實的古代戰争絕少有兩邊大将互相單挑的情況發生,畢竟戰場不是不講條理的街頭鬥毆,更不是你來我往的回合制紳士決鬥。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圖為後世對《三國演義》的藝術再創作,不得不提其影響力之大。

當然,同是影視劇,國外各著名作品在戰陣的還原工作上就要略強于國内同行,這一現象在曆史題材上更是展現得淋漓盡緻。當然,這其中主要問題在于“兵家排布之法”一直是軍人世家秘傳不宣的經驗法門,鮮少留下實物記載,次要的問題在于戰陣的繪畫作品存世量極為稀少,這兩者就使得後人還原中國古代特色戰陣留下了難點,後世文藝作品就隻能用“玄之又玄”,類似八卦陣的奇思妙想來解決這一空白問題了。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圖為電影《亞曆山大大帝》中的整齊陣型。複原工作極度仰仗當時的記載。

不過透着厚厚的曆史塵埃,我們依舊可以追尋到早期戰争中中國步兵陣型的痕迹。

從史記關于周朝成立之關鍵大仗——牧野之戰的記載來看,周軍使用的是十分傳統的大橫隊。所謂大橫隊,就是所有步兵全部都集中在一起,戰車和騎兵則放到步兵四周,可以說幾乎所有文明在戰争早期都選用了這種陣型,并發展出各自的變形體。

而周軍的大橫隊,則是把戰車放到各個步兵方陣中間,可以說是最早的“步坦協同”,不過配合上一旦出現了些許錯誤,就會讓隊形被破壞。但比起散兵遊勇各自作戰的不成體系,大橫隊依舊讓周軍取得了決定性優勢。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圖為牧野之戰形勢圖,此戰留下不少典故,也是中國步入古典戰陣時代的标志。

不過大橫隊戰術雖好,在後人看來其實就是“做加法”,不能在數量劣勢時達成勝利,幾乎就是拼士氣,拼人數:你人數多,那就可以拉出更深的縱深,也能夠把自己的正面拉得更寬,也就更容易包圍敵軍,是以除了士氣之外,怎麼看都好像缺少了一點以少勝多的刺激。

是以在必須以少勝多的場合下,很快就有人玩出了戰陣的新花樣。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圖為繻葛之戰形勢圖,鄭軍兩翼在擊敗周軍兩翼之後,與莊公一起圍攻周軍的中軍。

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帶着自己的軍隊,聯合蔡國、陳國和衛國讨伐鄭國。鄭莊公一看天子的中軍比自己的三軍都強,不過自己兩翼的軍隊倒是可以很輕松擊敗周天子的三個“拖油瓶”,便心生一計:

在戰時,鄭莊公讓兩翼先出擊,先将兩側的“拖油瓶”輕松擊潰,然後集中所有兵力圍毆周天子帶領的中軍。這一看似無比簡單的戰法在當時可謂“禮崩樂壞”,讓講道理的周天子不知所措,隻能眼睜睜看着自己兩翼的軍隊被擊敗,實力戰勝了禮儀,最終導緻春秋時代的開幕。

古代也有“步坦協同”?周武王憑它滅商,輪到周桓王用卻吃敗仗

圖為鄭莊公塑像,他對周天子的一戰削減了周天子本就剩得不多的權威。

鄭莊公的這一戰,被看做是中國戰争史上首次運用斜陣,通過集中優勢兵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其實,所有戰陣無論如何變化,它們的核心就是要集中優勢兵力,即便在全局我方少,敵人多的環境下也要打出局部我多敵少,能夠将勝利的雪球從無到有滾動起來。(利刃ton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