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語譯】

我家前前後後圍繞在一片春光柔媚的溪水間,每天都可以看見成群的鷗鳥在這兒嬉遊流連。

長滿繁花綠草的小徑,從來不曾因為接待客人而打掃,今天為着你的來臨,我才把蘆柴編的門打開了。

這兒離市井很遠,沒有大魚大肉好招呼你。由于家裡貧寒,隻有拿出舊釀的薄酒來款待。

如果你願意跟隔壁那位老翁對飲的話,那麼待會兒我會隔着籬笆,喊他過來跟我們一起幹幾杯。

【賞析】

我們在《月夜憶舍弟》這首詩的賞析中,曾提過杜甫往秦州投依侄兒杜佐的事。不久,由于秦州、同谷也鬧饑荒,杜甫隻好輾轉到四川,幸好他的兩位好友裴冕、高适熱心幫助,他才能在成都西郊浣花裡,營建一座暫時寓居的草堂。這首《客至》就是杜甫五十歲那年鄉居于此的作品。

這段時間,杜甫完成了不少充滿恬靜情調的詩,仿佛從極悲的大死中,悠悠醒活過來。當然,草堂環境的清麗樸質,在喚蘇他的雅性這方面功不可沒;再加上杜甫大半生颠沛流離的人生體驗,使他培養了透視宇宙人間的胸懷。

這首《客至》表現的就是那種坦摯平淡的感情樣态,跟他其他詩作的精凝細練(外)、悲憤沉郁(内)的風格迥異,由是,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一位偉大詩人的創作,往往是兼備多種格調的。

成都草堂坐落于風光明媚的浣花溪頭。水,總給人一種柔婉清秀之感,尤其是“春水”。杜甫摹寫草堂附近的春水有好幾處:

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遣意》 二月六夜春水生,門前小灘渾欲平。——《春水生》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春水》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

正寫也好,側寫也好,都那麼曲盡其緻。我們再來看看《客至》怎樣寫春水的柔逸:

“春水”靜中有動,“群鷗”則動中有靜,詩人透過最精粹的文字,把造化天工的美涵攝其中。試想在春水迂繞的草堂邊,日日看群鷗自來自去,何等的閑情野趣。

“鷗”鳥在杜甫的詩裡象征超逸自由的精神,春水則呈現清亮明麗的景象,詩人一旦身處其間,慢慢地也就有心與物化的和諧感。

微波不興的日子裡,突然有朋友造訪,仿佛無端攪動一攤如鏡的湖水。到底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驚動呢?他說:

從“花徑不曾緣客掃”到“蓬門今始為君開”兩種情境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幽居的無比閑情和款客的情殷意摯。陸遊的《閑意》詩曾寫道:

柴門雖設不曾開,為怕行人損綠苔。

寫幽情是寫絕了,隻是人間味太淡。而杜甫雖然也逃避紛沓無謂的俗世應酬,但他對于至親好友的來臨可是樂意歡迎的。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至情至性。他喜愛閑居,卻還不至于太忘情,他确實有儒者的溫厚襟懷。

草堂的“蓬門”已經暗示着詩人現實生活的清苦,第五、六句更把這種物質的匮乏坦告客人:

詩人擔心客人誤會他待客不周到,故說明是因為“市遠”和“家貧”的原因,其實,主要的還是“家貧”使然啊!杜甫的情真意摯有如是者。

欠缺物質款客的歉意,杜甫努力轉求精神上的彌補:

他是這樣殷切的為對方設想,不禁讓人在一片心酸中深受感動。他希望以“情”的豐饒來慰藉“物”的匮乏。換言之,即是想以超拔的心境來面對困厄的人生。

末了兩句詩,仿佛映現了杜甫憔悴枯槁但卻充滿溫厚氣質的面貌,他總是那樣細心地為别人設身處地,總是拿所有的生命力,對人間做一種永不反悔的投注與努力。

這首《客至》所流示的閑情野意,在杜甫斑駁的生命過程裡不過如昙花之一現,在它清麗的表層背後,仍隐含着滄桑的心聲,以及對人生悲劇本質的一份悟識。但是,從這份難得的閑緻裡,我們不也能會意到杜甫的另一面——質樸淡靈嗎?

……

選摘 |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編撰 | 賴芳伶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詩歌走入唐代,便成為唐代的時代精神。它昂揚的氣勢,豪宕的筆調,雄渾的特色,宛曲的文風;它謎般的色彩,花般的幽香,夢般的意境,它所有的蒼涼沉郁奇詭幽麗之美;它對生命、對愛情、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歌詠、熱望與哀傷;它作為古典文學的璀璨的瑰寶,從此便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讀唐詩,感受它的美和卓越的韻緻。

繼續閱讀